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已實現國產化 性能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2020-12-05 央視新聞

△SAY3-1樣機及檢定結果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官方微信消息,近期,由該中心自主研發的SYA3-1型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完成技術定型和批量生產。

據悉,實驗室鹽度計是海水鹽度測量和定標的基準儀器,在海洋觀測領域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幾年,該中心組織專業技術骨幹成立科研攻關小組,專門研發國產化高精實驗室鹽度計,在傳感器工藝突破、水浴溫度精準控制、測試應用便易性、人機互動可讀性和外觀設計美觀性等方面狠下功夫。新研的SAY3-1型實驗室鹽度計大大提升了鹽度測量的準確性、可靠性和設備自動化程度,降低了對使用環境條件和樣品的限制要求,有效消除人為操作引入的隨機誤差,降低了操作人員要求,提高了鹽度測量結果一致性和可信度。該樣機經過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標準計量中心檢定,鹽度示值誤差0.002PSU,測量重複性0.0005,性能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近期,SYA3-1定型產品已陸續推廣到沿海臺站等單位業務應用,標誌著我國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已完全實現國產化,結束了該項技術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編輯 李冬鳴)

相關焦點

  • 達國際最高精度水平——中心研發新型國產實驗室鹽度計完成產品定型
    近期,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自主研發的SYA3-1型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完成技術定型和批量生產。
  • 自主研發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投產
    近日,由國家海洋技術中心自主研發的SYA3-1型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完成技術定型和批量生產。  實驗室鹽度計是海水鹽度測量和定標的基準儀器,在海洋觀測領域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國內高精度實驗室鹽度計市場長期被外國壟斷,其售價和維修成本更是逐年攀升。
  • 我國火電管道製造達世界先進 超超臨界國產化
    我國火電管道製造達世界先進水平世界最大擠壓機生產的高端P92鋼管通過鑑定,標誌著我國超超臨界火電技術國產化的「最後一公裡」被攻克  中電新聞網訊  記者 馮義 軍報導 「河北宏潤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宏潤重工)已具備批量生產P92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能力,其產品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在國內大型火電機組中使用,一致同意通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產品技術鑑定。」
  • 中國首款霍爾推力器點火成功,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科技水平也越來越成熟,經過數代人的研究,我們從最初的只能依靠他國的技術,到現在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先進水平行列。就在前不久,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艘航母正式加入到中國海軍。緊接著,我國天文研究方面再傳來好消息,中國自己研發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在這之後,我國的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載著4顆衛星成功升空。近日又一個好消息傳來,據觀察者網1月14日報導,航天科技集團六院801所研製的中國首款20千瓦大功率霍爾推力器點火成功。
  • 高端顯微鏡製造技術邁向國際水平永新光學謀求國產化高端替代
    然而我國精密儀器領域的技術水平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光學儀器行業,我們的進口遠大於出口,不管是醫院還是實驗室,使用的高端檢測儀器將近80%是進口的」毛磊感慨。該項目從高端通用科學儀器的戰略需要出發,針對單分子螢光探測、螢光漂白後恢復、光切片成像、高精度掃描控制、複眼照明、高端顯微物鏡等關鍵部件、軟體開發、高端顯微物鏡總體設計及工程化、產業化等問題,開展了技術攻關,毛磊介紹,「我們研究的產品指標對照2014年獲諾貝爾獎的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這意味著我們離國際最高水平越來越近了,但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我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將它商品化
  • 我國電化學氣體傳感器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為此,不斷強化電化學傳感器核心技術的突破,儘快研發出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化學氣體傳感器,成為我國經濟建設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是國內開展電化學氣體傳感器研發較早的單位之一,不僅在該領域有較深厚的科研積累,也具有較強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結合國家需求,他們從1999年起開始了此項技術的攻關。
  • 【中國網】「風雲四號」首批衛星雲圖公布 達國際先進水平
    與歐美國家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相比,一星同時搭載先進的成像輻射計和新型的高光譜探測儀的「風雲四號」01星在綜合實力上已在國際上遙遙領先。  從1995年10月召開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專家研討會,到國防科工局2002年布局衛星和有效載荷預先研究,2010年國家正式立項進行工程型號研製,直至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衛星發射升空,前後歷時整整21年。
  • 北鬥三號衛星成功發射背後:原子鐘關鍵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新華社 圖繼兩顆北鬥三號全球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後,其背後的高精尖技術也在一步步揭開面紗。據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方面負責人介紹,該所為北鬥衛星提供的就是用以維持衛星時間準確性的高精度的星載氫原子鐘、星載銣原子鐘等產品。航天科工二院203所方面負責人介紹上述產品的重要性在於,星載的原子鐘一旦發射上天便一錘定音,原子鐘一旦性能不佳或失效,這顆衛星便會性能退化或跟隨失效,這也是原子鐘被稱為導航衛星的心臟的原因。
