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普】漲知識!石頭竟是這樣形成的…終於明白了

2020-12-06 騰訊網

地球上各種巖石是怎麼來的?

可能是每個人小時候都想弄清楚的問題,

但卻很少有人能真的講明白。

想要弄清這個問題?

還得回到46億年前

——地球的誕生之初。

那個時候,

地球混沌一片,

沒有地殼、地幔、地核,

更沒有陸地、海洋之分。

我們把那時的地球叫作,

原始地球。

目前,科學界主流認為:

原始地球的組成成分和球粒隕石相似。

球粒隕石是一種石質隕石,帶有特殊的小圓粒結構。通常認為,他們誕生在46億年前,和地球的年齡相近。他們富含橄欖石和輝石等礦物,化石成分和早期地球相似。

當時的地球軌道還沒有被清空,

原始地球不斷遭受隕石撞擊,

撞擊產生的熱量,

讓地球的溫度上升,

並開始熔融,

形成一個炙熱而粘稠的球。

直到有一天,

太陽系中某顆星球(希亞星)不遵守「交通」規則,

和地球追尾,

頓時漫天煙火,兩敗俱傷。

撞擊產生的能量幾乎把地球全部熔融,

其中一部分物質被撞飛,

飛出的物質後來演化成地球的衛星——月球。

不過,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再次成為熔融態的地球,

在這次強大的外力作用下,

開始分層演化。

(大家可以想像,在家篩米粒時,重的米粒總是會跑到下面,而輕的雜質會浮上來)

地球也是如此,

比重大的物質,比如鐵和鎳,

向地球中心沉降,

密度很大的地核誕生了;

比重小的物質,比如矽、氧、鋁、鈣等,

浮在地核的外面,組成了原始地幔。

然後,地球進入了漫長的冷卻期。

能源被逐漸釋放到太空。

地球表面溫度開始下降,

一些原本成熔融態的物質開始結晶,

組成了橄欖巖、輝巖等最初的地幔巖石。

隨後,彗星給地球帶來了水,

於是,地球上就有了海洋,

逐漸地,地球擁有了完整的圈層結構。

其中,地殼和一部分上層地幔,

組成巖石圈。

我們身邊能看到的常見巖石,

大部分都來自於巖石圈。

巖石有很多種,

根據不同的形成原理,

巖石可以分為三大類:

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下面一一介紹「這三兄弟」

火成巖

火成巖的形成,

和巖漿噴發有關,

因此也叫巖漿巖

它們都是由巖漿冷卻結晶而成。

大家第一印象,

是不是都認為巖漿噴發都得噴出地表,

再冷凝結晶而形成巖石?

其實不是,

更多的巖漿噴發是在地球內部完成的,

噴出地表的巖漿只佔少數。

如果在火山活動中,

噴出地表的巖漿,

遇到溫度相對很低的空氣或海水,

會快速冷卻、迅速結晶(甚至來不及結晶)。

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火成巖,

一般顆粒比較細,有時還會帶有氣孔,

這種火成巖叫噴出型火成巖

也叫火山巖

如果巖漿沒有噴出地表,

而是在地面以下冷卻,

那麼他們的冷卻速度就會很慢,

冷卻時間長結晶就會很充分。

這樣情況下形成的火山巖,

一般顆粒比較粗大,

這種火成巖叫侵入型火成巖

根據形成的深度,還可以分為深成巖、淺成巖

那為什麼火成巖的顏色不一樣呢?

