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對於「家」的定義大概各有不同。
什麼是家?
是漂泊遠方追逐夢想的底氣;是腦海中留存的最初的美好;是柴米油鹽的瑣碎平凡;是每一個平凡或不平凡的日子;是深夜歸來依舊留著的那盞夜燈;是喚作鄉愁的那一碗好味道;是可以被包容接納的溫暖懷抱;是永遠被溫柔以待的避風港灣。
關於家,我們各有歸屬,也各有故事。
世界那麼大,有你就有家。
今天是國際家庭日,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有愛的家庭~
這個志願崗,今天我家包了!
花園社區有一個「特殊」的志願崗。疫情期間,早上8點到下午2點這6個小時裡,小王一家三口先後來到志願崗位上,對出入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出入證檢查、新返鄉人員的登記和防疫知識宣傳等,並廣泛招募志願者參與值守。天氣嚴寒,但每當小王和父親穿著防護服挨家挨戶走訪摸排後,總會累得滿頭大汗,但他們特別有成就感,一家三口齊上陣,「這個志願崗,我們家包了!」
隔開了輩分,隔不開親密
象棋是爺爺手把手教會我的,小時候父母上班都忙,每天寫完作業最期待的不是和小夥伴一起飛出家門撒野,而是跟爺爺在棋盤上殺個兩局。那時候性子急,被吃了子就特別沮喪,沉不住氣,嚷嚷著說不下了。爺爺總把我拉回來,讓我耐心一些,仔細看清「局勢」,沒準兒下一步就能反敗為勝。我重新擺好棋,開始像爺爺發起進攻,小心翼翼地移動每一個子。後來我和爺爺對弈總是「常勝將軍」,但長大之後才明白,哪裡是我棋藝高超,不過是爺爺變著花樣「輸給我」罷了。
一個家庭可以是任意大小,它給的陪伴不比任何人少
剛離開家,來到大城市打拼那一年,我租了一套面積不大的單身公寓,可以算是有了自己第一個獨立的「小家」。雖然自由,但身邊沒有親人的陪伴,每天下班回家就是一個人面對一個空蕩蕩的房子,孤獨在所難免。直到寵物狗「多多」的到來,這個家似乎才有了生氣。
生活的意義其實很簡單,不過是一份等待、一絲牽掛和一點陪伴。每天下班之後回家,多多都會搖著尾巴來迎接我,而我每天也要記掛著給它餵食,想著它已經一天都沒有見到我了一定很著急。我陪它玩耍,它陪我散步,似乎平常覺得很難打發的一個人的時間也過得很快,一天變得很充實。一個家庭可以是任意大小,多多給我的陪伴不比任何人少,在我心裡它不僅是朋友,更是我重要的家庭成員。
只要有家,多遠都能團聚
小潘去年來到特警一隊參加工作,今年初是他入警後過的第一個春節,但卻遇上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爆發。他的家人也都因此次疫情,紛紛奔赴了抗疫一線。母親是醫生,關鍵時期坐鎮發熱門診,年二十九就接到通知要求其二十四小時在崗在位。父親是公安局民警,每年春節奮鬥在崗位上已經是常態。年三十,一家三口雖然只能通過視頻一起聊聊天,但彼此的叮囑和祝福讓三顆心緊緊相連。萬家燈火時,只要有家,多遠都能團聚。
一直為你留的那盞燈,一定是在回家的路上
每當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在回家的路上,只要遠遠望見那扇熟悉的百葉窗透出的明黃色光線,不管白天工作有多累,心中立刻會升起一股暖意。雖是微弱的一點光亮,卻足以蕩除一天的勞累和煩躁。滿滿的歸屬感來源於家人的重視與掛念,是他們不忍心讓辛苦一天的我晚上回家面對一室黑暗。家的概念,具象為那盞為我亮起的夜燈,每每想起總能讓我忘掉打拼的辛酸,不斷勇往向前,也讓原本疲憊的內心突然變得格外柔軟,歸心似箭。
家,不在於面積的大小,在於陪伴的溫馨;
家,不在於你身處何處,在於心與心的距離.
「家人閒坐,燈火可親」,
家,讓我們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文/方彭依夢 圖片製作/李寒 任夢雅)
編輯: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