  • 【中國網】「風雲四號」首批衛星雲圖公布 達國際先進水平---中國...
    與歐美國家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相比,一星同時搭載先進的成像輻射計和新型的高光譜探測儀的「風雲四號」01星在綜合實力上已在國際上遙遙領先。  從1995年10月召開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專家研討會,到國防科工局2002年布局衛星和有效載荷預先研究,2010年國家正式立項進行工程型號研製,直至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衛星發射升空,前後歷時整整21年。
  •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天津大學「高速並聯機器人」達國際先進水平 >  中新網天津5月5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王濤 張潔)記者5日從天津大學獲悉,由國家「863」計劃先進位造技術領域專家、天津大學黃田教授主持的「高速並聯機器人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科研成果通過鑑定,並經專家認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國際領先。
  • 我國新一代氫原子鐘、銣原子鐘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裝備科技微信公眾號 作者:部英男、吳巍2018年1月12日7時1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兩顆衛星上均裝載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03所研製的一臺高精度銣鍾和一臺星載氫鍾,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1月12日7時1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圖為搭載第二十六、二十七顆北鬥導航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發射。
  • 高精度磁懸浮自動陀螺全站儀實現國產化
    日前,由長安大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16研究所合作完成的「GAT磁懸浮陀螺全站儀系統研製與應用」項目通過了科技成果鑑定,標誌著我國研製成功具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高精度磁懸浮自動陀螺全站儀,對打破國際上的技術封鎖,發展我國高精度自動陀螺經緯儀及其相關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 核心器件100%國產化!北鬥28nm晶片已量產
    作為我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也成為了繼GPS、GLONASS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在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等介紹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我國首條G8.5玻璃基板線量產,液晶面板關鍵材料國產化配套破局
    8月10日,中國電子彩虹平板顯示玻璃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發布了兩款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產品,一是我國首條G8.5液晶玻璃基板精細加工生產線產品成功下線並通過用戶認證,二是溢流法高鋁蓋板玻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我國高精度平面刻劃光柵已自主可控 國產光譜儀器研發迎來新時代...
    近年來,針對我國機械刻劃光柵的刻劃面積及精度不足等問題,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開展了一系列的技術攻關,不僅成功研製出大型高精度光柵刻劃機,而且該刻劃機已成功製作出刻劃面積為400mm×500mm的世界最大面積中階梯光柵。
  • 五十多年潛心探索,開闢高精度航海陀螺與系統先河
    重啟項目,高精度航海陀螺儀問世1993年,清華大學研製快速定位定向系統,研製了航海陀螺尋北儀,定向精度達10″,至今仍為尋北儀中的佼佼者。2000年10月,有關領導部門提出國產化高精度航海陀螺的需求,清華大學以技術優勢、報價合理,以及全部技術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經評審專家投票後中標。
  • 中國首款大功率霍爾推力器點火成功,達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科技水平也越來越成熟,經過數代人的研究,我們從最初的只能依靠他國的技術,到現在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先進水平行列。就在前不久,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艘航母正式加入到中國海軍。緊接著,我國天文研究方面再傳來好消息,中國自己研發建造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運行。
  • 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達國際先進水平 2019-11-29 11:56:34   在年會上,記者了解到,世界範圍內大樣本量研究顯示,中國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安全有效,全體患者5年生存率近八成,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結直腸癌診療中心主任許劍民教授在大會上匯報了一項世界範圍內最大樣本量的機器人輔助結直腸手術回顧性研究。該研究共有全中國28家中心參與,截至2017年底,總計納入5389例患者,佔同期全國機器人手術總量72.2%。
  • 大連海事大學聯合南通力威研製出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 關鍵核心部件實現100%國產化
    目前,國內深海科考船上使用的地質絞車系統幾乎全部從挪威等發達國家進口,這限制了我國科考船配套設備的發展。日前,由大連海事大學科研團隊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研製」項目取得重大研究進展,成功研製出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並已順利通過車間陸上聯調試驗,系統關鍵核心部件實現100%國產化。
  • 我國建成大型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 達國際先進水平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建成大型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該系統是亞太地區第一臺磁體強度為9.4T、磁體口徑為400mm的大型哺乳動物高場磁共振成像系統,各項技術指標都達國際先進水平。目前,該系統的一系列相關設備,包括譜儀、梯度水冷機組、射頻功放、梯度功放、作業系統軟體等全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