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型城鎮化,到底什麼樣?(經濟熱點)
圖表來源:《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以人為本,加速農民工市民化
指標一:城鎮化水平(2020年)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左右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5%左右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首次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兩個城鎮化率指標。按照規劃,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從2012年的52.6%提高到2020年的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從2012年的35.3%提高到2020年的45%左右。
為何要設定兩個城鎮化率指標?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佔斌認為,這是基於現實國情做出的戰略規劃。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我國城鎮化經歷了一個起點低、速度快的發展過程。1978—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
「單看這些數據,成績確實不小,但實際上,統計上的城鎮化率,並不能完全反映我國城鎮化的真實水平。」張佔斌說,與西方國家不同,受城鄉二元體制束縛,中國的「農民」要想變為「市民」,大多要經歷「農民工」這個過渡階段,這就使很多人在統計上已被視作城裡人,但實際身份卻依然是農民,無法共享城鎮化發展成果,大量的「鐘擺式」和「候鳥型」人口流動也造成了巨大的社會代價。
張佔斌認為,這次規劃將城鎮化率細分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並提出到2020年將二者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就是針對當前人口城鎮化滯後問題做出的重要調整和部署,充分表明今後的城鎮化發展將更加注重質量,必須以人為本,加速農民工市民化。
既然人的城鎮化如此重要,為何不將戶籍人口城鎮化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目標水平一致起來?張佔斌指出,城鎮化是自然歷史過程和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它的發展必須從基本國情出發,決不能盲目颳風、一哄而上、搞大躍進。「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別,關鍵在於戶籍背後的諸多福利上。如果單純追求指標上的一致,並不難實現,只需不做區分,統一放開城市戶口即可,但這樣做無異於自欺欺人,面子上好看了,但裡子卻沒什麼改變。現實中很多地方已『率先』統一了戶口,但實際上新市民與老市民的福利待遇仍有不小差別。」
張佔斌認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高,跟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地方政府的財力等密切相關,「每年一個點左右的目標增長速度,充分考慮了未來城鎮化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這樣的速度是適宜的、可行的,有利於引導地方從各自實際出發,穩步推進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
六部委負責人解讀:新型城鎮化,新在哪
【導讀】新型城鎮化規劃勾勒戶籍進城路徑
王雍君:新型城鎮化應注意財政邊界、推動規劃預算
唐任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必須避免四大「民生隱憂」
汪玉凱:以人為核心推動新型城鎮化首在避免「人為造城」
張孝德:讓中國鄉村就地文明化是新型城鎮化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