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中醫古人智慧煎藥用水江水井水雨水河水
夜讀《本草品匯精要》,其中那些栩栩如生的關於煎藥用水的描寫讓人久久不能移開目光。古代中醫煎藥,對用水的認知和要求,遠高於煮茶釀酒。《醫學源流論·煎藥法論》曰:「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玉泉
《醫學入門》載「玉消為水,故名玉泉」「圖經曰:玉泉生藍田山谷」「其色白,其味甘淡,其性寒」。在這裡,玉泉不僅是一種煎藥用水,其本身也因融進了玉的精華而有「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長肉益氣,利血脈,安魂魄,明耳目,耐寒暑,久服輕身不老」之功,可謂至精至純。但玉泉到底在何處?《本草品匯精要》載:「今藍田山谷無玉泉,泉水,古今不言採。」《證類本草》對此亦有討論,「又荊門軍界有玉泉寺,中有泉,與尋常泉水無異,亦不能治病。」
如果沒有新發現的文獻佐證,此題恐成無解之謎。《神農本草經》不載玉泉的具體位置,只曰「生山谷」,讓人有空谷足音之感。白居易在其詩《仙娥峰下作》謂「渴望寒玉泉,香聞紫芝草」,在《神農本草經》中紫芝與玉泉一道「生山谷」,紫芝有「仙草」之稱,「久服輕身,不老,延年」,將此二者並列,可見玉泉之珍貴。
水(pixabay)
漿水
漿水又名酸漿水、米漿水,古代用以代酒,「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孟子·梁惠王下》)。《本草品匯精要》記載作漿水之法:「於清明日用倉黃粟米一升,淘淨下鍋內,以水四鬥,入酒一盅,煎至米開花為度,後將柳枝截短一大把,先內壇中,然後貯漿水於內,以薴布封口,使出熱氣,每日用柳條攪一次,如用去,旋加米湯,仍前攪用之。」漿水色清白,味甘酸,性溫緩,可「除霍亂,止消渴」。漿水不僅可以煎藥以助藥效,如《醫學入門》載「槐白皮,味苦,主口齒風疳血,漿水煎含之」;《金匱玉函經二注》認為「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漿水又可衝服散劑,如《金匱要略》載「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二日夜)、龍骨等分。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
現代中醫學家劉渡舟認為「漿水和胃,又助蜀漆以吐頑痰。」漿水還可於藥後飲用,如《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載「(白朮散方)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漿水還有清理創口的作用,如《聖濟總錄》載白香散的用法為「先以含漿水令暖,吐出洗瘡令淨」。中醫臨床實踐也發現在用《金匱要略》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外痔出血、直腸出血等症時用漿水煎則效果大顯,用水煎則效果較差。
水珠(pixabay)
井華水
井華水亦作井花水。《本草品匯精要》載:「此水乃平旦第一汲者,取其清冷澄澈。」其味甘,色白,性平寒,「主人九竅大驚出血,以水噀面,亦主口臭,正朝含之,吐棄廁下,數度即瘥。又令好顏色,和硃砂服之……洗目膚翳,及酒後熱痢,與諸水有異,其功極廣。」《敦煌遺書·單藥方殘卷》也載「人面欲得如花色,以井花水」。《聖濟總錄》認為「凡煎藥當取新水,令極清潔」。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更是直言「凡煮湯,當取井華水,極令淨潔。」
當然,清潔只是井華水特點之一,更重要的是其「靜而不動,得純陰之氣」,即張璐在《本經逢原》中所謂「古人服藥必擇水火,故凡湯液多用新汲井華水,取天真之氣浮於水面也。」李時珍認為,井華水本身即「可解熱毒」,「宜煎一切痰火氣血藥」。因此,井華水在溫熱病中的應用也極廣。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記載:「風引湯,除熱癲癇……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當然,煎藥、服藥用水畢竟多為輔助作用,相殺作用畢竟有限,不可不知。井華水在民間還被認為可洗滌以祓除不詳,如《懷來縣誌》記載「各家晨起汲井華水,有祓禊意。」
露水(pixabay)
菊花水
菊花水其色白,味甘,性溫緩,《本草品匯精要》載其「主除風補衰,久服不老,令人好顏色。肥健益陽道,溫中去痼疾。」《本草綱目》載:「藥用菊花南陽酈縣最多,菊潭縣最佳,飲菊潭水可以延年益壽。」晉代葛洪《抱樸子內篇》則認為菊花水的形成原因為「南陽酈縣山中有甘谷水,谷水所以甘者,谷上左右皆生甘菊,菊花墮其中,歷世彌久,故水味為變。」宋代寇宗奭《本草衍義》則認為「由是知泉脈如此,非緣浮土上所生菊能變泉味」。後世醫家也極少提及煎藥或服藥用此水者,蓋由於取其方便之故。
水(pixabay)
地漿
