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傅剛
海霧是指受海洋的影響,發生在海上或沿海地區上空大氣邊界層中凝結的大量水滴使大氣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米的一種天氣現象,我國黃渤海是世界上幾個重要的海霧發生地,一年四季都有海霧發生。
海霧對人類活動有很大影響,與海霧相伴隨的大氣低能見度對航運、港口裝卸、漁業捕撈、石油鑽井平臺作業、軍事作戰以及沿岸航空和公路交通運輸等會帶來極大危害。
為了探索海霧的秘密,「黃渤海海霧監測與大氣水平能見度反演技術研究」項目於2007年12月得到中國氣象局行業專項資助。項目自啟動以來,課題組從海霧的觀測分析,海霧的三維數值模擬,海上濃霧條件下大氣水平能見度反演,及大氣水平能見度反演系統的研發等四個方面全面開展工作。
利用L-波段雷達和數字探空儀、低空系留氣球探空儀、沿海自動氣象站、海上浮標站、船載自動氣象站、大氣能見度儀和海洋調查船進行海上大氣邊界層觀測,並結合數值模擬,提出了幾種有利於海霧形成的逆溫層的形成過程,加深了對海霧形成、發展機理的認識。「海霧厚度和低云云底高度的實時獲取方法」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
建立了黃渤海海霧數值預報系統,目前該系統已經在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山東、天津、河北和青島氣象臺等5家單位投入準業務化應用,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該系統為海霧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2008年,為有效處置青島沿海滸臺和迎接北京奧運會青島賽區的帆船比賽順利舉行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島市氣象臺曾專門發給中國海洋大學感謝信。
課題組已經有6篇文章在Journal of Climate和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等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上發表。2010年7月25日到30日,傅剛、張蘇平和高山紅一起赴德國Münster大學參加第五屆國際Fog, Fog Collection and Dew大會,並均有報告。張蘇平教授介紹了黃海夏季海霧發生期間觀測到的大氣邊界層結構,並受邀作為本屆大會Poster的評委。傅剛以「On Study of Sea Fog over the Yellow and Bohai Seas in China」為題作大會報告,系統介紹了中國海洋大學在中國氣象局行業專項資助下近幾年建立起來的黃渤海海霧準業務化數值預報系統。
(責任編輯: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