火成巖的顏色有深有淺,這是由組成它們的礦物成分決定的,

而決定礦物成分的,是形成火成巖的巖漿化學成分所決定。

比如在大洋中脊,兩個不同的板塊相互分離。

海洋地殼變得薄弱,其下方的壓強減小。

壓強減小,

熔點就會降低,

因此地幔直接形成巖漿。

巖漿向上湧起,

噴出的巖漿遇到海水快速冷卻,

形成玄武巖

沒有噴出,

而遇到海水的巖漿緩慢冷卻,

形成輝長巖

他們是海洋地殼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些由地幔巖漿形成的巖石,

一般富含鎂和鐵,

矽含量較少。

因此被叫作鎂鐵質巖石,

也叫基性巖。

他們在多數情況下,比重較大,

對應巖漿的流動性較強

因其富含深色礦物,基性巖一般偏深色。

在俯衝帶,

海洋板塊會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而消亡。

俯衝帶下去的海洋板塊,

會受熱熔化,形成巖漿。

因壓強等因素,

巖漿會沿著大陸板塊中的縫隙,

向上攀升。

越淺的地方,

溫度越低,

因此巖漿會逐步結晶,

形成大陸地殼中的巖石。

以上形成大陸地殼主體部分的火成巖,

都是在地殼內部緩慢結晶的,

因此都是侵入型火成巖

如果巖漿沒有來的及結晶就噴出地表,

就會形成和其剩下成分相對應的噴出型火成巖

它們形成的火山會形成大陸火山弧,

著名的雷尼爾山和聖海倫火山,

都是大陸火山弧的一部分。

火成巖形成之後,

並不會永遠保持不變。

它們很可能會經歷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然後轉變為沉積巖或變質巖。

沉積巖

已有巖石在受到外力侵蝕作用之後,

會分解為沉積物。

沉積物由巖石的碎屑,

以及砂、粘土、生物殘骸等組成。

沉積物被風、水、冰川等外力攜帶、搬運,

可能會遠離母巖所在地...

最後在能量較低的區域

(盆地、湖泊、海洋等)聚集,

進行沉積。

沉積物一層一層地堆積,

後來的位於上方,

先來的位於下方。

埋在深處的沉積巖被加壓、加溫,

會發生成巖作用,

讓鬆散的沉積物轉化為結實的巖石,

沉積巖便誕生了。

沉積巖種類,

和它對應的沉積物種類有關。

總體來說,

沉積物可以分為

碎屑沉積物(方解石、霞石、白雲石等)

化學沉積物(石膏、石鹽等)

其中化學沉積物又分為

碳酸鹽沉積物蒸發巖沉積物等類別。

碎屑沉積物又可以按顆粒大小,

粗略地分為六個類別,

從小到大依次為:

粘土、淤泥、砂、細礫(卵石)、中礫、粗礫。

他們發生成巖作用之後,

會相應形成頁巖(泥巖)、粉砂巖、砂巖

以及不同組合的礫巖角礫巖等。

變質巖

已有巖石,

除了可以經歷搬運、沉積和成巖作用,

演化為沉積巖之外,

還可以根據周圍的溫壓變化,轉為變質巖

變質巖的形成,主要靠溫度壓力的變化。

當溫度和壓強增加的時候,

巖石裡會形成新的礦物

從而產生變質巖。

這就叫變質作用

變質作用大致分為兩個常見種類:

接觸變質和區域變質。

接觸變質發生於地層中巖漿侵入體或者熔融流附近。

地下的巖漿有時會順著裂縫,

侵入到地層中間,

形成巖漿室或巖漿侵入體。

如果巖漿流到了地表,

就會形成熔巖流。

與巖漿侵入體或熔巖流接觸的巖石,

會被加熱,

在高溫條件下形成變質巖。

在接觸變質中,

巖石變質的程度一般和溫度高低有關。

區域變質一般發生於造山帶或大型逆斷層附近。

在造山帶、山體對下方的巖層產生巨大的壓強;

在逆斷層,

兩側巖體的擠壓,

也會產生很大的壓強。

在高壓的作用下,

巖層中的巖石發生變質,

形成變質巖。

一般來說,

區域變質會產生較大規模的變質巖。

世界上的大型山區,

比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和落基山脈等,

都分布有規模可觀的變質巖。

經歷變質作用後的礦物晶體,

其大小、形狀和空間排布都會變化。

通常來說,

加溫加壓越劇烈,

變質巖裡的礦物晶體就越大。

而在高壓下,

石英和雲母等礦物會被排成一條一條的層狀或帶狀,

體現在巖石上,

成為葉理,

是變質巖的重要特徵之一。

變質巖的種類很多,

根據溫壓條件的不同,

可分為許多變質相:

其中,

榴輝巖和藍片巖屬於高壓變質相,

常常產生於地幔的高溫高壓環境裡。

它們下方的葡萄石-綠纖石、綠片巖、角閃石和麻粒巖等

是中高壓變質相,

一般產生於造山帶等區域變質作用的條件下,

最下方的角巖和透長巖,

是低壓變質相,

一般產生於接觸變質作用的條件下,

葉理相對來說不明顯,晶體排布不規則。

不同的變質巖,

通常會對應不同的母巖。

比如石英砂巖一般是由砂巖變質而來,

板巖一般是由頁巖變質而來,

綠片巖一般是由玄武巖變質而來,

大理巖一般是由石灰巖變質而來。

大理巖俗稱大理石,

源於石灰巖,

包括綠色大理巖、橄欖大理巖、

灰色大理巖、藍色大理巖等品種。

因其底色潔白,

花紋美觀,

常被作為建築、雕塑、鑲嵌畫得石材。

帕特農神廟、泰姬陵、林肯紀念堂等

不少著名建築都是用大理巖建成的。

同一種母巖,

在不同的變質程度下,

會形成不同的變質巖,

比如頁巖→板巖→片巖→片麻巖的連續變質過程;

