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在墨西哥的Tonantzintla天文臺,科學家們利用當時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到一個散發出極強光線的天體,在隨後的觀測中,科學家們得到了它的光譜,並根據這個天體光譜的紅移推斷,它距離我們大概104億光年。同時,科學家們發現,它的半徑達到了驚人的1900億千米,亮度超過了整個銀河系亮度的1萬倍,並且,它每秒會向四周噴射出10萬倍太陽能量。沒錯,它就是目前已知宇宙最大類星體Ton618。
一般認為,類星體的中心是一顆超大質量的黑洞,物質在巨大引力的作用下以接近光的速度快速墜向黑洞的過程中摩擦生熱,發出極強的光線,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而形成我們所觀測到的類星體。但是,有人給出了不同的看法:物質在墜向黑洞的過程中的確會相互摩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黑洞史瓦西半徑內的物質是有限的,這種現象不會存在太久,或許不到一秒鐘,所以,類星體的中心不是黑洞,而是會不斷噴射物質的白洞!
白洞和黑洞性質一樣,同樣是強引力源,但白洞不僅不吸收周圍的任何物質,還會排斥一切物質,就連光線到達它的表面也會被無情反彈回來,它就像一臺「噴射機」,時刻不停地向周圍的空間噴射物質和能量。由於白洞本身也是強引力源,它會把周圍空間中的物質吸引到它的邊界上來,形成一個物質殼,這些物質再往前移動一步,就會被白洞巨大的排斥力彈回來。就在這樣一進一退的過程中,物質之間相互摩擦,釋放出巨大能量和極強的光線,一個類星體就此形成。
對於白洞的形成,科學界有兩種主要的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138億年前,宇宙發生大爆炸,宇宙由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點開始向四周快速膨脹,但是,由於這場爆炸並不均勻,一些區域並沒有完全炸開,留下了許多密度無限大的物質。這些物質隨著宇宙的膨脹向四周快速分散,過了大概50到100億年,這些緻密物質才開始膨脹和爆炸,並向四周釋放出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這就是白洞!
第二種看法認為,白洞是由黑洞轉變而來的。大質量恆星的死亡形成了擁有巨大引力的黑洞,黑洞就像一個巨大的無底洞,無情地吞噬著周圍的物質,但是,黑洞的吞噬並不是無止境的,當黑洞的吞噬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會立刻停止,緊接著它會將這些物質向外噴出,這種現象在天文界稱之為黑洞的自發蒸發。黑洞的質量越小,溫度就會越高,蒸發也就會越快,當一顆黑洞開始蒸發時,它就轉變成為一顆白洞了。
在天文界,關於白洞還有一種更加驚人的說法,他們認為,一個物體被黑洞的引力吸引掉進黑洞後,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從白洞飛出,而此時,這個物體已經不在原來的空間了,而是到達了另外一個空間,這就是著名的「蟲洞」理論,也稱之為愛因斯坦——羅森橋。總的來說,白洞理論在目前還只是一種科學猜想,並沒有得到證實,宇宙中是否真的存在白洞,或者白洞到底是怎樣形成的等等問題,我想,只有交給時間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