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近幾年出品的影視劇以質量上乘、製作精良聞名。
雖然主流媒體對網飛表示過不認可,但從今年奧斯卡頒獎禮最佳影片花落《羅馬》就能看出,Netflix的製作模式在未來兩三年仍有破竹之勢,而大家的觀影習慣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最近網飛爸爸又出新大招,想必近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都在討論這部劇,今天不來說說,實在難掩口袋貓的激動之情。
《愛,死亡和機器人》
(以下簡稱《愛死機》)
豆瓣超8萬人給出9.3高分,IMBD8.9,大衛·芬奇和蒂姆·米勒(《死侍》導演)擔任監製,第一季共18集,尺度驚人,是一部實實在在的「成人動畫」短片合集。
18個故事,最長一集不超過20分鐘,最短一集不超10分鐘,每一集歸屬類型不同,分別涵蓋了恐怖、驚悚、動作、喜劇、荒誕、治癒等等。
此外風格也各有不同,賽博朋克、蒸汽朋克、中國風,上到以假亂真的3D CGI技術、下到傳統2D動畫,要平面有平面,要立體有立體。
主題上更涉及到機甲、人工智慧、太空大戰等硬核元素。
無論你喜歡美漫風、小清新、還是重口味,這部劇方方面面都會滿足你。
短小精幹的時長,讓故事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展開,大衛·芬奇就曾表示每一集都秉持著「有事說事,直入主題」的模式進行。
片頭用三個元素隨機組合,簡單明了詮釋這一集的主題,也成為了大家看前猜測故事元素的小樂趣之一。
《愛死機》在動畫製作水平上拿出了「業界最佳」的水準。
在其中幾集涉及到動作場景的故事中,鏡頭切換自如、動作設計乾脆直接,其呈現效果不亞於在影院觀看一場動作大片。
在以故事敘述為主的幾集裡,隨意截一幀畫面,做屏保壁紙也不在話下。
唯美的視覺效果不僅沒有「喧賓奪主」,反而彌補了部分故事的缺點和不足,起到了互補的作用。
既然稱之為「成人動畫」,劇中對血腥、暴力等畫面的處理自然不需要迴避,也不存在添加馬賽克。
這當然是本劇的一大噱頭,不過更吸引觀眾的,是編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現如今觀眾的觀影量不可同日而語,新穎的角度和創意,自然更受觀眾青睞。
在這一點上,《愛死機》給到了創作者足夠的空間,去開腦洞、去大膽的表現、去把頭腦中的「風暴」搬到熒幕中來。
當然18個故事並不能保證每一集都「持續高能」,像《垃圾場 》《變形者》《古魚復甦》這幾集,給我感覺是創意大過於故事。
很多像是作者本身還未成型的想法雛形,僅僅是一個藍本,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更加豐滿擴充。
《當酸奶統治世界》《不一樣的歷史》這幾集,充滿著政治隱喻、對過去的調侃和戲說,十分值得玩味。
其中我個人很喜歡《當酸奶統治世界》這一集,除了萌萌的畫風讓人忍俊不禁以外,故事背後折射出的現實問題更令人細思極恐。
未來科技和人類生活的關係會演變成什麼樣?在《三個機器人》中,主創告訴我們一個絕望的答案:
人類滅亡,機器人接管地球。
當機器人面對殘垣斷壁時,他們得出一個結論:
貪婪和自私斷送了人類的未來,「殺死」他們的,是自己。
不過在這一集裡,最後的贏家屬於喵星人。
這個設定應該是大衛·芬奇加上的,大家都知道,他很喜歡貓。
也許我們現在對貓多一層關愛,地球就可以免於災難?
或許,是時候關心一下口袋貓了
就個人觀影習慣來說,我比較喜歡故事豐滿,思維邏輯清晰的劇集。
第三集《目擊證人》和第十四集《齊馬的藍》就非常對我的胃口。
《目擊證人》短片的導演曾是《蜘蛛俠:平行宇宙》最初的設計顧問,從畫面視覺效果上來看,是不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片中對香港這座城市進行了二次加工,有現在香港的影子,也有對未來香港的想像。
這一集分鏡設計比較挑戰觀影感受,各種象聲詞穿插在運動鏡頭中,渲染了緊張刺激的氛圍。
女主意外目睹到男主的殺人過程,兩人展開追逐大戲。
在雙方僵持不下時,女主失手殺掉男主,而這一幕恰巧被對面一個長得像男主的人看到。
原來這是一場無止盡的循環。
有點像電影《恐怖遊輪》的設定。
恐懼不是來自於表面看到的畫面,而是從心底由升出來的絲絲涼意。
《齊馬的藍》講述的故事,改編自英國科幻作家Alastair Reynolds的同名原著。
畫家齊馬的作品被大眾稱之為「偉大的藝術」。
在近期齊馬的作品中,他會在畫面中央畫上一塊藍色圖形,隨著作品相繼問世,藍色色塊所佔的面積也不斷加大,甚至於超過了宇宙邊際。
人們不理解這塊藍色的意義,盲目崇拜齊馬,等謎底揭開的那一刻,不少人為之嘆息,而屏幕外的我們也陷入對自我認知的理解分析中。
這一集的哲學韻味很濃,蘊含的深意也比較深刻,是一集會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劇集。
齊馬對自身藝術的理解、他對生命的探索、思考很值得我們靜下心好好品味一番。
特別要推薦的一集還有《狩獵愉快》。
故事取材自雨果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科幻小說家劉宇昆的同名短篇小說。
劉宇昆不僅是科幻作家,也是《三體》系列的翻譯。
這一集也是18集劇集中,主打中國風的一集。
它融合了《聊齋志異》對怪異事物的想像,也結合了蒸汽朋克風,在人性解剖和重新架構層面上,該集也達到了一定的延申。
起初觀看《愛死機》這部劇集的很重要因素,是因為有大衛·芬奇參與其中。
事實上蒂姆·米勒不光參與監製,還負責了編劇、導演的工作。
最初編劇交來的初稿,經過米勒和大衛挑選,最終定下終版,再分別交由各國的動畫製作公司製作。
製作公司可以對原版進行修改、敲定呈現風格,這對本身有才華,但規模很小的公司來講是很不錯的展示機會。
把大家的想法集合在一起、共同去完成一個系列作品的模式,非常大膽新奇,當然也面臨風險,而網飛選擇接手這個項目,更體現了他們勇於嘗試和探索的信心。
對影迷來說,這是一部足以讓你花時間去欣賞的作品;
對創作者來講,《愛死機》的出現預示著更多可能性將在不久的未來實現。
相信隨著劇集大熱,《愛死機》相關周邊也會陸續上架。
單獨出款遊戲,或者單獨拿一個故事拍攝一部長片,這都是妥妥的商機啊。
畢竟,酸奶和喵星人都可以統治世界了,還有什麼是你不敢想的呢?
(本文觀點系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