頁巖升溫加壓變質為板巖,

板巖升溫加壓變質為片巖,

片巖升溫加壓變質為片麻巖。

片麻巖如果繼續受到高溫高壓的影響,

就有可能熔融,

形成巖漿。

而巖漿再度凝結之後,

就會形成新的火成巖。

這樣,

就走過了從沉積巖(頁巖)到變質巖(板巖、片巖、片麻巖)

再到火成巖的一個循環。

這也就是為什麼三大類的巖石,

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不僅如此,

它們還可以自我轉化。

任何巖石,

如果熔融之後再冷卻結晶,

就會形成火成巖;

如果被風化侵蝕,

經過搬運、沉積,

最後發成成巖作用,

就會形成沉積巖;

如果經歷高溫高壓,

在不熔融的情況下,

發生變質作用,

就會形成變質巖。

因為巖石的形成和轉換是循環式的,這也是為什麼巖石的種類成百上千,它們的特製和性質千奇百怪。

來源:科普中國,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天體物理知識科普!
    《流浪地球》天體物理知識科普!核聚變的結果,是把每四個氫原子核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並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形成輻射壓。這個極限就可以被認為是這個茶杯對水滴的「洛希極限」   木星的引力場,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茶杯」。地球尺寸很大,當它靠近木星時,離木星較近一側受到的引力,將比較遠一側大得多,因此會像水滴一樣被逐漸撕裂   《流浪地球》電影中,地球已經到達了地木「流體洛希極限」(地木距離103萬公裡)。
  • 漲知識了!人工增雨原來是這樣的
    「人工影響天氣」是指為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在適當條件下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的物理過程進行人工影響,實現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霧、防霜等目的的活動。 強烈建議橫屏觀看 當然也可以像我這樣
  • 做知識的「搬運工」 物理老師李永樂火了
    李永樂火了,這位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如今成為網絡上不折不扣的科普紅人。網友們紛紛感慨,「當年聽起來昏昏欲睡的知識點,現在熬夜看得津津有味。從某個方面也說明了,並不是我們不好學,只是少了一位這樣的好老師。」
  • 科學家終於講出實話,漲知識了!
    科學家終於講出實話,漲知識了!科學家終於講出實話,漲知識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中科院物理所出科普書《一分鐘物理》,把科普做成網紅
    中科院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1分鐘物理》副主編成蒙將書的優點與數碼產品的特點相對照,用「超強CPU極致處理器」形容主創一分鐘講明白一個物理知識點的極速科普;用「5G速度」形容讀者從書中獲取知識點的效率;將《1分鐘物理》比作持久續航的「大腦充電寶」,稱其可以「充電1分鐘,回味兩小時」。在這一環節中,物理所將其多年的科普網紅經驗和網感展現出來,不到1小時,收穫了嗶哩嗶哩平臺上近4萬的流量。
  • 科普解說:蘑菇雲是怎麼形成的
    那麼蘑菇雲是怎麼形成的呢?小編在此給大家科普解說一下蘑菇雲是怎麼形成的。蘑菇雲因地面附近突然出現很多低壓的熱氣。熱氣飛快上升,造成向外向下翻的漩渦,稱為「煙雲」,同時真空狀態使得煙和雜物從中央向上翻騰,形成「塵柱」(蘑菇梗)。大量氣體最終到達和周圍的空氣同樣壓力的高度,卷上去的雜物驅散,漂移下來。
  • 物理教育:始於「集郵」,終於「思想」
    學習物理雖亦始於「集郵」但不能終於「集郵」,而要重視思維方式的訓練與建構。物理學者拿來和其他學科的朋友們開玩笑時,有時會帶著調侃翻譯成「自然科學除了物理,其他只不過是集郵」,以試圖在餐桌上的「鄙視鏈」中贏得一個優勢位置。不過細細品味,不難發現似乎所有的自然科學研究也確實均始於觀察紛繁複雜的自然現象,是從「集郵」入手的; 在「集郵」的基礎上經歷抽象、概括、歸納形成能反映自然界規律的知識。
  • 科普小短文,電容器容量讀取方法,漲知識了
    看完是不是漲知識了。科普短文,希望幫你了解學習更多電子科普知識。歡迎關注,留言。本文系作者原創,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開團| 終於等到這套世界頂級的《美國國家地理分級讀物》,既漲知識...
    原標題:開團 | 終於等到這套世界頂級的《美國國家地理分級讀物》,既漲知識又學英語,國內罕見 這樣頂級的科普讀物,對孩子意義非凡,不僅增長科普知識,而且也是學習英語的好素材,還能重塑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滋養孩子的人文素養。
  • 看完漲知識了
    看完漲知識了相信很多小夥伴們在夏天的時候都非常喜歡吹空調,校長也不例外,我每次從外面回來進門第一件事就是開空調,因為炎熱的夏天吹著空調吃著西瓜真的是太舒服了,我很難想像沒有空調的日子應該怎麼度過,不過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和我一樣會存在一個疑問,那就是空調製冷一般都靠氟利昂,那麼為什麼空調加氟利昂才能製冷,到底什麼是氟利昂呢?看完漲知識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 浪漫大連遊:「會開花的石頭」金石灘玫瑰園
