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藥之法,最宜深講!古人對煎藥用的水真講究!

2020-12-05 怡心美食廚房

中藥中醫古人智慧煎藥用水江水井水雨水河水

夜讀《本草品匯精要》,其中那些栩栩如生的關於煎藥用水的描寫讓人久久不能移開目光。古代中醫煎藥,對用水的認知和要求,遠高於煮茶釀酒。《醫學源流論·煎藥法論》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玉泉

《醫學入門》載「玉消為水,故名玉泉」「圖經曰:玉泉生藍田山谷」「其色白,其味甘淡,其性寒」。在這裡,玉泉不僅是一種煎藥用水,其本身也因融進了玉的精華而有「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長肉益氣,利血脈,安魂魄,明耳目,耐寒暑,久服輕身不老」之功,可謂至精至純。但玉泉到底在何處?《本草品匯精要》載:「今藍田山谷無玉泉,泉水,古今不言採。」《證類本草》對此亦有討論,「又荊門軍界有玉泉寺,中有泉,與尋常泉水無異,亦不能治病。」

如果沒有新發現的文獻佐證,此題恐成無解之謎。《神農本草經》不載玉泉的具體位置,只曰「生山谷」,讓人有空谷足音之感。白居易在其詩《仙娥峰下作》謂「渴望寒玉泉,香聞紫芝草」,在《神農本草經》中紫芝與玉泉一道「生山谷」,紫芝有「仙草」之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將此二者並列,可見玉泉之珍貴。

水(pixabay)

漿水

漿水又名酸漿水、米漿水,古代用以代酒,「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孟子·梁惠王下》)。《本草品匯精要》記載作漿水之法:「於清明日用倉黃粟米一升,淘淨下鍋內,以水四鬥,入酒一盅,煎至米開花為度,後將柳枝截短一大把,先內壇中,然後貯漿水於內,以薴布封口,使出熱氣,每日用柳條攪一次,如用去,旋加米湯,仍前攪用之。」漿水色清白,味甘酸,性溫緩,可「除霍亂,止消渴」。漿水不僅可以煎藥以助藥效,如《醫學入門》載「槐白皮,味苦,主口齒風疳血,漿水煎含之」;《金匱玉函經二注》認為「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漿水又可衝服散劑,如《金匱要略》載「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

現代中醫學家劉渡舟認為「漿水和胃,又助蜀漆以吐頑痰。」漿水還可於藥後飲用,如《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載「(白朮散方)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漿水還有清理創口的作用,如《聖濟總錄》載白香散的用法為「先以含漿水令暖,吐出洗瘡令淨」。中醫臨床實踐也發現在用《金匱要略》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外痔出血、直腸出血等症時用漿水煎則效果大顯,用水煎則效果較差。

水珠(pixabay)

井華水

井華水亦作井花水。《本草品匯精要》載:「此水乃平旦第一汲者,取其清冷澄澈。」其味甘,色白,性平寒,「主人九竅大驚出血,以水噀面,亦主口臭,正朝含之,吐棄廁下,數度即瘥。又令好顏色,和硃砂服之……洗目膚翳,及酒後熱痢,與諸水有異,其功極廣。」《敦煌遺書·單藥方殘卷》也載「人面欲得如花色,以井花水」。《聖濟總錄》認為「凡煎藥當取新水,令極清潔」。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更是直言「凡煮湯,當取井華水,極令淨潔。」

當然,清潔只是井華水特點之一,更重要的是其「靜而不動,得純陰之氣」,即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所謂「古人服藥必擇水火,故凡湯液多用新汲井華水,取天真之氣浮於水面也。」李時珍認為,井華水本身即「可解熱毒」,「宜煎一切痰火氣血藥」。因此,井華水在溫熱病中的應用也極廣。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記載:「風引湯,除熱癲癇……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當然,煎藥、服藥用水畢竟多為輔助作用,相殺作用畢竟有限,不可不知。井華水在民間還被認為可洗滌以祓除不詳,如《懷來縣誌》記載「各家晨起汲井華水,有祓禊意。」

露水(pixabay)

菊花水

菊花水其色白,味甘,性溫緩,《本草品匯精要》載其「主除風補衰,久服不老,令人好顏色。肥健益陽道,溫中去痼疾。」《本草綱目》載:「藥用菊花南陽酈縣最多,菊潭縣最佳,飲菊潭水可以延年益壽。」晉代葛洪《抱樸子內篇》則認為菊花水的形成原因為「南陽酈縣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墮其中,歷世彌久,故水味為變。」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則認為「由是知泉脈如此,非緣浮土上所生菊能變泉味」。後世醫家也極少提及煎藥或服藥用此水者,蓋由於取其方便之故。

水(pixabay)

