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幾十年,各行各色學生接觸不少,在與同事的交談中,大家都有一個同感,既學優生(成績最好者)感覺似乎欠缺了什麼,也不太好玩。
曾經有個學生畢業考,數學只考到了十分,平時他的成績一直很好。雖然當時並非是班主任,但出於老師的本能,我還是委託城裡一位親戚去幫他查了下分,原來是統分者少寫了一個零。後來他上了縣城最好的中學,大學考上了全國排名前五的985大學。再後來,小學畢業就不曾見過了。
同班還有一男生,很聰明但也很搗蛋調皮。有一次還曾試圖和班主任打架。由於貪玩不愛學習,初中畢業後就自謀生路,從事鄉村客運。我們同在一個偏僻鄉鎮,有時打電話讓他留張票,無論票源多麼緊張,他都會把最好的留下。時至如今,每次相見,他都會熱情地打招呼。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學業平平,自謀生路的學生街頭路腦碰到,都會微笑著跟你寒暄問好,有的長大十八變,你已忘記他是誰,要是他不提起,真記不起曾經有過這麼一個人。但無論異地或家鄉,談起往事,親近之感溢於言表。賣菜賣水果的執意要送點給你;又把孩子交到你手的會捎點土特產表示感謝;你重視並在學習上傾注心血的學優生反而會讓你產生莫名其妙的失落感。
我不是那種貪圖財物或私利的老師,但凡學生送點時鮮小菜或土特產給自己,都要換個方式回饋。特別是特困生,無償援助也是常有的事。而作為曾經幫助自己成長的老師,我也會抽空去探望或寄點土特產或電話問候,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恩老師的辛勤培育。
將心比心, 我也一直對這種奇怪現象心存困惑。這些學優生和其他學生相比反差確實有點大,工作太忙?為養家餬口奔波的那些學困生呢?不明事理或情商低?也不至於,那他們又如何混跡職場?與同事的交流探討也始終無法找到答案,我只能理解為這些學優生一直忙於學業而忽略了其他,參加工作後也延續了這一習慣。
然而我認為這一奇葩現象引人深思,這些未來的精英人才過分強調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了社會及他人的感受,這恐怕是高科技人才滯留他國不歸的原因之一。我們在重視學優同時,更應該兼顧德優及情商培養。不然,缺少愛的教育產品怎堪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