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回鄉下度假,原本是準備帶《落葉有痕》這本書的,卻沒想到最後收拾完行李,去書櫃拿書時,毫不猶豫的取出了《一座消失的村莊》這本書。我想,或許是內心深處的某種潛意識,又或許是某種精神力量的指引吧。
《一座消失的村莊》是獲得《黃河文學》雙年獎特等獎獲獎作品。作者蘇寧用簡潔、唯美、細膩的文字把無數在關東鄉村生活過的孩子共同的記憶,以四十二篇文章的形式,永遠定格在人們的記憶裡。
回想起那日父親突然打電話來,說家裡要拆遷了,不知道以後要搬去什麼地方。瞬間,就好像自己擁有很久的東西突然要失去的那種感覺,心裡有不舍與難過,畢竟生活了許多年,但卻只能接受現實。
坐在新的家園裡,輕輕地翻閱《一座消失的村莊》,心卻早已飛翔在我那消失的村莊裡。從作者的《拉馬河》開始,我在文字裡,感受那個陌生村莊的點滴與故事,腦海裡便浮現出我那座消失的村莊殘缺的畫卷與生活片斷。
讀《炊煙升起》,便能想起兒時,清晨、黃昏時分,村莊裡一排排房子上空縷縷炊煙,嫋嫋升起,環繞在綠樹與竹林深處,仿佛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現在的村莊都早已使用了煤氣,炊煙便成了時光裡的回憶,但那些靈動的畫面卻是記憶裡永不褪色的風景。
讀《露天電影》,讓我想起兒時,沒有電,沒有電視機,唯一讓人快樂的娛樂便是看露天電影了。得知那天晚上誰家有要放映電影時,便早早吃過晚飯,搬個凳子趕去佔個好位置,父母還會給點零錢買零食吃。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這些卻成了生命中珍貴的記憶。
整本書,與其說是作者在用敘述的方式在回憶,倒不如說是作者真實的個人記錄。每一篇的文字能讓我產生絲絲共鳴,童年所有的記憶,一一浮現,猶如發生在昨天。
其實,村莊與城市一樣,是我們生息的場所。村莊的消失,如同我們從一個城市奔赴到另一個城市。在這個行途中,那個童年的村莊被現在的村莊所替代,一個城市被另一個城市所替代,所有改變的都是時光的流逝,但永遠不會改變的卻是我們的記憶與曾經的生命感受。
合上書,我那消失的村莊浮現在我的腦海裡,門前寬闊的打穀場,右邊一片綠色的竹林,狹小的池塘以及門前棗樹、梨樹。打穀場上有父母的忙碌,還有我與小夥伴們的追逐;那竹林深處倒影著夕陽的餘輝,一陣陣歸來的雞鴨鵝的歡快聲在竹林裡迴蕩。門前的棗樹和梨樹似乎還有我我偷偷爬樹摘果實的身影……
我那消失的村莊,曾流逝的光陰,面對一片綠色的原野,卻尋找不到曾經生活的痕跡,只能在回憶裡找尋那些殘缺的片段,站在新的家園裡,一切都將在歲月裡漸行漸遠!
作者:金陵雨兒
美食、寫作、親子教育
解讀人物故事,抒寫人生百味
靈性美學寫作的終身學習者與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