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高級技師,我確實付出了很多艱辛。但是看到這麼多的成果,看到國家的航空航天、軍事事業的發展,再多的艱辛也是值得的。無數的科技工作者站在我的身後支持著我,我的成績也是所有人的成績。」
12月8日,「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員工劉曉東在北京出席了第十一屆全國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據悉,這是我國有色系統近15年來,也是中鋁公司和黑龍江省,更是東輕公司建廠60年來第一次獲此殊榮。
以責任為使命
「那年,在北京航天基地,摸著自己研發軋制出來的『神五』頭盔座椅,他特別高興。」據劉曉東的妻子蘆豔紅回憶,那是他們結婚二十多年來,劉曉東最開心的一天。「他獲得了國家科工委頒發的技術能手稱號,更有信心了,相信自己能為國家的航天事業作出更多貢獻。」
中鋁公司肩負著為國防安全提供材料保障的重任。在鋁加工領域,必須要有高超的軋制技術才能生產出符合國家戰略需要的優質板材。從一名熱軋學徒工一步步成長為鋁合金軋制崗位的專家和能手,劉曉東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來付出了百倍的努力。
「他對工作簡直是痴迷,結婚這麼多年,無論結婚、兒子出生還是母親去世,他都沒休息過,基本什麼節假日都不在家,我們很少有團圓的時候。」蘆豔紅告訴記者,軍人出身的劉曉東熱愛熱軋機這個重要崗位,很堅強,也很努力。
劉曉東的直接領導、東輕公司軋板分廠軋製作業區作業長李福銀介紹,劉曉東不僅工作能力強,而且善於總結創新。「過去,操作老師怎麼教,徒弟就怎麼幹。劉曉東則是先請教很多師傅,然後綜合各位師傅的意見,創造性地提出新的意見,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東西。」
「分廠四個班組就一臺設備,一天24 小時開機,班組輪換休息。輪到他休息、別的班組上班的時候,他經常繼續跟著幹,一起探討問題。」當時,東輕公司接到了國家「神五」飛船頭盔座椅用鋁合金研發軋制任務,這種鋁合金質量要求非常高,幾次試製都沒有軋成。劉曉東採用自己摸索的優質操作法,在加熱溫度上下功夫,終於成功地軋出了優質合格的板材,保證了「神五」急需。
國家某重點工程急需的兩種鋁合金,是我國航空工業某型號飛機專用材料。這種合金軋制技術難度大,多少次軋制都沒有成功。劉曉東和小組人員最終成功地軋出了第一塊優質板材,這兩種合金正式投產保證了國家重點工程的生產需要。
蘆豔紅與劉曉東在一個分廠,她是冷軋車間的操作手,也是一名高級技師。據她回憶,當時劉曉東整天埋頭鑽研這兩種合金的試驗,「經常加班加點,前後持續了兩三個月」。最後,通過15 次反覆試驗,劉曉東終於採用獨特軋製法,成功地軋制出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能生產的這兩種「王牌」鋁合金,填補了我國鋁合金生產的一個空白,創出了熱軋生產的一個奇蹟。「外國專家來廠參觀時都說,這樣的設備能軋出這麼優質的合金板材,在國外是不可想像的,中國人了不起。」蘆豔紅介紹。
用人品保產品
作為鋁合金軋制崗位的專家和能手,劉曉東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他所在的軋板分廠有四個班長,其中兩個是他帶出來的,他還培養了三名主操縱手走上崗位。
「一次,他的徒弟在夜班擔任主操縱手進行軋制生產,由於經驗不足,多次軋制都無法通過,最後只得給劉曉東打電話。他二話沒說,馬上趕到單位。」劉曉東的徒弟、東輕公司軋板分廠軋製作業區熱軋甲班班長劉曄告訴記者,劉曉東不僅為人熱心,而且非常謙虛。儘管已經是崗位上的專家,他依然虛心向老師傅和工程技術人員請教。
「他很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即便是徒弟的意見。比如切頭尾料,一般工序是最後才切,但我覺得應該先切,否則頭尾料太大了容易擦到設備。他覺得我是對的,就聽我的。」
