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專題類節目中,聲音承擔著信息傳遞的大部分使命。表現聲音重要性的—個經典例子就是:關閉電視機的聲音只讓觀看圖像,然後擋住畫面只讓聽聲音,可以發現,聲音所呈現的信息是基本完整的,而畫面所提供的信息卻是零碎的,有的時候甚至你都看不明白。這說明了聲音在電視片中的重要作用。 一、聲音元素
電視節目中的聲音元素包括語音(對白、解說等)、樂音和噪音。
(一)語音
在電視節目中,語音常與畫面共同傳遞信息,可增加電視節目的信息量。語音由多種頻率成分的聲波構成,含有一個基音,比如說解說詞、現場採訪等。
(二)樂音
樂音是指用各種器樂和其他器械發出的或優美或有力的聲音,它由諧波組成。樂音的質地與音階、音色、頻率等因素密切相關。經過編創的樂音可以用於增加節目的感染力,提高觀眾對節目的認知度,如環境中的效果聲、具特殊意義的音效、富有感情的音樂等,都可以渲染氣氛,增強電視片的藝術感染力。
(三)噪音
通常,噪音是有用信息的幹擾部分,但在有的時候,噪音具有製造氣氛或「掩蔽」的效應,比如與畫面相對應的同期聲、效果聲等。 二、聲音的物理特性 波形、振幅與頻率是聲音的重要物理特性,對聲音進行編輯處理,就是要改變這三個物理量。
(一)波形
聲音是在特定環境(如空氣)中並在一個特定的頻率範圍內因振動而形成的。人耳能聽到的聲音是在特定的頻率範圍內因振動而產生的。振動可以由多種因素產生,當聲音使某種媒介運動起來時,就會製造出包含不同強度(即振幅)和不同振動率(即頻率)的波動。
(二)振幅
在波形中,聲音所展示的能量大小(即音量大小)被稱為振幅。 振幅對電視聲音的製作特別重要:如聲音的原始振幅必須足夠大,以使得話筒(拾音器)能從背景或環境噪聲中識別出需要的聲音來;振幅同時還應處在話筒或聲音轉換器可以捕捉的範圍之內,這樣才能將一定振幅的聲音轉化為電子信號,而這個電子信號又必須處在一個有關設備能夠處理的適當範圍之內。人耳對音量的感知十分敏感,但是電子設備就不那麼自如,這就需要密切關注音量問題。
(三)頻率
頻率俗稱音調,是指聲音調性的高低。頻率的計量單位是赫茲(Hz)。 人類能聽到的聲音頻率是20~20000Hz,這是人的聽力的最大範圍。男性能聽到的最高頻率是16000Hz,女性可再高一些。150Hz以下的聲音屬於低音(bass),高頻率的聲音為尖叫聲,如小提琴的最高音。
(四)音色
聲波一般包含幾種主要的頻率成分,反映在聲音的特質上就是音色。音色是聲音的「獨特的個性」,如儘管人聲和提琴聲可能有著共同的音高或頻率,甚至有共同的音量或振幅,但兩者的音色卻大相逕庭。音色使得我們能夠辨別由各種物體發出的不同的聲音。 如下圖所示,這段波形的音色包括主要的音色和次要的音色(也稱泛音或和聲)。一個音色可以有一個或多個和聲。和聲在波形中的表現和質量會受到錄音話筒的頻率響應靈敏度,以及存儲或傳輸聲音的
子系統的影響。話筒只能在—個很窄的頻寬裡進行有效傳輸,而無線電臺的發射頻率則可以處在一個比較寬的頻率範圍之內。
(五)振幅與頻率的關係
話筒不可能完全不失真地傳輸所有的聲音頻率,而電子技術可以努力適應人們的聽覺要求,如響度控制器就可以在降低音量(振幅)時放大低音(頻率),使人的耳朵以為聽到了與較高音量相同的音量。總結 電視節目中的聲音元素包括語音(對白、解說等)、樂音和噪音。聲音的物理特性包括波形、振幅、頻率、音色等。要想對聲音進行編輯處理,就是要改變這三個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