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樣機測試數據揭曉,達世界先進能效水平

2021-01-13 澎湃新聞

1月10日,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公布,該公司日前完成了中國首個海底數據中心樣機測試。測試報告顯示,該海底數據中心PUE值可達1.076,達到世界先進數據中心能效水平。

數據中心由於集成了大量伺服器,如何控制散熱能耗是其必須面對的問題。PUE是國際公認的數據中心能耗評價指標,是數據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與IT設備消耗能源的比值,最理想情況數值為1,也就是所有電力都用在伺服器上,但現實情況是每個數據中心都不得不將很多能源消耗在伺服器冷卻上。

根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2019年編制的《綠色數據中心白皮書》顯示,目前中國數據中心的平均PUE值在2.2至3.0之間。為了降低能耗,中國多地出臺了數據中心PUE值準入門檻,如上海市就規定新建網際網路數據中心PUE值嚴格控制在1.3以下。

海蘭信表示,作為航海智能化領域和海洋信息化領域的高科技企業,該公司聯合清華大學、中山廣船國際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夥伴,攻克數項技術難關,於2020年11月29日在廣東省珠海市中海福陸碼頭成功完成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下水布放。

據介紹,數據艙樣機為長5.76米、直(外)徑3.05米的圓柱體結構,艙內裝有4個機櫃,單機櫃功率35KW,在海底運行了約40天,於2021年1月8日,完成第一次打撈上岸並進行數據分析。

在該公司舉辦的「海底數據中心(UDC)階段性測試發布會」上,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副教授李震代表清華大學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重點實驗室發布了《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能效測試報告》。

根據報告,經小試樣機實際入海運行測試,海蘭信海底數據中心PUE值可達1.076,達到世界先進數據中心能效水平。

據海蘭信介紹,海蘭信的海底數據中心由岸站、海底光電複合纜、海底分電站及海底數據艙組成。海底數據中心主體結構為罐體結構,電氣設備、冷卻系統均布置在罐體內部;罐體頂部為海水冷卻系統,主要包括海水泵和冷凝系統,冷卻系統利用管道將海水直接通過伺服器機架背面的散熱器,然後排回大海。

據介紹,海底數據中心的每個數據艙可以容納14個機櫃,每個機櫃負載35kW,相比傳統陸上IDC功率密度提高5至7倍,設計PUE值小於1.10;罐體內為惰性氣體,伺服器故障率僅為陸上數據中心的1/8。

海蘭信公布的海底數據中心部署場景微軟公司不久前也曾對海底數據中心進行了測試。2018年,微軟宣布,其正在英國蘇格蘭奧克尼群島附近的海底負載試運行海底數據中心。巨大的圓柱體外殼中,864臺伺服器被下沉到117英尺深的巖板海床,並固定在海底。微軟希望可以利用海水冷卻伺服器以達到降低能耗的目的。2020年,微軟打撈起了在海底試運行兩年的數據中心,他們發現海底數據中心的伺服器比傳統數據中心的故障率要更低,八百多臺伺服器中只有8臺出現了故障,故障率是在陸地上的八分之一。

2020年9月14日,海蘭信在發行可轉債致深交所的回覆中稱,海蘭信為開展海洋水下數據艙(UDC)技術研究工作,該項技術主要用於建設海底數據中心(海底IDC),已組建了近20人的項目團隊,董事長申萬秋親自擔任項目經理。