《本草品匯精要》載:「此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以解中諸毒。」「色土黃,味甘,性平寒……主熱渴胸悶,解中諸毒及食生肉中毒。」清代醫家嚴西亭在其《得配本草》中特別指出「以新汲水沃入,攪濁,少傾取清用之,故曰地漿。」《本草備要》記載地漿「治洩痢冷熱赤白,腹內熱毒絞痛,解一切魚肉菜果藥物諸菌毒,及蟲蜞入腹,中暍猝死者。」
關於地漿,記憶中的記載有二,一為《宋史·列傳第二百四十九》記載高昌一種治療皮膚病的方法,「下有穴生青泥,出穴外即變為砂石,土人取以治皮」;二是小時候去河邊捉魚,遇到有被嗆死的魚,長者會在河邊挖一個坑,將魚放進去,說是可以解毒。現在回想起來,這二者或許都是關於地漿用途的民間記憶。
露珠(pixabay)
臘雪
《本草品匯精要》載:「大寒節後之雨雪謂之臘雪。時當陽氣潛伏,寒令大行,其花六出,乃稟純陰之數。故能治一切瘟熱之疾及醃藏果實經年不壞。」西漢《氾勝之書》記載「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於地下」,即自漢代起已有冬天收藏雪水的習慣。《本草綱目拾遺》謂臘雪可「解一切毒,治天行時氣溫疫,小兒熱癇狂啼,大人酒後暴熱、黃疸,仍小溫服之。」《本草備要》謂其「治時行瘟疫,宜煎傷寒火暍之藥,抹疿良。」《本草衍義》記載「臘雪水,大寒水也……治天行、時氣、瘟疫」。現在亦有醫家用之塗患處治療小兒痱子,取得較好療效。當然臘雪水不僅用在醫學上,也用於農學等,如《農桑衣食撮要》載「浸谷,用臘月水浸過,耐旱闢蟲傷。」
水(pixabay)
泉水
《本草品匯精要》記載,「泉水主消渴、反胃、熱痢、熱淋、小便赤澀兼洗漆瘡,射癰腫。令散,久服卻溫,調中,下熱氣,利小便,並多飲之」,亦可治「患心腹冷病者」。明代醫家繆希雍認為「凡湯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冽者,次則長流河水」。張仲景也善用泉水,其《金匱要略》載「百合知母湯,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書中滑石代赭湯方、百合雞子黃湯方、百合地黃湯方皆指出以泉水煎煮。陳修園在《金匱方歌括》中特別指出「別煎泉水是金針」。古人不僅在煎藥中重視泉水的使用,煎茶過程也尤其重視,《茶經》載「(煎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即以山泉水為最優。
水(pixabay)
半天河
半天河,亦名上池水,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所謂「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半天河水為雨水無疑,但到底怎樣才算是半天河水,歷代不同醫家的認識並不相同,如元代梁益《詩傳旁通》載「上池之水,謂水未至地也。」清代醫家趙學敏則認為「扁鵲飲上池之水,即半天河也,雨也。」《本草品匯精要》認為「此水乃天澤水也,由雨貯於高樹穴中及竹籬頭上,蓋稟幹陽之氣,謂之半天河。」其色白、微寒,「陶隱居云:洗諸瘡用之」,如《外臺秘要》載「又,療身體白駁。取木空中水洗之。」《本草衍義》謂其亦可「治心病、鬼疰、狂、邪氣、惡毒」。
朝露(pixabay)
東流水
《本草品匯精要》載:「水自崑崙發源,由江河淮濟而注於海,所謂江漢朝宗是也。然人病後虛弱而氣不能健運者,必用東流水及千裡水也,蓋千裡水不泥於東流者,但取其活水耳;其東流水,必取其向東流者也。」《神農本草經》雲「東流水為雲母石所畏。煉雲母用之,與諸水不同,即其效也。」《醫學正傳》雲「順流水性順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證,及通利大小二便之藥用之。」《雷公炮炙論》載「凡採得(豬苓),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而甘遂的炮製方法則為「採得後……用生甘草、小薺苨自然汁二味,攪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東流水淘六七次」。
一滴(pixabay)
甘瀾水
甘瀾水色白,味甘,性微溫,《本草品匯精要》載:「《湯液本草》云:揚之水上成珠是也。《外臺秘要》作甘瀾水法:以木盆盛湯,杓揚千百次,泡起作珠千百顆,頃取之。」書中還解釋其命名原因為「仲景治奔豚之藥,用甘瀾水煎。以杓揚之而緩其本然之性,故曰甘也;水上有珠數千顆相逐,其光燦然,故曰瀾也」,並特別交代「甘瀾水主霍亂及入膀胱治奔豚,藥用殊勝。」《本草備要》曰「用流水以瓢揚萬遍,亦曰勞水。水性鹹而重,勞之則甘而輕。仲景用煎傷寒勞傷等藥,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得配本草》認為甘瀾水可「益脾氣,補中益氣。治陽盛陰虛,目不能瞑,及霍亂吐利」。
《本草品匯精要》還介紹了好井水、土石間新出泉水、正月雨水、生熟湯、屋漏水、三家洗椀(通「碗」)水、蟹膏投漆中化為水、豬槽中水、市門眾人溺坑中水、鹽膽水、水汽、冢井中水、陰地流泉、銅器蓋食器上汗、炊湯等。
推開窗,細雨帶著落花的清香撲面而來,腦海中一幀幀地閃過《本草品匯精要》中的精美插圖,那是祖先們的生活智慧。
清晨的白蓮花(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