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海事組織(IMO)第四次溫室氣體研究(GHG4)報告已提交IMO第75屆海上環境保護委員會,正式向全球發布。參與研究的大連海事大學研究團隊得到了國際同行高度認可。
研究顯示,2012—2018年間,國際海運碳強度降低了約11%,但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從9.77億噸增加到10.76億噸。預計到2050年,隨著海運需求的不斷增長,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18年增長約50%,比2008年增長約90-130%。
IMO溫室氣體研究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在國際海事界得到了普遍認可,作為海運溫室氣體減排國際機制構建的決策技術依據,在審議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該項研究一直由西方發達國家研究機構主導,今年首次由發展中國家研究團隊承擔核心工作。
本次研究由荷蘭CE Delft研究機構牽頭,聯合大連海事大學、復旦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國普杜大學、日本船級社、日本國家海運研究所、巴西聖保羅大學以及國際清潔運輸理事會等共同完成。該研究旨在為國際海運溫室氣體減排初步戰略的落實及最終戰略的形成提供技術支撐,研究內容包括&34;和&34;兩大部分,下設13項子課題。
大連海事大學牽頭開展&34;研究,並擔任&34;子課題負責人,
大連海事大學航運發展研究院和輪機工程學院的專家團隊,憑藉出色的專業素質和協調能力,在研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與各方建立了高度互信關係,得到相關國際研究機構的高度認可,彰顯了學校在海事全球治理領域的影響力。
近年來,在全校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大連海事大學科技工作呈現&34;的良好態勢,科研活動規模、人均科研到款,國家、省部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和科技獲獎數量,發明專利、學術著作、論文產出數量,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創新團隊和優秀科技人才等體現科技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關鍵核心指標不斷突破,優勢特色科研領域的學術競爭力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在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徵程中,大連海事大學將進一步凝練科研方向、聚焦重大任務、提升創新能力、引領行業發展,做大科研體量、做亮科研特色、做高科研水平、做強科研能力,為不斷開創學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2008年6月6日,大連海事大學依託學科優勢,整合科研力量,集合智力資源,成立了航運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研究院以&34;戰略目標為指引,以海事智庫建設為抓手,以航運領域軟科學研究為依託,為我國航運業安全、綠色和高效發展提供支撐,為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海洋權益、促進海運貿易、創新海事文化提供智力支持,為我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引領構建國際海事制度謀劃中國方案。
研究院下設綜合研究室及各科研機構,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交通強國戰略、&34;、綜合交通運輸、海洋強國與海洋維權、航運業相關法規與政策、航運經濟、水上交通安全與救助打撈、國際海事公約、極地海事、海事司法鑑定、國際船員發展、船舶導航工程、全球海事治理、航海教育、航海歷史與文化以及與提升航運軟科學相關的其它研究方向。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34;、國家&34;建設高校——大連海事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大連海事大學官網、官微,大連海事大學航運發展研究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