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嬿婉這個人,命是很不怎麼樣的,出身既低,她母親又極度偏心兒子,魏嬿婉大致上就是一個清代「樊勝美」。她在危急關頭能毅然下「斷腕」決心,把親媽丟出去頂罪,就在於從來都「不被愛」、「不被在乎」。
命是人的起跑線。
命不好的人,如果運氣不錯,如果聰明到能抓住每次迎面而來的運氣,這就叫
本事,有運氣有本事的人,她的終點線,一定遠遠高於自己的起跑線。
魏嬿婉抓住運氣的次數不少,對她起到重大作用的主要有兩次:
第一次,太后查出是她下手害死舒妃母子,自己苦心安插的棋子毀於她手,太后本是不肯放過她的,可是魏嬿婉縱然怕到了極點,依然半真半假地匍匐在太后腳下,極其卑微怯弱的向太后表決心,願意成為「太后的人」。因為她的「怯弱」,太后認為她是容易掌控的。
彼時端淑公主剛剛遭受再嫁之辱,為了及時探知皇帝心意,保護自己的女兒,太后接受了魏嬿婉自薦的棋子身份。太后甚至認為棋子就該是狡獪如狐,象舒妃那樣付出全部痴心的棋子,太不合格太不中用了!
於是太后給了魏嬿婉一道護身符,說是因她在十阿哥喪期唱曲兒,特罰她去十阿哥靈前跪著,這才遇到了舒妃,魏嬿婉成功避過已經生疑的如懿皇后的追查。
之後也是太后安排「因病回宮」的魏嬿婉前往木蘭圍場,以「昆豔」復寵。
因「鹿血酒事件」失寵許久的魏嬿婉,這一次崛起後,風頭強勁,逐漸形成與「皇后黨」對立的「令妃黨」。
能抓住迎面而來的厄運,順手轉化為好運,既是眼光,也是本事。
第二次,魏嬿婉的手法是「從無運中生出有運」。
和敬公主回宮,慶佑世子淘氣。
因謀害永璟的重大嫌疑跌到谷底的魏嬿婉恰逢其時「救」了慶佑世子,從而又獲皇帝「垂憐」,也憑此攀上和敬公主。
和敬公主一為感謝她救了自己唯一的兒子,二為借魏嬿婉之手打壓如懿皇后,於是幾度在皇帝面前為魏嬿婉進言。
對於白月光留下的唯一嫡公主,皇帝分外疼愛,她的話皇帝格外聽得進去。
魏嬿婉由此開啟光明大道,一邊拼命揣摩君心迎合聖意,一邊連連不斷生育,同時抓住一切機會踩踏如懿皇后。
魏嬿婉逐漸勝出。
魏嬿婉的本事表現在對自己下得了狠心。
在啟祥宮受著無窮無盡苦楚卻沒人可以指望的時候,她敢拿自己當籌碼,去同進忠結盟——進忠給她創造接近皇帝的機會,若她入了皇帝的眼,就做進忠向上的梯子;若得不了皇帝的意,便自願和進忠結為對食。
其實魏嬿婉早下決心,寧死不與太監對食。
所以她是拿自己的命下了賭注。
她贏了。
魏嬿婉的本事還表現在眼光獨到。
在她還是個低等嬪妃,而如懿是盛寵皇后時期,魏嬿婉就看明白自己為數不多的恩寵是因為同如懿年輕時候的幾分相似,也看明白了皇帝雖然喜歡如懿,但並不喜歡如懿過於尖銳剛強的性格。
魏嬿婉的方法是「把如懿的短處變成自己的長處,同時抓住一切機會放大如懿的短處」。
於是魏嬿婉在皇帝面前永遠是溫順的、柔弱的,對於皇帝的賞賜永遠是歡歡喜喜的,對於皇帝的責備永遠是「臣妾有罪」的。
同時她不斷離間帝後關係,帝後每不合一次,如懿的冷硬尖銳就顯現一次,「年少情深」終至愈行愈遠。
很多人都看不上魏嬿婉的下作,原著讀者、電視劇觀眾看不上,作品中那些後宮嬪妃看不上,連寵了她三十年的、同她生了六個孩子的皇帝也打心底裡看不上她。
可那又如何呢?
凌雲徹倒是真心愛過她,可不也是說變心就變心嗎?
象魏嬿婉這樣無可依仗的卑微女子,她要真心做什麼用呢?恩寵和孩子才是她的根本。
如懿皇后死後十年,縱然她在這後宮的巔峰如履薄冰,可到底她的兒子一天天長大。消滅了永琪,廢物了永璂之後,她的永琰已經是皇帝唯一的選擇。
就算六十五歲的老皇帝用一碗「牽機」毒死了四十九歲的魏嬿婉,可是六十五歲的老皇帝已經沒有比永琰更出色的兒子了。
為著永琰,皇帝也得大辦喪禮,給魏嬿婉死後哀榮;
為著永琰,皇帝還得追封魏嬿婉為孝儀純皇后。
從嘉慶到宣統,大清六代帝王,都延續了魏嬿婉的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