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離世,寄託哀思,是每個人的本能。無論離世的親人生前與自己關係怎樣,斯人已逝,人們往往都會不計前嫌,哀悼他們的離去。因而,古今中外早有離世託夢之說。西方關於離世託夢最著名的記載,見凱撒《高盧戰記》,其中記載了凱撒徵戰高盧期間,夢到自己母親告誡自己,不要輕易信任元老院的任何一個人,無論他是多親近的朋友,那裡的人只顧利益,不顧情義。最終,母親的託夢果然應驗,凱撒擔任第一執政後,在元老院被幾十位元老刺死,其中不乏自己的忠心朋友,如布魯圖斯和馬庫斯。
中國古籍記載關於託夢之事,始見於《史記》。《史記·卷五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中寫道,梁孝王與母親關係親密,與父親的關係卻極差,並且以舜之父比擬於梁孝王之父,稱其父在梁孝王夜裡睡覺時,想要放火燒死他,因而直到梁孝王父親離世前,他們父子關係都極差。後來,父母相繼離世後,母親曾經託夢梁孝王要原諒他的父親,並告訴了他緣由:他父親兒時就是被這麼對待的,所以生了兒子後,才會這麼對待自己的兒子,他父親也是一位受害者。梁孝王從此在心裡原諒了父親,並常常悔恨自己沒有在父親生前原諒他,沒有膝前盡孝,如今父親已逝,再也沒有機會了。
自古及今,親人離世託夢之說,不絕如縷,在漫長的時間進程中,對於託夢一事,逐漸分為兩派:其中一派相信託夢,這一派的理論基礎,在西方主要來源於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柏拉圖學派及其傳人,在東方則主要來自於道家學說。儒家釋家是不信怪力亂神的。另一派人不信託夢,並且不信一切神秘主義的事情,例如宗教和上帝。他們的論據是,一個人可以信口雌黃地說自己曾經被託夢,但他無法證明給別人。所以這一派陷入一個悖論,即,除非他們自己親身體驗了被託夢的經歷,否則永遠也不相信。
然而,近代科學,卻在實驗室證明了親人離世託夢,並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確實存在的事實。一九八五年,美國心理學家克勒斯進行了一項通靈實驗。這項實驗旨在通過一系列精巧周密的實驗設計,觀察和研究兩個關係親密的人,能否進行腦電波溝通。實驗設計如下:首先,控制環境變量。選擇兩個在大小、隔音、環境等方方面面儘可能一樣的房間,同時控制住其它一系列可能影響實驗的環境變量,如實驗時間,實驗時的溫度和溼度,實驗者的各種身心狀態,等等。
第二,確定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挑選兩位相識多年、關係親密而且性格相投的人,性格和年齡作為實驗變量。對照組則挑選兩位素不相識之人,實驗之前,連面都沒有見過。實驗分為六個小組,前三組為實驗組,分別為兩位男性、兩位女性和一男一女,最後一組為對照組,性別分類與實驗組相同。第三,實驗內容。實驗開始後,實驗者會在受試者腦部貼好腦電波感應器,將儀器調整完備後,依次在每一組受試者中的第一位房間內的屏幕上,顯示一系列圖畫,這些圖畫事先經過了分類,例如動物類圖畫中,有犀牛、大象、猴子、河馬,等等,圖畫展現的類型隨機出現,但每一類圖畫中的一系列圖,則依次出現。
展現完畢後,實驗者在另一名受試者房間內的屏幕上,展現一系列文字。與之前展現的圖畫類似,這些文字被分成不同類別,有些類別描述動物,有些則描述飲食,依次展現完畢後,實驗核心出現:實驗者讓所有第二間房間內的受試者,自行選擇一組他們認為最有可能出現在對應的第一間房間內的圖畫類型。令人驚訝的結果出現了,經過上千次無差別重複對照實驗後,實驗者統計後發現,高達百分之九十的親密受試者,能夠精準地選擇他們同伴看過的圖片,而陌生受試者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完全可以看成偶然事件。
證實第一步後,克勒斯又升級了實驗。在同樣的實驗流程下,他先記錄了一批年齡較長的受試者們看過的圖片,等到這批受試者全部離世後,克勒斯對依然在世的年紀較輕的受試者進行了實驗。兩個實驗都得到了近似數據。經過實驗,科學家證實了,關係親密的人之間,完全可以在沒有溝通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程度的腦電波交流,即便一方離世,另一方依然保留腦電波方面的聯繫。親人離世託夢,就這樣被實驗證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