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劉雪蓮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
8月23日上午,2020青島科技活動周開幕式暨科普嘉年華活動在位於市北區四流南路80號紡織谷內的青島人工智慧國際客廳拉開帷幕,設有「人工智慧國際客廳」「科技戰疫」「大國重器」「科技互動區」「天文觀測仰望星空」「科普實驗小課堂暨科普圖書展」「科普講堂暨科普問答」等七大展區,活動現場多姿多彩的科技展精彩紛呈,吸引了眾多孩子和家長駐足觀看並深度參與。
讓每個小朋友變成「神筆馬良」的3D列印、能看到「星星的眼淚」真實樣子的顯微鏡、讓人和滑鼠手說拜拜的智能滑鼠、「上天入海」的科普講座、援鄂醫療隊救命神器ECMO……每一個展區就像為市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這場充滿內涵、充滿科技感的盛會上,市民們切實感受到青島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和利好。
3D列印 2米長潛航器一體列印成型
「哇,這全都是通過3D列印做出來的啊,太厲害了。」在2020青島科技活動周主會場,融邦科技帶來的3D列印體驗項目吸引了大批觀眾,看到現場琳琅滿目的模具,小朋們不禁發出感慨。
記者看到,現場的3D模型非常多,有摩託車發動機模型、玲瓏球、動漫宇宙飛船、脊椎模型、牙齒模型等,每種模型的製作材料也各不相同,有樹脂、塑料、金屬、軟膠等,還有一些能阻燃、有耐性、抗高溫的特殊材料。
現場有一臺小型3D印表機正在工作,青島融邦科技市場經理毛文勝介紹,這臺印表機正在列印一個小圓盤,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演示讓小朋友們更形象地了解3D列印,知道3D列印模型是如何做出來的。
現場還設有一個互動專區,小朋友用3D列印玩具筆就能自己製作一個模型。記者發現,按照圖畫的輪廓,小朋友手中的玩具筆筆端會流出凝膠,通過冷卻凝固組合形成不同的形狀,就能製作出不同的玩具,有自行車、小房子等,「就跟畫畫一樣,但這個可比畫畫神奇多了,畫的什麼能直接從畫變成實物,好厲害,感覺自己就像神筆馬良一樣。」現場正在拿著3D列印玩具筆製作小自行車的毛雨寧說。
毛文勝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主要做工業類零件生產,涉及的領域包括醫療、工業、科研等等,3D列印精密度很高,可以節約模型的製作成本,極大地縮短模型的製作周期。
現場,毛文勝拿出一個非常精緻的零部件向記者展示,記者發現巴掌大的模具上,分布著眾多花紋,毛文勝介紹,這個模型上有64個小孔,每個小孔0.2毫米,就像頭髮絲那麼細,並且可以一體成型列印出來,製作周期只需要1小時。「我們還能製作潛航器,最大長度可以達到2米,潛航器內部的精密零部件都可以一體成型。」毛文勝說。
前來參觀的孫女士說,通過這次活動,讓她和她的兒子都大開眼界,這極大培養了孩子對科技的興趣,在他們的內心種下了科技的種子。
智能滑鼠 放下是滑鼠,拿起來是話筒
經常用電腦的人,對「滑鼠手」可不陌生,經常拿滑鼠的手,很容易出現勞損。
在智能製造區,記者發現了一款挺有意思的滑鼠,這款滑鼠外形貌不驚人,就是普通黑色滑鼠的樣子,但是用起來,卻是別有乾坤。
這款滑鼠,當你把它放在桌子上,像對待一個普通滑鼠時,它就是一個普通的滑鼠。但是當你把它拿起來,放到嘴邊,把它當話筒時,它不一般的一面就出現了。
「今天天氣很熱,參加展會的人特別多。請給我來兩杯咖啡,一杯加糖,一杯不加糖,謝謝。你們的產品很棒,我感覺非常不錯啊,我很想買一些。」現場工作人員劉中華對著滑鼠開始「演講」,一邊說,電腦的文本框裡幾乎同步出現了文字版。記者看了下,文字基本都是對的,就是標點符號一溜兒「逗號」,直到最後結束才給了個句號。
而且,你還可以選擇翻譯模式。劉中華選擇日語模式演示了一下,對著滑鼠說中文,屏幕上同步出現了日文。
「打開京東網頁」,隨著劉中華的指令,電腦上的京東網頁自動打開。
「今天天氣怎麼樣?」劉中華又對著滑鼠下了道指令,電腦又開始自動搜索天氣信息。
劉中華告訴記者,這款滑鼠上市幾個月,來自青島冠義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在嶗山的青島本地企業。
「有了這個滑鼠後,我現在上網都不太願意動手了,一般都直接語音。」這款滑鼠在科技周賣99元一個,劉中華說,帶來的滑鼠快賣完了。
觸摸天體 「星星的眼淚」長這樣
除了有充滿科技感的神器,2020青島科技活動周主會場還有充滿神秘色彩的宇宙探索,這就是艾山天文臺帶來的觸摸天體展。
艾山天文臺副臺長王鳳介紹,2020年青島科技周青島艾山天文臺共帶來展品40餘件,其中包括我國最新航天任務天問1號模型、嫦娥工程模型、北鬥衛星模型、月球車、40餘塊真實的天體標本等數十項參加過國內重大航天航空項目的模型,還有青島艾山天文臺前後花費三年1:1複製的中國敦煌古星圖,他們希望從歷史人文時事等多方面為市民呈現繽紛多彩的宇宙世界,從而啟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好奇,對宇宙的嚮往。
在艾山天文臺的展館內,最吸引人的要數一臺顯微鏡了。「今天我們帶來的這臺顯微鏡和日常的顯微鏡不同,這臺顯微鏡主要用於觀察隕石切片。通過它,可以看到隕石橫切面的樣子,孩子們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我們口中的『星星的眼淚』到底長什麼樣。」王鳳說。
記者看到,在這臺顯微鏡前,市民們排起了長隊,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前去看一看隕石真實的樣子。