地漿

《本草品匯精要》載:「此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以解中諸毒。」「色土黃,味甘,性平寒……主熱渴胸悶,解中諸毒及食生肉中毒。」清代醫家嚴西亭在其《得配本草》中特別指出「以新汲水沃入,攪濁,少傾取清用之,故曰地漿。」《本草備要》記載地漿「治洩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痛,解一切魚肉菜果藥物諸菌毒,及蟲蜞入腹,中暍猝死者。」

關於地漿,記憶中的記載有二,一為《宋史·列傳第二百四十九》記載高昌一種治療皮膚病的方法,「下有穴生青泥,出穴外即變為砂石,土人取以治皮」;二是小時候去河邊捉魚,遇到有被嗆死的魚,長者會在河邊挖一個坑,將魚放進去,說是可以解毒。現在回想起來,這二者或許都是關於地漿用途的民間記憶。

露珠(pixabay)

臘雪

《本草品匯精要》載:「大寒節後之雨雪謂之臘雪。時當陽氣潛伏,寒令大行,其花六出,乃稟純陰之數。故能治一切瘟熱之疾及醃藏果實經年不壞。」西漢《氾勝之書》記載「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於地下」,即自漢代起已有冬天收藏雪水的習慣。《本草綱目拾遺》謂臘雪可「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本草備要》謂其「治時行瘟疫,宜煎傷寒火暍之藥,抹疿良。」《本草衍義》記載「臘雪水,大寒水也……治天行、時氣、瘟疫」。現在亦有醫家用之塗患處治療小兒痱子,取得較好療效。當然臘雪水不僅用在醫學上,也用於農學等,如《農桑衣食撮要》載「浸谷,用臘月水浸過,耐旱闢蟲傷。」

水(pixabay)

泉水

《本草品匯精要》記載,「泉水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兼洗漆瘡,射癰腫。令散,久服卻溫,調中,下熱氣,利小便,並多飲之」,亦可治「患心腹冷病者」。明代醫家繆希雍認為「凡湯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冽者,次則長流河水」。張仲景也善用泉水,其《金匱要略》載「百合知母湯,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書中滑石代赭湯方、百合雞子黃湯方、百合地黃湯方皆指出以泉水煎煮。陳修園在《金匱方歌括》中特別指出「別煎泉水是金針」。古人不僅在煎藥中重視泉水的使用,煎茶過程也尤其重視,《茶經》載「(煎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即以山泉水為最優。

水(pixabay)

半天河

半天河,亦名上池水,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所謂「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半天河水為雨水無疑,但到底怎樣才算是半天河水,歷代不同醫家的認識並不相同,如元代梁益《詩傳旁通》載「上池之水,謂水未至地也。」清代醫家趙學敏則認為「扁鵲飲上池之水,即半天河也,雨也。」《本草品匯精要》認為「此水乃天澤水也,由雨貯於高樹穴中及竹籬頭上,蓋稟幹陽之氣,謂之半天河。」其色白、微寒,「陶隱居云:洗諸瘡用之」,如《外臺秘要》載「又,療身體白駁。取木空中水洗之。」《本草衍義》謂其亦可「治心病、鬼疰、狂、邪氣、惡毒」。

朝露(pixabay)

東流水

《本草品匯精要》載:「水自崑崙發源,由江河淮濟而注於海,所謂江漢朝宗是也。然人病後虛弱而氣不能健運者,必用東流水及千裡水也,蓋千裡水不泥於東流者,但取其活水耳;其東流水,必取其向東流者也。」《神農本草經》雲「東流水為雲母石所畏。煉雲母用之,與諸水不同,即其效也。」《醫學正傳》雲「順流水性順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證,及通利大小二便之藥用之。」《雷公炮炙論》載「凡採得(豬苓),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而甘遂的炮製方法則為「採得後……用生甘草、小薺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

一滴(pixabay)

甘瀾水

甘瀾水色白,味甘,性微溫,《本草品匯精要》載:「《湯液本草》云:揚之水上成珠是也。《外臺秘要》作甘瀾水法:以木盆盛湯,杓揚千百次,泡起作珠千百顆,頃取之。」書中還解釋其命名原因為「仲景治奔豚之藥,用甘瀾水煎。以杓揚之而緩其本然之性,故曰甘也;水上有珠數千顆相逐,其光燦然,故曰瀾也」,並特別交代「甘瀾水主霍亂及入膀胱治奔豚,藥用殊勝。」《本草備要》曰「用流水以瓢揚萬遍,亦曰勞水。水性鹹而重,勞之則甘而輕。仲景用煎傷寒勞傷等藥,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得配本草》認為甘瀾水可「益脾氣,補中益氣。治陽盛陰虛,目不能瞑,及霍亂吐利」。

《本草品匯精要》還介紹了好井水、土石間新出泉水、正月雨水、生熟湯、屋漏水、三家洗椀(通「碗」)水、蟹膏投漆中化為水、豬槽中水、市門眾人溺坑中水、鹽膽水、水汽、冢井中水、陰地流泉、銅器蓋食器上汗、炊湯等。