無論是普通板材還是高精尖鋁合金材料,在不同合金軋制任務面前,同事們都說劉曉東有經驗,沒有問題,但他常說:「經驗沒有現成的,都是靠一點點攻堅克難幹出來的。」在鋁加工業,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寶,技術也同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劉曉東沒有憑藉經驗和已經掌握的高超軋制技術停滯不前,他深知,在鋁合金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
熱軋板材生產中出現的橫波缺陷一直是影響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劉曉東積極協助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質量攻關。經過多次的試製,他摸索出了一套優質操作法,較好地控制了板材橫波,使這一項廢品率減少了40%。
「他視產品為人品,向質量要效益。」李福銀告訴記者,提高產品質量是東輕公司提出的提質降耗的關鍵一環。劉曉東既是熱軋機主操縱手,也是熱軋乙班的班長。他要求班組嚴格執行工藝規程,每天生產前都認真檢查生產卡片、任務單並且確認鑄塊溫度、規格,生產中勤檢查、勤量尺、勤對照,精心軋制每一塊料,保證一次投料成功率,通過嚴格管理,使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他還總結出了14 種最難生產的先進操作方法,全部掌握了設備性能和使用操作設備的知識,能針對目前各種規格、品種的合金、板材,採用同行業具有技術水平的技能進行操作生產。」
當工作為生命
東輕公司的設備自動化水平較低,主要靠人來操作,機器開起來就需要好幾個人同時操作,而劉曉東處在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控制著整個生產節奏,可以說,成敗90%都取決於他這個環節。」
李福銀介紹,為了滿足空調機、制氧機等工業的急需,東輕公司開發了多種不同狀態的雙金屬複合板合金產品。但由於設備和工藝條件的限制,在生產中存在包鋁層跑偏,厚度不均、表面質量差等缺點,而且幾何廢料多,成品率低。劉曉東在軋制雙金屬複合板的生產中逐步摸索了一整套的操作經驗,並歸納整理出了雙金屬複合板「一閉、二焊、三滾邊」優質操作法,成功地解決了雙金屬複合板的各種軋制操作技術。「現在不僅能生產優質合格的雙金屬板材,還大大提高了成品率。」
2010年,東輕公司託管了河南鋁業熱軋廠、冷軋廠,建立了東輕河南生產基地。因為工作需要,東輕公司領導考慮讓劉曉東成為託管團隊的一員。「當時,公公還在住院,婆婆早就去世了,我要上班,還要照顧孩子,他如果去河南,我一個人實在顧不過來,於是就跟組織上說了自己的困難。」蘆豔紅回憶,東輕公司領導找劉曉東談話,「他想了想,說應該沒有問題,還是堅持要去。」
當年12月,劉曉東就來到洛陽熱軋廠,擔任熱軋作業區作業長。在新的崗位上,他把多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大膽的創新意識,融入基地的發展中,為河南生產基地控虧增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連續兩年沒在家,三四個月探親假回家一次,一周左右又走了,家裡都指望不上。」蘆豔紅說,這麼多年,在劉曉東眼中,工作比什麼都重要,她也習慣了。有時候孩子不理解,因為很多活動男孩都希望和爸爸在一起,學校的很多活動家長都參加不了,現在長大了也理解了。「他熱愛這份工作,也享受著工作。幹了一輩子,拿了很多榮譽,覺得很有成就感,很幸福。」
「我的經歷讓大家看到,即使是一線工人也能成為創新主力,也能為祖國航空航天事業貢獻力量。希望可以通過我一個人帶動十個人、一百個人,甚至一千個人,讓他們向更高的境界衝刺。」在頒獎現場,劉曉東這樣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