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回憶錄,將您對電影的回憶一一收錄/
在電影界,最有分量的一句話是什麼?
2002年6月,《小說月報》轉載了《福建文學》一篇短篇小說《官司》。小說引起的反響並不大,但是它很幸運地被張國立讀到。
張國立意識到這是一個極佳的電影劇本,原想自己留下,但思考良久後他決定推薦給馮小剛。
馮小剛知道好劇本可遇不可求,當下便聯繫原作者,幾經波折終於打通了原作者楊金遠的電話
搞定了版權,馮小剛開始製作這部電影,前前後後一年多,在2007年,這部名叫《集結號》的電影在全國上映,引起一陣觀影狂潮。
殘酷的戰鬥
《集結號》講了一個很感人的故事:
1948年的淮海戰役期間,穀子地帶領的中野獨二師一三九團七營九連奉命圍殲一支國民黨部隊,他們遭遇了頑強的抵抗,雖成功殲敵可也損失了大半個連。
戰事吃緊,九連沒時間整修,穀子地接到新命令要在一處舊窯廠阻擊敵軍主力,掩護全團撤退。團長和他約定,聽見吹集結號就撤退。
九連嚴重減員,可團長無法為他補充兵員,穀子地只好帶著新來的指導員和46名戰士進入陣地阻擊。
戰鬥在清晨打響,九連頑強抗擊漫山遍野的敵軍,戰鬥十分激烈,在穀子地的指揮下,九連殲敵無數,可自己的兄弟也一個接一個的戰鬥中死去。
戰鬥進行到中午,一排長焦大鵬也犧牲了,臨死前他告訴穀子地他聽見了集結號聲。穀子地這個時候耳朵被炮彈震聾,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號聲,他的剩餘部下也意見不一,有的說聽到了,有的說沒聽到。
無法確認是否團長真的吹了集結號,穀子地命令部隊繼續堅守陣地。最終九連除了他之外的47人全部戰死沙場。
入夜,穀子地發現友鄰部隊早就撤走了,他開始懷疑是不是團長真吹號了自己沒聽見,害死了這些弟兄。
他引爆了炸藥,將弟兄們的屍體藏好,自己趁著夜色化妝撤出了陣地
這一段戰爭戲長達25分鐘,場面宏大製作精良。馮小剛請來《太極旗飄揚》的韓國製作團隊來打造戰爭畫面,本片的監製是韓國人李浩允,他帶領的團隊將《太極旗飄揚》的製作經驗全都用在了本片的製作上,同時還運用了一些新的拍攝手法
為了達到馮小剛要求的真實質感,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碎片爆炸特效,取代之前的煙火特效。使電影觀感得到進一步提升,但也帶來了安全性隱患,好在他們把控有力,並未出現演員被碎片劃傷的情況。
但這段戲拍攝並不順利,韓國道具組原本為本片精心打造了一套很逼真的道具,但廠庫一場大火,道具全被燒了。沒辦法,道具組只好連夜趕工又做了一批,不可避免的有質量下降的問題。
本片拍攝在東北,馮小剛原意是借東北漫天大雪,結果那年是久年不遇的暖冬,整個冬天寬甸也沒下幾場雪。為了不耽誤周期,製作方只好買來數噸化肥營造出白雪皚皚的場面,但也導致演員吸入有害物質,全劇組集體拉了好幾回肚子。
委屈的英雄
不久後,穀子地被我軍俘虜,因為他的老部隊番號更改,查不到他的身份信息,穀子地被當作國民黨軍戰俘來看待,他死去的47個兄弟也無法證明烈士身份。
為了找回清白,他設法再次加入解放軍,後隨著部隊入朝作戰。在朝鮮,他與軍官趙二鬥結下了生死之交
歸國後,他遇到了原九連指導員王金存的遺孀,兩人遂一同尋找當年九連的屍體。不久後,他做媒讓她嫁給了趙二鬥。
可當年的事情還是沒有說清,老部隊因為番號更迭遲遲無法找到,他藏起來的47具屍體也無處尋覓。找不到屍首,這47人只能被視為失蹤。
