遊奧地利薩爾斯堡時,別光矚目其樂壇天才莫札特故鄉和歐陸風光的縮影,另有一處奇觀切記要去觀瞻,那就是世界最古老的礦井--哈萊因(Hallein)鹽洞。
這是一趟獨特之旅,迥異於地上賞心悅目的漫遊,而類似冥府暗訪,粗品「地心探險」的滋味。坐袖珍火車、崎嶇步行、泛舟鹽湖、溜長滑梯、最後搭升降機返回等,短短兩小時內各類運輸手段集大成,體會人類交通工具各個階段的不同形式,故為其它節目景觀所弗能比擬的。
曾盛極一時的奧匈帝國本土,奧地利人食鹽是靠地產的巖鹽,他們擁有多條蘊藏豐富的礦脈自給自足,並廣為出口。其中兩座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一個在哈萊因,另個在哈修達特(Hallstat),均開放為觀光景點而著稱於世。
由於前一個離著名城薩爾斯堡頗近,且薩城的大名便緣自於它:Salzburg系由Salz(鹽)和burg(堡)兩個字節拼接成的,顯示市名的含意「鹽之城堡」。因此在造訪鹽堡時若不去瀏覽近郊的這礦井,就不成遊。
從薩市南下,驅車僅僅20分鐘便來到清秀山坳小鎮哈萊因,傍靠著的坡嶺上掩藏著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大約在2700多年前,先民因著山澗流淌著味鹹的泉水,進而追蹤溯源發現了這處深山寶藏,Hallein在土語即是「鹽巴」的意思。遂起始掘洞開發,但大規模的鹽礦工業則是近1000年的事。這些旱鹽先是馱運到薩爾斯堡,然後轉口經銷到歐陸各地,從而讓薩爾斯堡名揚了天下。
在古代,食鹽是等同黃金之類的珍物,被人們譽為「白金」,它自然使得薩城和後來的奧地利全國富裕不已。另據史載羅馬帝國時期,兵丁的軍餉有時就以發給鹽來替代,鹽(salt)為詞根派生出了拉丁文salaria:工資;又變相成英語的salary,及「A man is not worth his salt」(虛受俸祿)諺語等。
礦井的入口位於清幽的半山腰,我們下了巴士在周圍轉悠,但見山莊幢幢,草青樹綠,百花盛開;極目遠山河谷疊宕,層次分明,好一派恬靜的田園美景,堪媲鄉間度假勝地,根本不像礦業重鎮。
誠然,採鹽業早在上世紀初就停止了,由於海鹽的易制、便宜,長途運輸的改善而大大衝擊了井鹽的出產,成本過高缺乏市場競爭力使得它萎縮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奧國目前僅存其它幾家礦場尚維持產鹽。但旅遊業的興起,促使這廢棄的礦井轉型、改建成了實地博物館,吸引國內外的遊客,逐漸地變成了馳名的觀光景點,每年有成千上萬的人前來參觀,帶來的收入大大超過了產鹽所創造的財富。
我們在大門口排隊,門票每張18歐元,然後去更換衣裳。俺還以為是要穿膠衣之類的防護裝呢,原來竟是純白卡嘰布的連帽制服,系當年鹽工們下井工作的著裝;不在乎色白不耐髒,而重視其於黝黑之中容易辨識、救生,故擇此淺顏質料。領到勞動服我發現它們已被前人穿的髒兮兮、皺巴巴的,又寬鬆肥大,套上身乍一瞅未免酷肖弔孝裝或者手術服。但此刻已顧不上恁多講究了,全套行頭武裝起來權當是找找做礦工的感覺了。
遊人是分批放行入洞的,因要乘坐座位有限的電動小火車:迷你車頭牽拉著一列長條板凳似的連體座駕,人緊挨著騎跨上去,除最前面的有小鐵欄扶手外,後面的須依次摟著前人的腰以保持穩定。車開起來的速度不慢,陰風嗖嗖撲面而來,大家頭頸還要一致向內側歪,以防個兒高的首腦被弧頂洞壁刮到。行駛了大約一公裡,棄車步行,又約一公裡多,入得腹地產區。
沿途的幹道頗似以前在安省Sudbury參訪過的鎳礦,潮溼陰森,坎坷不平,壁燈昏暗。多虧我等人多勢眾、語音嘈雜,陽氣挺旺,否則形單影隻的,白影仨倆的晃悠,還以為是幽靈出沒呢。我細觀支撐著巖壁的那些密集的護板梁木,依舊堅固,館方每年對它們進行嚴格的檢查維修,以確保安全無塌方。置身這裡,讓人頓感通體清涼,10度的恆溫與外界30度的酷暑形成了鮮明對照,剛才的暑氣全消了。