海蘭信表示,海洋水下數據艙(UDC)、海底IDC潛在市場需求廣闊,海洋水下數據艙(UDC)、 海底IDC是在「新基建」背景下,根據陸海統籌、集約用海需求,綜合利用前沿海洋工程技術、大數據技術,布放在海底一定深度的標準化、模塊化、高密度、綠色節能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海洋水下數據艙(UDC)、海底IDC具備低能耗、低成本、低延時、省資源、多能互補、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以及建設周期短並可模塊化生產的優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來了!
    國內首個海底數據艙來了!從當天的「海底數據中心(UDC)階段性測試發布會」上獲悉,海底數據艙攻克數項技術難關,實現了高功率密度、高海水溫度環境下低PUE值,解決了系統冗餘、防生物附著、耐壓密封、海水腐蝕等關鍵技術難題。測試期間樣機的密封、壓力、冷卻、電力、耐腐蝕等各項系統均運作正常,沒有故障情形發生。
  • 海蘭信:自主研製了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並發布第一階段測試報告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海蘭信11日早間公告,公司於2021年1月10日在珠海市舉辦了「海底數據中心(UDC)階段性測試發布會」,展示了公司自主研製的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並發布了公司海底數據中心測試樣機第一階段測試(以下簡稱「本次測試」)的測試報告。
  • 中國首個權威液冷數據中心白皮書象限圖發布,曙光居領導者象限
    12月10日,在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液冷科技」專場分論壇上,中國液冷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為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提供指引。隨著新基建大潮洶湧而來,數據中心新建和擴容的步伐逐步加快。
  • 數據中心液冷時代到來 首個液冷產業象限圖出爐
    12月10日,在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液冷科技」專場分論壇上,國家節能中心管理處處長高紅、賽迪顧問電子信息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梽永、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袁鈺等共同發布了國內權威白皮書——《中國液冷數據中心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為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提供指引。
  • 臨水入海 能耗大戶數據中心的「水時代」
    在5G、雲計算等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的中國,藉助新基建的東風,數據中心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控制能耗更成為數據中心建設的核心要素,2021年以來,國家電網的緊水灘項目、海蘭信的海底數據中心項目,都呈現出了臨水而建的行業新特性——臨湖、臨河甚至建在海底、極地,數據中心正大跨步邁入「水時代」。
  • 中國天文數據中心成為亞洲首個通過CoreTrustSeal認證的數據中心
    中國網新聞10月28日訊 10月25日,中國天文數據中心正式通過了CoreTrustSeal國際認證,成為亞洲首個獲得該認證的數據中心。世界範圍內,當前共有33個數據中心通過了該認證,21個在歐洲,9個在美國,2個在澳大利亞,1個在中國。
  • 中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揭幕 可有效節約能源、資源
    中新網珠海1月10日電 (記者 郭軍)1月10日,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聯合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打造的中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珠海高欄港揭幕,標誌著中國大數據中心走進海洋時代。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淵科考隊通過「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了兩條萬米級人工地震剖面測線,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這些數據對於認識和研究地球最深點馬裡亞納海溝俯衝帶結構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這一試驗的成功也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海底地震探測技術領域步入國際先進水平。  從1月25日至今,科考隊在挑戰者深淵共投放地震儀60臺,成功回收56臺,完成兩條地震剖面測線670公裡,最大深度達到10027米。
  • 跨大西洋海底光纜項目葡萄牙數據中心開建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裡斯本10月7日電(記者趙丹亮)葡萄牙錫尼什市市長努諾·馬斯卡雷尼亞什7日宣布,連接拉丁美洲和歐洲的高容量海底光纜項目(ELLALINK)位於葡萄牙錫尼什的數據中心將開工建設,該項目預計可於2020
  • 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建築主體結構封頂
    8月31日,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傳來喜訊,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海底科學觀測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工程已成功完成建築主體結構封頂。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是我國海洋領域在建的唯一海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東海海底觀測子網、南海海底觀測子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及配套工程。
  • 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進展:監測與數據中心主體結構封頂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本文圖片均來自同濟大學官網8月31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海底科學觀測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工程已成功完成建築主體結構封頂。這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同濟大學牽頭建設。據同濟大學官網介紹,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是中國海洋領域在建的唯一海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東海海底觀測子網、南海海底觀測子網、監測與數據中心及配套工程。建成後,將成為總體水平國際一流、綜合指標國家先進的綜合性海底科學觀測網,可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建立開放共享的重大科學平臺,並服務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災害預警等多方面的綜合需求。
  • 中國糧食倉儲條件總體達世界較先進水平
    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透露,中國綠色儲糧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糧食倉儲條件總體達到世界較先進水平。「十三五」時期,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系統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糧食儲備、流通能力持續增強,糧食庫存充實、供應充裕、市場穩定,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 中國大數據中心邁進綠色海洋時代,每年節約能源數百億!
    1月10日,由北京海蘭信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蘭信」)聯合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船國際」)打造的全國首個海底數據艙在廣東珠海高欄港揭幕,標誌著國內大數據中心走進了海洋時代。
  • 解放軍首個衛星導航監測評估系統數據中心運行
    該數據中心是我國北鬥全球連續監測評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衛星導航觀測數據和導航產品的收集、分類、存儲管理任務,為長期監測評估北鬥導航系統性能提供數據支持
  • 我國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已實現國產化 性能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SAY3-1樣機及檢定結果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官方微信消息,近期,由該中心自主研發的SYA3-1型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完成技術定型和批量生產。近幾年,該中心組織專業技術骨幹成立科研攻關小組,專門研發國產化高精實驗室鹽度計,在傳感器工藝突破、水浴溫度精準控制、測試應用便易性、人機互動可讀性和外觀設計美觀性等方面狠下功夫。新研的SAY3-1型實驗室鹽度計大大提升了鹽度測量的準確性、可靠性和設備自動化程度,降低了對使用環境條件和樣品的限制要求,有效消除人為操作引入的隨機誤差,降低了操作人員要求,提高了鹽度測量結果一致性和可信度。
  • 老水電站開建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 年可節電1.52億度
    隨著全國數據中心建設的急速攀升,高能耗問題日趨嚴重,對電力供應提出了新的挑戰。三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加強綠色數據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設綠色數據中心是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任務,要求到2022年,數據中心平均能耗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應用於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中的高功率輸入耦合器樣機
    目前空天院已成為國內首個全面掌握1.3GHz耦合器的製造加工工藝、潔淨清洗及裝配、烘烤和高功率測試老煉的單位。 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 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SHINE)是中國迄今為止投資最大、建設周期最長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工程任務是建設一臺能量8GeV的超導直線加速器、3條波蕩器線、3條光束線以及首批10個實驗站。
  • 深圳先進院獲中科院內首個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牌照
    1月5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汽車電子中心自動駕駛團隊公布,團隊近期通過了深圳市交通運輸委聯席會議的專家綜合評審,並於今日獲得了由深圳市交通警察大隊頒發的深圳市乘用車自動駕駛開放道路測試牌照。這是在中科院體系內,及廣東省高校與科研機構中獲得的首個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 國網浙江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開工
    國網浙江緊水灘水冷式綠色數據中心項目開工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1-01-11
  •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  中新網天津5月5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王濤 張潔)記者5日從天津大學獲悉,由國家「863」計劃先進位造技術領域專家、天津大學黃田教授主持的「高速並聯機器人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科研成果通過鑑定,並經專家認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國際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