好在不久後,趙二鬥找到了當年穀子地團長的司號員小梁子,他證明了穀子地的身份,可他也告訴穀子地,當年團長沒有下令吹號
當年形勢緊張,貿然吹號會暴露主力部隊的位置,劉團長只好忍痛放棄了九連,這是劉團長一生的愧疚,到死還在念叨對不住九連。
穀子地傷心到了極點,他決定無論如何要找到自己那47名戰士的屍體,還他們一個清白。他找到當年的戰場,那裡現在成了一處煤礦,他在礦上沒日沒夜的挖,所有人都認為他瘋了
穀子地的念念不忘終於得到迴響,1956年,國家承認了九連47名陣亡將士的烈士身份,1958年,在一處建築工地上,工人們挖出了47具屍體。軍隊將其安葬,在葬禮上,司號員小梁子吹響集結號,九連在十年後重新被人承認,順利完成任務。
這一段戲是本片真正的精髓所在,馮小剛並沒有探討戰爭的殘酷,他只是靜靜地刻畫了一個受了委屈的英雄。
張涵予理解馮小剛的用意,他將穀子地的委屈表現得淋漓盡致,當他得知團長放棄了他們,憤而將酒瓶砸向墓碑。聽到九連被恢復烈士身份,他沒有歡欣鼓舞,而是難過地說:我怎麼就找不到你們。這都是導演與演員對角色的完美把握
本片的成本高達八千萬人民幣,但所有演員片酬加一起只有一百萬。馮小剛很有眼光的啟用了一批即將要大火但當時還沒火的演員,王寶強、廖凡、鄧超等等,這些演員既能保證質量,價格又不貴,這體現了馮小剛出色的挑演員能力。
本片女主角原定是陳數出演,但陳數進組拍攝幾天後馮小剛覺得效果不好,經協商,陳數退出了劇組,由新人湯嬿接替
我們都知道第五代導演有著「四大天王」的說法,這四人包括張藝謀、陳凱歌、姜文和馮小剛。馮小剛不是四人中最有名的,但是四人中最會講故事的,因為只有他是編劇出身,講故事是本行。
馮小剛的能力體現在,本片的慘烈場景下,馮小剛依然能把故事講的很舒緩。完全沒有用力過猛的痕跡,將一個受了委屈的英雄的故事娓娓道來。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被帶進去。這種輕描淡寫在華語電影裡極為難得。
真實的殘酷
現實不是電影,電影裡穀子地只用了十年就知道了原委,可現實中,穀子地的原型孟常蘭用了48年也沒有查明真相。
如電影所述,孟常蘭是那場阻擊戰的唯一倖存者,逃出生天后卻發現自己的老部隊沒了。因為那些年解放軍部隊混編,改組極為頻繁,部隊番號也是一天一換。
孟常蘭苦苦找了好幾年,最後甚至來到北京打聽,北京方面確認了他的老兵身份,可是對於他的部隊無能為力,只是推測他的部隊應該去朝鮮了。
孟常蘭並未去過朝鮮,他一直留在國內尋找。這一找就是48年,後來他估計當年戰鬥在東北,也許東北還有些線索,他就一路前往東北,因為沒有路費,他沿途靠撿破爛為生,終於硬生生走到了瀋陽。
1996年,他在瀋陽一處軍史館裡意外的發現了自己的名字,進而找到了自己當年服役過的部隊,可惜的是,所有當事人那時均已去世,當年的集結號到底吹沒吹成了永久的謎團。
瀋陽軍區很同情老兵的遭遇,提出讓老人留在部隊幹點雜活,生活好有保障,可老人拒絕了
他留在了瀋陽,依然靠著撿破爛和幹零活艱難度日,只是想用餘下不多的日子陪一陪自己的兄弟們
2003年,中央電視臺一個攝製組到瀋陽採訪過他,在鏡頭前面,老人淚流滿面的說「我找了他一輩子,就想知道到底吹沒吹,我到現在還背著黑鍋呢」
2005年,老人在瀋陽離世,瀋陽軍區為他辦了一個特殊的葬禮,在葬禮上,司號員吹起了集結號。我們已無從得知老人去世時是否還在耿耿於懷,只能希望老人安息,希望世界上不要再有戰爭,在糟糕的和平,也比任何所謂正義的戰爭,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