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桃花心木的拉丁名為Swietenia macrophylla King,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是芸香目(Rutales)、屬楝科植物,桃花心木亞科。
大葉桃花心木,高25m以上,樹皮淡紅褐色,葉長約35mm,小葉4~6對,革質而由光澤,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兩側不對稱,長10~16cm,全緣,先端長漸尖,基部偏斜,下面網脈細緻明顯,圓錐花序腋生,長6~15cm,花萼淺杯狀,5裂,花瓣白色。果卵形,徑約8cm,種子多數,連翅長達7cm。海南花期3~4月,果翌年3~4月成熟。縱切面上,導管線明顯呈深紅黑色條紋。一回偶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3至7對,呈斜卵形,葉前端尾尖,葉長約6至21公分,葉表亮麗、革質,在三、四月間有短暫落葉,但隨即萌發新芽;為小型花,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蒴果很大棕褐色木質狀呈卵形,長約16公分,成熟時從基部開裂為五瓣,種子有長翅狀,掉落時像竹蜻蜓般以螺旋狀旋轉飄散。溫室內另植有同屬的小葉桃花心木,兩者最大的區別,除了葉子大小之外,大葉桃花心木幼枝皮孔較少,小葉桃花心木則布滿皮孔。大葉桃花心木主幹筆直,幼樹不耐風吹,容易因犟風而倒伏;成樹以後,在主幹基部會長出板根,幫助植物體不會因為犟風吹襲而造成傷害。
其生長環境:桃花心木屬有3-5種,適合肥沃深厚土壤,不耐霜凍,生長速度中等。
它原產於拉丁美洲,廣泛分布於墨西哥至巴西東部的大西洋沿岸。由荷蘭人引種至印度尼西亞,在印尼大面積種植。臺灣最早於1901年由日本植物學家引進,試種於林試所恆春分所,生長良好,然後於嘉義、高雄等地區栽植造林。
其病蟲害的防治:病害防治:病害大葉桃花心木的主要病害有瘁倒病、根腐病和莖腐病。主要感染苗期的根和莖幹基部,導致苗木突然枯萎死亡,在被感染植株及周圍表土上可見直徑0. 5一1 mm的淺棕色抱子囊,並有一層白色的菌絲體。苗床播種前,用500一1 000倍的硝基苯稀釋液3「時消毒苗床、土壤。當苗木出現淡紅色或淡紫色時,說明有根腐病菌的侵染。播種前可用3一6 IJ襯的克菌丹溶液消毒苗床,或用雙硫胺甲酞浸泡種子進行消毒。屬苗期病害,受感染的苗木莖幹基部發黑腐爛,從而導致苗木枯萎。目前尚沒有較好的防治方法。蟲害防治:蟲害大葉桃花心木的主要蟲害有桃花心木皮細蛾、奎寧刺育蜻、桃花心木斑螟和象鼻蟲。該蟲體細小,潛人葉面組織中,導致葉面發黃枯萎。可噴施低毒有機殺蟲劑於葉面上防治。 2、奎寧刺育蜷。大葉桃花心木受害部位變黑。噴施接觸型殺蟲劑可有效控制該害蟲的危害。導致樹型彎曲,材質降低。發現被危害的植株應立即清除出林地並燒掉。可導致樹液流出,變成膠質物。在樹幹基部噴施低毒有機殺蟲劑,或人工捕殺。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