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位讀者在讀了《大象為什麼不長毛》(本版2007年10月10日)之後,不約而同問了這麼個問題:人為什麼也不長毛?嚴格地說人是長毛的,而且還不少:分布在人的皮膚上的毛囊的數量並不比其他哺乳動物少。但是除了頭頂、腋下、陰部這些特殊部位,我們絕大部分的體毛又細又小,皮膚看上去是裸露的,這在哺乳動物中顯得很突出,在靈長類動物中更是絕無僅有,因此有的動物學家乾脆把人叫做「裸猿」。
其他猿類身上長滿了體毛,但並非一直如此,在它們剛出生的時候,除了頭部有毛髮,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也是裸露的。所以在這方面人類很像幼猿。事實上,人類還具有許多幼猿的特徵,例如頭與身體的比例比較大、臉平直、牙齒比較小等等。幼年的黑猩猩看上去要比成年的黑猩猩更像人。人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小孩。這種現象,叫做幼態延續,它可能是某些控制個體發育的調控基因發生突變引起的,使得人類的整個發育速度變慢,發育過程延緩。這一點很重要,它讓人類的大腦在出生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增大、發育,並讓人的一生一直像小孩一樣有學習的能力,而黑猩猩雖然在幼年時有極強的學習能力,但是一旦成年,這種能力就基本喪失了。
所以人類體毛不發達,可能只是幼態延續的產物。但是這一產物為什麼能一直保留下來?毛髮的喪失有沒有什麼生存優勢呢?毛髮雖然是哺乳動物的特徵,但也有一些哺乳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失去毛髮,例如水生哺乳動物(鯨、海豚等)的身體是光潔無毛的,對它們來說體毛純屬累贅,會影響遊泳速度(出於同樣的原因,遊泳運動員也流行把體毛剃乾淨),因此在自然選擇作用下,它們的體毛逐漸喪失了。有人認為在人類從古猿進化出來的過程中,曾經有個時期也是水生或半水生的,皮膚光潔就是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果。人體還有一些特徵似乎也與此有關,例如人的嬰兒不怕水,很會遊泳,而小黑猩猩則很怕水,容易被淹死;人的體型比其他猿類更接近於適合遊泳的流線型;人的皮下有脂肪,適宜在水中漂浮,而其他猿類則沒有,等等。因此,在有些人看來,人不僅是裸猿,還是「水猿」。
「水猿說」雖然很有趣,卻沒有化石證據來支持它。從古猿進化到人的各個階段的化石都被發現了不少,但都不是在水生環境中發現的。而且,化石證據表明,人類似乎是在很晚期(幾萬年前)才學會捉魚來吃的,在那之前雖然有的人群生活在海邊,也不懂得捉魚,沒有在他們的食物化石中發現魚骨頭。這也與「水猿說」相衝突。
因此,「水猿說」雖然幾十年前就被提出了,卻一直只是一個另類假說。主流的說法認為人類是在非洲大草原上進化出來的。據此,有人提出,人的體毛喪失是為了適應非洲大草原炎熱的氣候。當我們的祖先走出森林來到大草原,在熾熱的非洲太陽直射下打獵為生,就會面臨著其他猿類不會遇到的一個難題,即如何保持身體的冷卻。這個理由與解釋大象為什麼沒有毛相似。但是,對大象這種龐然大物來說,如何把體熱儘量地散發掉是個嚴重的問題,而對人來說,這個問題卻不是那麼明顯。因此這個解釋並沒有被普遍接受。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就會發現在大草原上沒有體毛的生活其實是很糟糕的。沒有毛髮的保護,皮膚很容易被陽光灼傷,在奔跑時也很容易被草葉、樹枝劃傷(我們沒有像大象那麼厚實的皮膚),晚上氣溫降下來,身體也難以保溫。因此沒有體毛其實是一種生存劣勢。那麼它為什麼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掉呢?達爾文首先指出,它就像雄孔雀大而無用的尾巴一樣,是性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人類在挑選配偶時,喜歡體毛細小這一性徵。男性在擇偶時要比女性更看重相貌,導致女性體毛比男性更細小。
為什麼人類在擇偶時會挑選這一特徵呢?它可能是「我有好基因」的廣告:裸露出光潔的皮膚能表明自己很健康,特別是表明自己身上沒有寄生蟲,不會傳染給對方(參見《孔雀為什麼長著大尾巴》,本版2007年10月17日)。人類走出森林,在地上建立固定的住所後,蝨子之類的寄生蟲成了健康的重大威脅。
那麼為什麼人的頭頂、腋下和陰部還保留著毛髮呢?頭髮無疑對大腦有保護作用,但是人的頭髮不加修剪的話能夠長到1米以上,卻是不正常的,在動物中絕無僅有,明顯是一種生存劣勢,比如很容易被樹枝纏住,被天敵捉住。它的出現可能也與性選擇有關:人類在擇偶時喜歡長發飄飄的異性。在今天,頭髮仍然是一種性象徵。至於腋毛、陰毛,更與性有關了,它們是性成熟的標誌,而且長在腺體發達的部位,能用於收集、散發外激素吸引異性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