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贊」和「轉發」,讓更多人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徜徉~
請點開按鈕,在音樂的陪伴下開啟今天的閱讀~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維也納古典音樂傳統的繼承者,也是西歐浪漫主義音樂的奠基人,被稱為「歌曲之王」。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給後世留下了豐厚的音樂遺產,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9部交響曲、10餘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以及其他作品。你聽到的這首《小夜曲》是他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
這幅圖是其代表作之一《致音樂》的手稿,發行於1829年。作為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和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他為這首音樂賦予了濃濃的古典浪漫主義情懷。圖片中肖像下方的籤字,是現存的舒伯特唯一的親筆籤名。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歐洲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圖片中的音叉現在被收藏在大英圖書館,曾屬於貝多芬。幾十年中,這把音叉數易其手。1803年,布裡奇託爾訪問維也納時和貝多芬一起演出,兩人一見如故,貝多芬將這把音叉贈送給他。之後,這把音叉被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收藏,後來又轉手到作曲家拉爾夫·威廉士那裡。1993年,威廉士的遺孀烏蘇拉把這把音叉贈送給了大英圖書館。
音樂家使用的音叉,頻率多為440赫茲,長久以來被作為調音標準。貝多芬的這把音叉,頻率為455.4赫茲,略高於調音標準。
圖片中是十九世紀維也納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作曲家之一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一1849年9月25日)。因與小兒子同名,一般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他的三個兒子小約翰·施特勞斯、約瑟夫·施特勞斯和愛德華·施特勞斯,都是知名的音樂家。其中,小約翰的成就最大、名望最高,被譽為「圓舞曲之王」。
老約翰早年加入了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約瑟夫·蘭納的樂團,通過演出,在民間普及了圓舞曲。之後,他組建了自己的樂隊開始創作音樂作品,不久就成為維也納最受歡迎的舞曲作曲家之一。在老約翰和其他作曲家的努力下,圓舞曲從一種鄉間舞曲,發展成為具有巨大影響的全新音樂形式,也成就了小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之王」的美譽。
弦樂四重奏是西方古典主義時期最重要的室內音樂形式,樂曲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合作完成。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創造了這種音樂形式,並因此被尊稱為「弦樂四重奏之父」。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是古典主義時期奧地利的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1782年到1785年之間,莫扎特在維也納潛心研究海頓的四重奏作品。上圖是他專門為海頓創作的一套組曲的手稿,「海頓四重奏」。莫扎特一生共創作了23首弦樂四重奏作品。
1785年海頓參加莫扎特的家庭聚會時,首次聽到了這首作品。海頓對莫扎特青睞有加,和莫扎特成為了好友。雖然相差20多歲,兩個人的友誼卻被傳為佳話,堪稱西方古典音樂界的「伯牙子期」。
秀水映山若佳人,妙手撫琴弄天音。
冬去春來又一載,伯牙子期何處尋?
點亮「贊」和「轉發」,讓更多人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