剛剛通過顯微鏡觀看完隕石切片的李松然告訴記者,顯微鏡下,隕石的橫切面五彩斑斕,有紅色、黃色、灰色還有斑斑點點的藍色,就像萬花筒一樣,「感覺整個宇宙就在眼前,特別神奇,也特別吸引人。」李松然興奮地說。
在艾山天文臺的展館內,除了觀看隕石橫切面,還有40餘塊真實的天體標本,有黃色、褐色、淡藍色等不同顏色,隕石的表面有的粗糙不平,有的就像玻璃一樣光滑明亮。記者拿起一塊隕石標本,發現與普通的石頭相比,同體積的隕石更重,每一個來到展臺前的小朋友都情不自禁拿起隕石觀看好久。「我們能看到星星,但摸不到星星,今天,我們把『星星』為大家摘了下來。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市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了解太空,培養孩子們探索宇宙的興趣。」王鳳說。
科普講座 讓孩子們「上天入海」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科技,可以讓壯志豪情成真。
隨「嫦娥五號」遨遊月球,隨「蛟龍號」下潛神秘的馬裡亞納海溝,「上天入海」的兩場科普講座讓家長孩子們受益匪淺。
第一場講座是青島艾山天文臺臺長周昆帶來的,講的是「嫦娥五號」。
「如果大家去中國國家博物館,能看到一個展品,非常不起眼,中美上個世紀建交的時候,美國的尼克森總統送給中國的一份國禮。」周昆說,這份國禮是美國太空人從月球帶回來的土壤,只給了我們一克。
周昆說,我們國家對月球的研究,都是從這一克土開始的。如果我們要深入研究月球,這一克遠遠不夠,那怎麼辦呢?自己到月亮上挖土,把它帶回來。
中國目前已發射了「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四個月球探測器。青島艾山天文臺更是從「嫦娥二號」開始就參與相關工作,於是,周昆知道不少「嫦娥」的秘密。周昆現場給大家講的就是「嫦娥五號」。他說,我們國家下一步還將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它的任務不僅僅是降在月亮上,而且要在月亮上挖土、返回地球。
「天文學和航天學,是最能促進孩子學習的學科。」周昆現場做起了「廣告」。「孩子學天文、航天,不知不覺,數理化就全接觸到了。」周昆說,如果讓孩子愛上天上的星星,你不用督促他學習,也不用督促他學英語、數學啊,他自己就找著去看了。
國家深潛基地的史先鵬,則帶來「蛟龍號」的講座,讓現場孩子進入神秘的深海世界。
「我們對海洋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史先鵬舉例說,陸地上最高的植物是紅杉樹,有113米,在海洋裡,馬裡亞納海溝海底11000米處,在這麼深的海域,壓力比較大,沒有光線,也是存在生命的,海洋真是深不可測。
而說到深海,就不能不提到「蛟龍號」了。史先鵬說,蛟龍號能下潛到海底7000米深,深海環境的壓力非常大,怎麼來形容那種壓力呢?「就像我們指甲蓋一平方釐米的面積要承擔一部坦克的重量。」……史先鵬在講座中跟現場的家長孩子們分享了神秘的深海世界。
「我沒想到孩子聽得這麼津津有味,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科技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市民高女士帶孩子參加科技周活動,她直呼兩場講座聽得值。
生命神器 青大附院抗疫高科技設備亮相
在2020青島科技活動周主會場上,還有一群特殊的人群,他們就是今年參加過武漢抗疫的青大附院的白衣天使們。
在科技戰疫展區,眾多充滿高科技的醫療設備依次呈現在市民眼前。有生命支持系統ECMO、防護面罩、人工肺、防護服等等,「今天帶來的所有展品,都是在武漢戰疫中使用過的儀器和設備。」青大附院神經內科主管護師脫淼告訴記者。
在現場,一面寫有「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援鄂醫療隊」的隊旗成了市民參觀科技周的「打卡地」了,眾多遊客在隊旗下拍照留念,記者發現,這面旗幟上簽了密密麻麻的名字,脫淼告訴記者,這面旗幟上籤有143名赴武漢抗疫的醫護人員名字,它和旁邊的防護服一起成為青大附院所有抗疫醫護人員最寶貴的紀念品,這兩件最質樸的物品成了現場最美麗的風景。
除了隊旗和防護服,生命支持系統ECMO也是市民們特別好奇的展品。「這可以說是挽救生命的神器了,有了它,即使到了生命最後的關頭,也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青大附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姚松楠說。
姚松楠從事重症醫學已經11年了,他告訴記者,當時他們接管武漢光谷院區時,作為青大附院援鄂醫療隊2組組長,他也是唯一一個有重症監護經驗的醫護人員,「由於我們接管的都是重症病人,所以我之前的從醫經驗在當時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姚松楠說。
姚松楠說,為了打好那場戰役,他們每一個人都全力以赴,醫院也全力支持,「我們科室一共有4臺ECMO,抗疫時期我們向武漢捐贈了一臺,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姚松楠說。
「通過這場戰役,我們深刻認識到科技在醫療救治中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次科技周,我們抗疫醫療隊參與其中,向市民展示我們的抗疫成果和抗疫設備,也向市民傳遞了這其中的科技力量。」姚松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