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思雜錄】
英國資深媒體人麥可·伍德(Michael Wood),為中國詩人杜甫製作了一部紀錄片,今年在BBC放映,把一個冷門題材炒熱了。他是怎麼辦到的?
今天製作電視節目,即使是在BBC,也要考慮怎樣迎合大眾的趣味。歐美人士很關心一個人的童年,杜甫由姑母撫養長大,觀眾需要情節,於是伍德加進來一個類似《聖經》中「替死」的情節。有一年瘟疫流行,女巫告訴姑母,兩個孩子只能保全一個,這個姑母了不起,犧牲了自己的孩子。
另一個場景更明顯,杜甫寫詩,「頗學陰何苦用心」,「轉益多師是汝師」,經過一番努力學習,可是觀眾哪有耐心看這一過程?於是伍德從《聖經》裡面拷貝了一個戲劇性場面,杜甫像被聖靈附體那樣天降大任,戲劇性必定簡單,簡單才有娛樂效果,歐美的觀眾覺得親切,中國人好像也覺得這是詮釋「天才」。
伍德還把李白拉進來客串表演,他說李白好鬥毆,殺過人。李白說過「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好極了,趕快拼貼進來吧,不必考據了,絕無其事還要憑空編造呢,何況有現成的線索,這樣的李白比較「好看」。同樣的情況,杜甫說過他要「致君堯舜上」,哪裡辦得到,又詠嘆「匡衡抗疏功名薄」。蛛絲馬跡,組織一下,順理成章,皇帝不聽他的建議,他很難過。這樣的杜甫也比較「好看」。
早年到電視行業覓食,初學乍練,外國專家開示,電視裡面什麼都可以有,唯獨不能有詩。引申他的話:你的攝影機怎麼對付「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怎麼對付「萬古雲霄一羽毛」?你可以表現「花近高樓」,那麼「傷客心」呢?想拍「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除非用特別技術出現諸葛亮(或者杜甫自己)的冤魂。想拍「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除非給杜甫一個年輕美麗的妻子。不可不可!在這方面,伍德和BBC有他們的底線。
伍德請來一位有名的演員,用「莎士比亞腔」朗誦英譯的杜甫詩,一共十五首之多,很難得,算他有擔當。不管譯文如何,受眾感動了,節目成功了,算他看得準。不管文學家怎麼說,歷史學家怎麼說,媒體人有他的跑道,他要他的錦標。「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一刻,杜甫頗不寂寞。伍德也算為中國詩人做了一件事情,事難全美,他到底是個英國人,這樣就挺好。
杜老一生在沉重的壓力下生活,他的詩高出生活,有完整的精神面貌,比較抽象,而電視只能拍他的生活,因為電視需要具象。再說,這個精神面貌是他全部作品的凝聚幻化,紀錄片不能負載。伍德的《杜甫》播映的時候,新冠肺炎全球流行,各國停工停課,封省封城,人人被迫在自己家中承受高壓,據說,紀錄片中的杜甫,還真的幫助了收視這個節目的人。這個「據說」,我們樂見樂聞。
(作者:王鼎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