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事大學聯合南通力威研製出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 關鍵核心部件實現100%國產化

2020-12-04 央廣網

央廣網大連12月3日消息(記者賈鐵生 通訊員吳江濤)科考船作為海洋調查研究的基本載體,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深海地質絞車系統用於深海地質取樣儀器的吊放和回收,是遠洋科考船的基本配置設備。目前,國內深海科考船上使用的地質絞車系統幾乎全部從挪威等發達國家進口,這限制了我國科考船配套設備的發展。日前,由大連海事大學科研團隊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研製」項目取得重大研究進展,成功研製出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並已順利通過車間陸上聯調試驗,系統關鍵核心部件實現100%國產化。

深海科考船地質絞車系統幾乎全部進口,急需國產化

課題負責人、大連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學院李文華教授介紹,地質絞車系統用於科考船上地質取樣、海底生物拖網取樣及吊放儀器使用,是深海資源勘探和開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設備。隨著海洋科考逐步從近岸走向遠洋,科考船作業深度也越來越深,與此相對應的地質絞車系統的纜繩也會越來越長,捲筒容繩量已超過13000m,這就對深海地質絞車系統的大載荷牽引絞車、排纜機構及纜繩收放控制系統等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然而,國內深海科考船上使用的地質絞車系統幾乎全部從挪威等發達國家進口,因此急需開展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國產化自主研發,為我國深海資源開發利用、交通強國與海洋強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2018年8月,經交通運輸部推薦,由南通力威機械有限公司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研製」項目獲科技部批覆立項,項目共設6個課題,總經費2063萬元。大連海事大學李文華教授團隊全程參與該項目的研究工作,依託大連海事大學科技部「海底工程技術與裝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遼寧省船舶機電一體化重點實驗室和大連市海洋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及南通力威機械有限公司現有技術基礎,聯合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巨力索具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四兄繩業股份有限公司協同開展技術攻關。

攻克只有少數國家掌握的核心技術,完全實現自主可控

李文華教授介紹,項目針對深遠海科考作業地質絞車系統存在傳統鋼纜自重過大、纜繩易磨損斷裂、超大容量纜繩排纜亂卷纏繞等問題,開展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國產化研究,突破了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結構設計與優化技術、高性能大載荷牽引絞車減張力技術、纜鬆弛補償器快速補償響應技術、排纜器自適應多冗餘精確控制技術、高精度系統集成智能控制技術等。

「我們目前研製出的這套絞車系統最大工作水深將達11000米,可在全世界範圍所有海域最大海深處開展地質取樣作業。整機系統國產率≥95%,關鍵核心部件國產化率達100%,攻克了只有少數國家掌握的核心技術,完全實現自主可控。」李文華教授說。該套地質絞車系統性能及技術指標全面達到並部分超過國外同類主流產品水平,成為國內首套同時擁有中國船級社(CCS)和美國船級社(ABS)雙認證的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和國內首根13000米無接頭合成纖維纜。目前該系統已順利通過車間陸上聯調試驗。

項目團隊涵蓋各個環節,形成產學研創新研發模式

「我們的項目團隊涵蓋全海深地質絞車系統研製的各環節,形成產學研創新研發模式,項目研究成果將在我國急需大量設計建造的科考船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這對於提高我國深海工程裝備技術水平,構建我國全海域、全水深、全天候的專業、高效、智能、綠色的海洋科考裝備體系都具有深遠戰略意義。」李文華教授說。項目以企業為龍頭,承擔及參與單位在船舶與海洋工程、機械工程等研究領域各具優勢,擁有完備的各型海洋絞車工程設計、測試、保障、質量管理體系以及豐富的科考船設計經驗、海上試驗和作業經驗。

項目組研製的全海深絞車系統已安裝在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所屬的「向陽紅06」船,下一步將開展深海科考絞車系統實際作業工況應用和11000米全海深海試驗證,形成「產學研用」創新研發模式,為我國的海洋科考事業「走向遠洋、走向深海、走向極地」提供可靠保障。

