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臺灣中天新聞網在「換照風波」之後選擇全面轉戰網絡頻道,但不知是不是又觸動到蔡英文脆弱的神經,民進黨非但沒有就此罷手,反而是將手伸得更長,試圖將此前長期缺乏監管的網絡納入管控範圍。
結合臺灣《經濟日報》在13日發布的報導來看,臺「通訊傳播委員會」(下文統稱NCC)將矛頭指向網絡,是在中天關臺整體遷移至網絡後。這一媒體猜測並非空穴來風,因為NCC 在中天新聞臺下架當日於臉書粉絲團發布了一篇是否耐人尋味的文章。
這一篇講述美國對於網絡服務供貨商(ISP)判例的帖文主旨在於說明不實言論的危害,並探討網絡平臺業者是否需要對其平臺用戶發言負責的問題。就連「民代」鄭麗文也是直接評價稱NCC此舉是司馬昭之心,所求為何路人皆知。
當然,對於臺灣社會上和媒體的猜測,NCC並沒有準備要坐實。在12日公開澄清稱之所以發布談論美國訴訟案的帖文,是因為想與粉絲們分享各地網絡監管的案例,並沒有其他用心。NCC話說得漂亮,事也辦得「麻溜」。
據有關消息披露,討論議題包括「數字通訊傳播法」的「數字通訊傳播服務規管趨勢與法製革新」座談會或於21日召開。屆時,臺灣許多業內有名氣的網絡平臺的法務站長等都將與會參與討論。
據臺灣《聯合報》發表的文章稱,蔡英文此舉並不是心血來潮,早在兩年前民進黨認為自己因為假消息而在地方選舉中失利後,「行政機構」就積極修改相關草案,與原版本相比,主要是增列關於不實信息的內容。這一修改後的草案本來是要進行朝野協商,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召開。再者,這份草案受到了部分「民代」的質疑,最終被擱置。
如今該草案的質疑聲此起彼伏,蔡英文與蘇貞昌先後針對質疑做出過回應,但依舊沒能平息這些質疑。13日,臺灣《中國時報》發表了一篇社論表示,過去民進黨以追求「民主自由」姿態示人,遮蓋了其「終極臺獨」的真正本性,凡是妨礙這個目標的所有因素都要徹底排除。
媒體向來是社會的喉舌,一個真正敢於為社會發聲的媒體才是一個好媒體,言論自由不該是說說而已,被意識形態問題左右了的言論自由最終只會導致當局失去對社會的公信力,臺灣當局還是需要仔細思量。
編輯丨堅果 審稿丨悠悠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十點港澳臺》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解放網、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