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如期結束,PM2.5如約而致。關心時事與健康的親們,是否還記得第一次看到PM2.5這個詞是什麼時候?
初見:2009年的中國
2009年6月,有媒體報導,位於北京朝陽區的美國駐華大使館自設了空氣檢測站,專門檢測PM2.5的數據並在Twitter上公布。這時,中國官方公布的空氣品質數據中還只到PM10,國人對PM2.5這個詞比火星還陌生。
但輿論並沒有足夠的關注。回頭搜索,當時的新聞只有零星的幾條。而在這一年,甲型H1N1流感肆虐,國際金融危機橫掃,美國首位黑人總統上任,重慶打黑如火如荼,4萬億正悄悄改變50周歲的中國。這一年,電視裡的餘則成、網際網路上的「賈君鵬」、地面上的「樓倒倒」和社會上的鄧玉嬌、「70碼」,正吸引了眾多目光,而「7·5」事件突出其來,撕開的傷口至今難以彌合。
在這樣的氣氛中,2009年9月開通的新浪微博,和美國大使館的PM2.5數據一樣,也沒有引起太多驚訝。
交鋒:2011年的大使館、企業家和微博客
2011年10月底,美國駐華大使館在新浪微博的官方帳號發出一條微博:「北京空氣品質指數439,PM2.5細顆粒濃度408.0,空氣有毒害……」其後,圍繞「中國為什麼不公布PM2.5值?」「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數值能否代表整個北京?」,一場PM2.5大討論迅速展開:《專家稱不要相信美國使館》《北京市環保局稱PM2.5監測數據暫不公布》《專家稱PM2.5不符中國經濟與氣候》《南京誤發PM2.5數據相關部門稱無權單獨表態》《環保部:PM2.5將納入空氣品質監測,擬2016年實施》《環保部鼓勵重點地區提前推「PM2.5」》。
這時不能不提潘石屹,這個明星地產商「出於好奇,下載了相關軟體,每天早晨在微博上轉發美國大使館公布的PM2.5數值」,由於千萬粉絲和明星身份,極大地推動了輿論的關注,潘甚至被北京市環保局前副局長杜少中約見。
這場大討論讓PM2.5婦孺皆知,也直接推動了相關決策。之所以沒象2009年那樣稍縱即逝,離不開潘石屹與美國駐華使館的共同平臺:微博。2011年,在馬化騰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的同時,新浪微博正延續2010年以來的井噴式增長,並在郭美美事件、溫州動車等事件中顯示出強大的議程設置能力。彼時,潘石屹粉絲上千萬,影響力已超過多數傳統媒體,而同時,境外政府機構、政要、媒體已成批入駐新浪微博,不一樣的面孔和聲音吸引了不少國人。可以說,微博平臺推動了許多民生問題進入公共視野和決策程序。
市場正在形成,規則還不完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提出「思想市場」概念,意即讓各類思想通過競爭去佔領頭腦的市場。而自從有了網際網路,輿論也開始形成一個市場,有生產、有競爭、有消費、有中介,前所未有地繁榮。億萬網民是手工作坊,前店後廠,個性十足但產量有限、質量不穩;主流媒體和官方網站是國企,有政策優勢也有體制約束,業績主要由政府評定;商業網站和意見領袖是私企,土裡刨食,生存壓力大創新意願強;水軍和推手,是熟悉市場需求、複製生產能力強、但從不貼自己標籤的山寨企業;還有境外的媒體、政要、研究機構等「外企」,不少已在境內設有代理或分支機構,有的還因外賓身份被境內力量借用。
全民參與,產品必然極大豐富,網際網路給創新和發展帶來了不可度量的影響。但同時,網際網路複製、放大了傳統社會中的許多問題,還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在這裡,只強調自由和「自淨」太過理想,因為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失靈」不可能只在現實社會存在。
但是,統一的市場需要統一的管理,新的技術需要新的辦法。「天上管什麼地下管什麼」的思路使網際網路治理面臨著三個矛盾: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與網際網路跨地域、跨行業、跨業態傳播格局的矛盾;有限的管理人手與無限的管理對象的矛盾;新業態新技術層出不窮與管理辦法追著業態走的矛盾。兩個部委因一款魔獸遊戲公開打架,本質上是網絡版的「禁止跨區買鹽」問題。十八大後成立了中央網絡領導小組,四中全會提出強化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其指向就是九龍治水和各自為政,但具體執行落實,恐怕還有個比較長的過程。
舞臺大了,規矩變了,戲不那麼好唱了
在網上讓政府頭痛的,還不只是米國佬和潘潘潘潘石屹。近日,@聯合國通過新浪官方微博發布了譴責朝鮮人權問題的決議,並說中國投了否決票。境內網友一頓調侃,要求把「尋釁滋事」的@聯合國小編抓起來。是啊,同一個世界、不同的夢想,同一片法治的天空,不同的法人身份,有人不自律,怎麼辦?
答案是,舞臺變了,規則變了,唱戲的思路也得變。過去的輿論生產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模式,政府管控整個環節,參與的企業、產品的數量和內容都相對有限,消費者選擇權也有限。而現在,輿論產品轉向社會化大生產,官方同民間、學術、境外的力量在同一個市場中活動,「市場上的弱勢化必然導致政治上的邊緣化」(喻國明語),行政權力難以應管儘管,權力可以決定什麼內容上頭條、播多少分鐘,但觀眾們怎麼想怎麼評怎麼行動,就不太好決定了。
場地變了,打法也得變。市場經濟條件下,好產品還得有溫度、會包裝、會營銷。好萊塢「愛情片裡夾雜主旋律」和CCTV-6「主旋律裡夾雜愛情片」,傳播效果肯定不一樣。還有更重要的,既然要賣東西,就要研究消費者需求,不是只琢磨老闆的愛好。比如在紐約時報廣場播放牛B閃閃的「中國面孔」,一定要想想美國大媽有幾個人認識袁隆平。
黨報官微只賣萌是不夠的,天天做「淘米水的功效」更是假親民。官方輿論需要從議題、內容到形式,都「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比如對「APEC藍」這樣的諷刺,官方一般是視而不見,但這次在「萬邦來朝」的水立方,老大臨時修改講話稿,開門見山談問題,從個人化視角切入,承認人努力也有天幫忙,承認做法不能長久,強調要成常態見長效——不迴避、不諉過、不冒進,成為輿情收集回應的經典案例。同樣是環保議題,幾年前的應對……
在跨越2009和2011之後,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新聞:《環保部:PM2.5防控計劃將出臺》(2013-07-22)《環保部將約談轄區內PM2.5年均濃度升高的地方官》(2014-08-01)《中國環保在線:中國治霾路任重道遠社會力量參與才能出現拐點》(2014-11-29)
一切都在路上,也許,我們既可以有金山銀山,也可以有綠水青山。其中,輿論市場發育的如何、運用的如何、治理的如何,應當是關鍵之一。(兮風)
解析時事熱點,透視輿情規律,探討治理方略——歡迎關注「輿情智庫」(微信公眾號:YQZK2014),一批老輿情人傾力打造的新公眾號,願成為您的千裡眼、順風耳,成為您的外腦和智囊。
(責編:梅足馳、王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