相關焦點

  • 「奮鬥者」號聲學系統實現完全國產化 萬米級浮力材料研製獲突破
    中國科學院多個參與「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任務的研究所接受媒體採訪稱,聲學系統實現完全國產化、萬米級浮力材料自主研製等系列關鍵技術突破,為「奮鬥者」號實現載人萬米載人深潛發揮重要作用。「奮鬥者」號聲學系統完全國產化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是「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下的「全海深潛水器聲學技術研究與裝備研製」項目牽頭單位和「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體設計、集成與海試」項目中聲學系統課題的承擔單位,由朱敏研究員帶領的海洋聲學技術中心團隊負責完成「奮鬥者」號聲學系統中全海深水聲通信機、地形地貌探測聲納、多波束前視聲納、都卜勒測速儀、避碰聲納的自主研發以及定位聲納和慣性導航設備的系統集成
  • 北鬥核心部件100%國產化!已服務137個國家
    北鬥核心部件100%國產化!已服務全球137個國家!如何誕生的→經過一個月的在軌測試,北鬥最後一顆衛星測試全部合格,即將正常開工,全球組網將正式啟動,使我國擁有了覆蓋全球、同時又全面自主可控的衛星導航系統。實際上,從手機導航,到漁船定位,北鬥已經悄然存在於我們的生產生活中,隨著北鬥衛星完成全球部署,又將推出哪些最新的應用呢?
  • 北鬥核心部件100%國產化!已服務137個國家
    據統計,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有137個國家與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籤下了合作協議。隨著全球組網的成功,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未來的國際應用空間將會不斷擴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向全球提供的重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它之所以能夠不斷迭代升級,應用多樣化,源於中國的研製人員把核心元器件和關鍵技術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裡。那麼國產化100%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究竟是怎麼出爐的呢?
  • 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網友點讚
    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發布會上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冉承其介紹,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 核心器件100%國產化!北鬥28nm晶片已量產
    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作為我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也成為了繼GPS、GLONASS之後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在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等介紹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其中關鍵信息如下:1.核心器件100%國產化「國產化」一直是國內科技產業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成為了北鬥系統最引以為豪的特點。
  • 中科院在「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中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11月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返回三亞。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是「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的核心研製任務。2020年10月10日,「奮鬥者」號從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南山港碼頭啟航,前往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海域實施萬米深潛試驗任務。
  • 科遠智慧100%國產化智能控制系統(ICS)投入商業應用
    2020年11月6日 15:28 投入商業運行DCS系統作為核心與大腦可靠、穩定運行才能實現工業企業的安全生產加強自主創新,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信息安全顯得尤為重要。2020年,科遠智慧承擔江蘇省工信廳自主可控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項目,9月,經過長期的測試和現場應用積累,100%國產化NT6000智能控制系統(ICS)對外正式發布。
  • ...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
    【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在發布會上介紹,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冉承其介紹,400多家單位、30餘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餘種器部件國產化研製,實現北鬥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 「奮鬥者」萬米深潛海試:中科院發揮核心關鍵作用