推開窗,細雨帶著落花的清香撲面而來,腦海中一幀幀地閃過《本草品匯精要》中的精美插圖,那是祖先們的生活智慧。

清晨的白蓮花(pixabay)

相關焦點

  • 東華原自動化煎藥中心,開啟智能製藥新時代
    東華原醫療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部委聯合委託,進行規範煎藥服務的重要工作,通過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東華原醫療成功研製出煎藥中心智能控制系統,以煎藥、包裝設備為中心,將煎藥工藝流程(包括處方管理、調劑、浸泡、物料傳輸、煎藥、包裝、物流配送)、終端客戶服務及設備和人員管理、煎藥工藝質量控制等環節進行全過程控制與管理的創新煎藥服務模式
  • 「從日常飲用到煎藥應用」:浩澤直飲水醫療領域解決方案淺析
    相比之前諸多醫療機構、監管機構引入浩澤提供飲用水,國藥樂仁堂此舉樹立了用直飲水煎熬中藥的全新標杆。明代「藥聖」李時珍就將熬藥用水分為雨水、露水、雪水等種類,倡導使用這些天然水熬製中藥以使充分發揮藥效。現代社會中,天然好水在日常生活中已非常難得,使用自來水、礦泉水熬製中藥又有明顯的弊端。為此,將安全、純淨的浩澤直飲水用於煎藥,就成了中醫院一個不錯的選擇。
  • 宜茶之水:什麼樣的水是好茶水,你知道嗎
    從唐宋的煮茶點茶到明清的撮茶法,從末茶到散茶,茶的口味、茶具的審美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古往今來的茶客對宜茶之水的追求。一杯好茶,關鍵在水,其次才是茶葉、茶具。水中之道,你品出了幾分?水的故事關於宜茶之水的故事,不得不說到陸羽。這是記載在《煎茶水記》中一則故事:唐代宗時期,李季卿赴任湖州刺史,途經揚州,偶遇陸羽。
  • 中藥, 您用對了嗎?
    衝服:是指該藥粉需用所煎藥液或溫熱水衝開後服用,有利於發揮藥物的作用,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需要衝服的一般為貴重藥物的細粉。 煎煮中藥時的注意事項 1.煎藥器具的選擇。煎藥器具以沙鍋或瓷鍋為最佳,切忌用鐵、鋁等金屬器具。 2.特殊煎法和服法。在煎煮中藥前應先看清每味藥右上角是否有特別的「腳註」,如果有應按註明的特殊要求處理。 3.煎藥用水。煎藥用水可使用飲用水或純淨水。
  • 中藥先煎後下有講究
    先煎是中藥煎藥法之一,指某些藥物煎煮時不與其他藥物同下,為求得湯藥同時煎成,使諸藥有效成分釋出。將需久煎的藥材先下鍋煎煮半小時或更長時間,目的是增加藥物的溶解度,降低藥物的毒性,充分發揮療效。先煎的藥物有以下三類:    礦石類貝殼類、角甲類藥物,因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須先煎。
  • 古人葬法瞎講究,有個蜻蜓點水穴,你聽過嗎
    古代的中國,有重喪葬習俗,不管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都視之為人生頭等大事,所以歷朝代的陵寢大都奢華無比,這也是由於古人視死如生的觀念造成的。因為先人有好的歸宿,後人自然會跟著有福氣,所以但凡有些地位的人家,都會請風水先生選一處風水寶地,位置選好之後,最重要的當屬葬法了,這個也是很有講究的,擇天地之位,人之運數,定下五行歸位的葬法,例如古代的龍淹葬、菊花映月葬等等,當然最有名的還是英叔電影中的蜻蜓點水葬。蜻蜓點水穴,寓意蜻蜓點水,兩頭兼顧,希望後人事事如意,一帆風順。
  • 每一味中藥背後都有一個美麗傳說之橘紅
    相傳在明朝初年,有一北方人到化州任縣太爺,他長年累月罹患喘咳痰多的病,每晚都要衙役為他煎藥服。有一次,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初春夜晚,衙役懶得到外面取水,便在庭院內金魚池裡取水煎藥給縣太爺飲,縣太爺服後頓覺心胸舒坦,喘平氣順,痰消寢安。
  • 一說你就明白了,古人真講究
    五月五端午節又要到了,記得小時候家長都會提前一天在門前掛上艾草和菖蒲,可這究竟有什麼講究呢?我們來一起看看~為啥端午節家裡門前要掛艾草與菖蒲?一說你就明白了,古人真講究。"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其實從古詩句中就可以清楚了解到,端午五月五,正是天氣越來越熱的時候,在古代因為條件有限,人們很容易受溼氣侵蝕影響而感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