    大連金石灘玫瑰園乍看去,這些石頭除了顏色特別,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查閱了相關資料卻發現,這些紫色、紅色石頭實際上是一種化石,被稱作疊層石。這些疊層石以巨厚層狀紫紅色礁體出現,是一種形成于震旦紀的藻類化石。
  • 八月,齊聚昆明科博會,共享科普盛宴,一起漲知識
    5G、機器人、人工智慧、VR/AR、天文、地理、歷史……8月10至13日來雲南省科技館,一起漲知識了!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普研學聯盟、雲南奧秘畫報社有限公司和雲南省科技館聯合承辦的第五屆昆明科普(教育)產品博覽會暨首屆中國科普研學產品展交會(以下簡稱「昆明科博會」)將於8月10日至13日在雲南省科技館舉行。
  • 想知道怎麼鑑別買到或撿到的石頭是否是奇石?快戳進來漲知識!
    我們玩的奇石的來源有兩種渠道,一種是自己去撿石頭,另一種是去買石頭。不論是哪一種渠道都要考驗我們的「眼力」,撿石頭時「眼力」不好容易錯過觀賞價值高的奇石,買石頭時「眼力」不好容易買到普通的石頭或「假奇石」。
  • 化石是怎麼形成的? | 知識科普
    生命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循環往復。但是依然會有例外發生,當一個生物死亡之後被沙子、火山灰等沉積物掩埋了起來,動物的內臟等柔軟部分會很快腐爛,之後只有堅硬的骨頭留了下來。隨後,更多的沉積物把遺體掩埋得越來越深,以至於遺體周圍的沉積物都變成了緻密的巖石。這漫長的時間中,骨架也終被逐漸分解,在巖石中留下了一個特定形狀的空腔,模具就這樣做好了。
  • 看完就明白,漲知識了
    看完就明白,漲知識了!魚的種類很多,有很多大家都比較常見,一看就知道該怎麼吃,也有的比較特別,如果不熟悉電話,讓人看了無法下手,不知道該怎麼吃。比如說墨魚,它又叫烏賊魚,是一種生活在溫熱帶的海鮮,它的特別之處在於會噴「墨水」,那麼這麼「墨汁」可以吃嗎,它有什麼營養?
  • 科普短文,帶你認識各種紐扣電池,看完真的漲知識
    除了智能電視和網絡機頂盒中常見這兩種電池,在很多小區的藍牙門禁中使用的也是這樣的電池。一般情況體積允許的情況下兩種電池可以代用。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型號的紐扣電池。這樣了解了上面的知識,再看到類似的紐扣電池,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含義了,怎麼選用代替不再難。通過這篇科普小短文是不是漲知識了。歡迎關注,留言。
  • 科普| 大氣汙染分哪幾種?它們這樣形成
    科普 | 大氣汙染分哪幾種?它們這樣形成 2021-01-0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物理知識大科普——閃電的分類及形成原理
    正極閃電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敲黑板)知識點來了!什麼是正極閃電閃電一般有三種,由閃電末端通道(flash channel)的形狀定義。內雲(IC)發生在一朵云云間雲(CC),開始和結束於兩朵不同的雷雲之間,一朵雲帶正電,另一朵雲帶負電,形成正負極放電。雲對地(CG)發生在雲朵和地球之間,也就是能劈死人的天地雷,雲朵帶正電(正極),地球帶負電(負極)。每種類型的閃電都會有不同的變化,新聞中的正極閃電,就是雲對地閃電的一個變種,和負極閃電有著不同的物理特徵。
  • 2021年初中物理知識學習技巧:重視思維方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物理知識學習技巧:重視思維方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重視思維方法   方法遷移。初學物理,你會讀到《擺的故事的啟示》,同時,你第一次接觸了利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影響擺的周期的因素」。
  • 網絡流行語科普 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什麼梗?
    網絡流行語科普 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什麼梗?時間:2021-01-03 18:52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什麼梗?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什麼梗 最近很多人用小丑竟是我自己來表達自己的心境,這個小丑的意思其實就是舔狗,就是說突然之間好像發現了自己竟然是個舔狗,多方面來指向舔著臉來盡力的討好別人自己的卻得不到任何的回報。 小   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小丑竟是我自己是什麼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