    中科院 供圖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圓滿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的「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28日返回三亞。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所屬10餘家單位全面參與「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工作,是研製任務的核心單位,海試任務的牽頭組織單位,「奮鬥者」號的業主單位,為「奮鬥者」號研製和海試發揮核心關鍵作用。——中科院是「奮鬥者」號研製任務的攻堅隊。
  • 中科院:成功研製國際熱核聚變工程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
    7月26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承擔研製的ITER大型超導磁體系統首個部件研製成功。磁體饋線系統是ITER部件中最為複雜的系統之一,包含31套不同的饋線,單套長度30~50米,總重超過1600噸,共計6萬餘個部件。作為ITER超導磁體系統供電、冷卻和提供診斷信號的關鍵集成通道,被稱之為ITER主機的生命線。
  • 中國首臺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核心部件調試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供圖   日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點平臺——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其核心部件之一「±185度旋轉機架」工程調試圓滿完成,關鍵參數指標完全滿足治療需求,為加速推進質子治療國產化和產業化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
  • C919大飛機的國產化已達60%,中國力量
    4、整機結構與製造是由中航西飛、成飛和洪都航空承擔製造的飛機各個部位,已經實現了C919總體設計的100%自主產權,這也是C919最引以為傲的一點,這個模塊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飛機殼,雖然只是一個外殼,能夠完全自主研發生產也是很不簡單的。
  • 二次離子質譜儀器核心技術及關鍵部件研究與開發項目通過驗收
    2011年6月21日,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離子探針中心牽頭,聯合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二次離子質譜儀器核心技術及關鍵部件研究與開發」(編號:2006BAK03A21)在京順利通過驗收。
  • 煙臺萬隆研發出「特銅」 打破動車核心部件國外壟斷
    而動車組牽引電機的核心部件之一———鉻鋯銅端環與導條,是貨真價實的「煙臺造」。昨天,記者來到了煙臺萬隆真空冶金股份有限公司,由鉻鋯銅打造的端環與導條就是從這裡的車間走上高鐵的。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李宗廣告訴記者,牽引電機是高鐵牽引傳動系統的核心部件,性能要求高,以前主要從國外進口。    突破始於十年前。2007至2008年,國內高鐵開始快速發展,牽引電機的核心部件卻成為瓶頸。
  • 我國C919大飛機國產化已達60%,準備進入未來萬億航空市場
    航電系統的研製任務,昂際航天是由中航工業與美國通用電氣合資組建的公司。4、整機結構與製造是由中航西飛、成飛和洪都航空承擔製造的飛機各個部位,已經實現了C919總體設計的100%自主產權,這也是C919最引以為傲的一點,這個模塊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飛機殼,雖然只是一個外殼,能夠完全自主研發生產也是很不簡單的。
  • 中國實現超導磁體技術突破 力推產業化應用
    目前,中國各地醫院所使用的超導核磁共振設備絕大部分為進口,特別是其關鍵核心部件——超導磁體為國外若干大企業所壟斷控制,造成核磁成像醫療項目高額費 用。
  • 十一五「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重大項目總結
    課題三:色譜儀器關鍵部件的研製與開發  該課題由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浙江溫嶺市福立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共同承擔。浙江福立承擔部分已通過驗收,研製出了用於氣相色譜的國內首創自動流量控制系統(AFC)。
  • 曾經卑微祈求歐盟轉讓原子鐘技術,如今北鬥核心器部件100%國產化
    我國第一代銣鍾研製帶頭人雷文琦意識到,銣鍾這顆導航衛星的「心臟」必須由中國人獨立自主完成。而歐盟與中國申請的同一個衛星頻譜,根據國際電聯的規定,用於衛星導航的頻率資源採取先到先得的方式。也就是說如果不能在約定時間發射衛星,申請的頻率資源就將作廢。
  • 牽頭開展重要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獲國際同行"點讚"!
    近日,國際海事組織(IMO)第四次溫室氣體研究(GHG4)報告已提交IMO第75屆海上環境保護委員會,正式向全球發布。參與研究的大連海事大學研究團隊得到了國際同行高度認可。長期以來,該項研究一直由西方發達國家研究機構主導,今年首次由發展中國家研究團隊承擔核心工作。本次研究由荷蘭CE Delft研究機構牽頭,聯合大連海事大學、復旦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國普杜大學、日本船級社、日本國家海運研究所、巴西聖保羅大學以及國際清潔運輸理事會等共同完成。
  • 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學儀器設備研製與開發」項目匯總
    本課題中,上海光譜儀器有限公司聯合國內長期從事分光器件研究與開發,有著雄厚技術實力和研發儀器設備的上海理工大學以及國內唯一從事CCD晶片研製與生產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並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教授親自領導,共同合作,依託各自的技術優勢研製一批先進的大型光譜儀器所需的分光器件和接收部件(器件)以及關鍵元器件的評價體系、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