我們很快就坐了第一程滑梯:斜坡鋪上木板道,一邊是上行的臺階,一邊是下行的滑梯。人並非窩在槽廂裡面、而是分腿跨坐在高幫兒上下滑,那木幫兒早被蹭得錚明瓦亮光滑。身體需略向後仰,重力加速度自動助滑疾行。確實是刺激,一組組的大人小孩無不驚恐或快樂地尖叫著,體味這非娛樂式的墜滑,倏地就到了27米長的盡頭,遁入另條隧道。節時省力,叫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睿智。
不久第二程的更為陡長,42米,有過頭番經驗了就輕坐熟滑了,風馳電掣地飛降下去。中途設置的全自動照相機將每一位的姿態表情都抓拍下來,待遊罷到小賣部去認購各自呆照。據介紹礦內共有滑梯七座,最老的建於600多年前,現均已封閉了,僅開放這兩個供遊客開心領略。
在狹長的隧道中,帶隊的解說員用德、英語不斷進行著敘述,尚有一些各種語言的小冊子供人參考。不時地見有陳設著的實物、塑像等場景,反映了當年採礦工作與生活的真實情形,的確是蠻簡陋艱苦的,是一種充滿危險的苦力活。在一隅角落裡我們還赫見一具骷髏模型,原來是七千年前的古「山頂洞人」遺骸的複製品,早年礦工發現的原件在之後很快就氧化風蝕掉了。揭示遠比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涉及這裡之前就有捷足先登者了。
我們拐到了巷道某處,這兒巖壁上並掛著德、奧兩國國旗,不成想是國境線。這裡沒有海關與邊檢,舉步就踏入了巴伐利亞之境。原來此礦挖著挖著便延伸進了德國,於是領土爭端發起地下,日耳曼人稱他們也有開採權。後來兩國籤約,德人亦加入了礦產業。而我們這次參訪所到達的最下層坑道,已經距離洞口地面有210米了,真正的山根巒基,足以見前人長期深掘的規模之大。
在一處較為寬敞的大廳狀空場上,我們排排坐在木凳觀看多媒體紀錄影片。它從科學與人文的視角簡介了礦的形成與沿革。原來太初這兒是汪洋一片,後來地殼上升形成阿爾卑斯山,叢嶺內裹藏著的海水沉積下來,久之澱成了巖鹽礦藏。遠古先輩初開採的方式原始落後,像挖煤礦一般地用鎬、錘將鹽石塊鑿刨下來,背運到外面在大鍋裡熬煮、提煉,得到鹽晶,整個程序很慢很艱辛,產量亦低。
到了中世紀時,接管這方領地的大主教,靈機一動發明了一種新技術,將水引入衝刷洞壁溶解鹽石,浸泡上數周之後再把這些水抽出去,至地面上蒸發曬乾,提取飽含的溶鹽。再灌注進洞新水,周而復始的循環。如此既減少了勞動強度,又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增收至年產量3.6萬噸之多。
正是由於這項革新而暴富了的大主教,在薩爾斯堡修建了山上的宏偉要塞城堡、山下的壯麗王宮、教堂,以及富麗堂皇的米拉貝爾行宮、御花園等;近半世紀前引得好萊塢來此拍片外景地,從而使得《音樂之聲》一舉成名,轟動全球,隨之慕名來遊者如雲,鑄就了今日觀光客到薩城的必訪之處。
而當年礦床化鹽的大水池塘,今成了一個洞中幽湖,長寬各12米,深1.4米,水質清洌見底。我們乘坐著平底船,緩緩橫渡其中,周遭五彩霓紅燈映照著如鏡的水面,和頭上粼粼的嶙峋鑿壁,耳聞猶如天籟之聲的曼妙音樂,那氛圍那意境,仿佛是泛舟龍穴瑤池,又宛若遨遊銀河太空,虛幻縹緲的妙不可言,實為一次不可多得的旅歷,印象深極。
最後我們乘扶手電梯上來,復搭小火車出洞。在禮品部找坐滑梯的搶拍,要者須付6歐元,我們自是買下惠存,難得這麼有趣的人生經歷留影。館方還發給每位遊客一個微型鹽瓶,內盛該礦的精鹽樣品,作為留念。結束了這次難忘的地宮遊程。
(摘自加拿大《星星生活報》 作者: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