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的名義》迅速熱播,電視劇的審慎魅力又凸顯現出來,口碑相傳的魔力令不少人重回電視機的懷抱,延續那一天兩集的追劇腳步。而接棒《人名的名義》播出的古裝劇《思美人》卻身世坎坷,一部長達78集的古裝巨製從開播伊始的備受矚目到網民的口誅筆伐,一直處在風口浪尖上不曾停歇。
「思美人」的解讀
「思美人」簡單的三個字有著可供解讀的諸多方向。思美人兮,擥涕而竚眙。媒絕而路阻兮,言不可結而詒……這首兩千多年前由屈原創作的抒情詩,到底在思念誰?詩中字字珠璣是對年輕女子的美好嚮往,但身為政治家的屈原不會無緣無故寫起思念美人的詩句,要結合屈原所處的年代、事件以及一生的經歷來看。屈原所在的戰國時期,正是群雄逐鹿爭當霸主的年代,楚國也是強盛之國,頗有與諸侯爭霸天下的態勢。所以詩中的「美人」並不是指美女,美女只是表象,屈原採用託喻的手法,大膽將美女比作楚懷王,詩的內涵在於勸諫楚懷王不要重蹈覆轍,要大力振興楚國。
電視劇《思美人》的解讀
《思美人》由張孝正、丁仰國執導,由梁振華、張輝、胡雅婷、秦文編劇,匯集了馬可、張馨予、喬振宇、易烊千璽等強大的演出陣容,可以說作為一部長篇巨製,從主創陣容來看還是頗有誠意的。但《思美人》前十幾集的篇幅,都是在講述屈原與莫愁女的情感經歷,這也是觀眾關注較多的地方,很多觀眾認為這是一部「戀愛中的莎士比亞」,是講述屈原的愛情史,實則不然,越往下看就越會發現,愛情只是悲劇的開始,更多更大的篇幅還是在戰國時期楚、秦兩國間相互角力的大框架內。既有國家間的合縱連橫、結盟紛爭;又有朝堂之上的明爭暗鬥、後宮裡的爾虞我詐;更有以屈原為首的改革派與舊貴族之間的權力之爭;但最終的著力點,還是在屈原和楚懷王之間的君臣情誼上。以十幾集的印象來評判整部劇還是有失偏頗的,不妨看完全劇再做評價也不晚。
屈原的解讀
屈原作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廣為傳頌,表現屈原的文藝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從越劇到話劇,從歷史劇到紀錄片,從電影到電視劇,甚至還有歌曲和歌劇。屈原的形象到底是個什麼樣?可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解讀,筆者來談談自己的印象。依稀記得兒時電視劇裡的屈原: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站在湍急的江邊,望著江水一臉惆悵……筆者和許多人聊起屈原,大家腦海中的屈原大同小異,都是這樣一個年老體衰、憂國憂民的老人形象。
屈原的一生頗為坎坷,貴族出身的他經歷兩次流放,晚年顛沛流離、頗為悽慘,直到62歲那年,楚國的都城郢被秦軍攻破後,一怒之下他自投汨羅,了卻了可歌可泣又跌宕起伏的一生。介於先入為主的理念,很多人對屈原的印象和筆者一樣,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江邊老人」,對《思美人》中馬可塑造的年輕化的屈原不能接受。其實屈原是人不是神,縱然有年老體衰的一面,也有年輕時大好青年的一面。所以劇中出現的年輕化的屈原,也如同對「思美人」的不同解讀一般,是一種大膽的、顛覆性的創新,具有開創性並不為過。
觀眾的解讀
從早期的錄像帶到VCD,從升級版的DVD到藍光,不光是存儲介質的改變,觀眾的欣賞水平也水漲船高,精進不少。經過二十多年好萊塢大片的輪番洗禮,加上電視裡諜戰劇、古裝劇、愛情劇的輪番轟炸,當下的觀眾,對進口大片、科幻巨製或是熱播的電視劇,都有著極強的免疫力,試問還有什麼情節或是內容能出乎觀眾的意料之外嗎?所以說,年輕化的屈原出現在銀屏上,想法固然大膽且冒險,但也體現出十足的新意。
就電視劇《思美人》而言,觀眾的理解出現了不小的分歧。有觀眾把它當做偶像劇,看來看去發現除了演員顏值高、服飾精美外,大多數劇情是在講述屈原和楚懷王之間的君臣情誼,看起來有點像歷史正劇的感覺;有觀眾把它當成歷史正劇,可劇中又有宮鬥、新舊勢力的矛盾鬥爭,又像是部宮廷劇;有觀眾把它當成宮廷劇,可演員又都是當紅小生,又有愛情戲穿插其中,頗有偶像劇的意味……說來說去就有些不知所云了,《思美人》到底是什麼劇?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說來也不用糾結,其實這是一部涵蓋了歷史、宮廷、偶像等多種元素於一體的歷史名人題材劇。
估計連編劇和導演也未曾想到,用心打造的《思美人》竟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既有讚譽和力挺,又有挑錯和吐槽。說來這也正常,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作為一個名滿天下的歷史人物,屈原本身就有著可供解讀的諸多方向。無論好也罷,壞也罷,能將一首兩千多年前的抒情詩改編為鴻篇巨製;能擺脫人們腦海中固有的屈原形象,塑造出一個朝氣蓬勃、年輕有為的青年屈原;能引發觀眾對楚辭的關注和對戰國歷史的了解;這本身就是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