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至20日舉行的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Tromsø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以下簡稱TIFF)恐怕是這個星球最「冷」的電影節。
相較於挪威首都奧斯陸和以峽灣聞名於世的卑爾根,位於這片狹長國土西北偏北方的特羅姆瑟知名度似乎要小許多。可正得緣於偏北「北」進了北極圈,又為這座小城渲染上一層極光般瑰麗的色彩——是的,這裡的一切都可以被冠以「最北」的定語,特羅姆瑟大學是全球最北的高等學府,Mack's Beer Hall是最北的啤酒廠,達倫教堂是最北的大教堂……以此類推,TIFF就是全球最北的電影節。在冬天的北極圈舉行電影盛會,有沒有聽上去「瑟瑟發抖」。
「冷」,主要是就一種體感而言——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特羅姆瑟港一年四季都不會上凍,著名的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的青銅雕像現在還矗立在港口正中,任晶瑩的冰花落滿眼瞼,依舊面容堅毅地朝向平靜的北冰洋。
在特羅姆瑟廣場的「雪幕」上放映電影。攝影Ingun A. Mæhlum,圖片來自TIFF官網一場全民的電影狂歡「世界上有上千個電影節,功能和目的各不一樣。像『三大』(坎城、威尼斯、柏林)每年能夠拿到最新影片的全球首映,自是電影市場的兵家必爭之地。與柏林、鹿特丹包括北歐最大的哥德堡電影節幾乎同期開幕的TIFF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不與其他影展爭首映、不做專業的電影市場,它的選片方向和節目策展更像是一場全民的電影狂歡。文藝片、商業片、實驗片、默片現場配樂,各種形式無所不包。你從購票人次就可以看出,一座7萬人口的城市,購票數是六萬多張,也就是說,除了3歲小孩和出不了門的老人,每個人在電影節期間都看電影。而3歲的孩子們呢,都擠在零下十幾度的戶外電影院呢!」出發前,獨立製片人李姍姍女士告訴筆者,在北歐人看來電影節不需要西裝革履的正襟危坐,也沒有香檳酒滿場飛的交際應酬,更像是電影愛好者的大party。4年前她曾獲邀來此參展,之後還曾在上海辦過同TIFF合作的「極地光影電影展映」。
下大雪也不能阻擋孩子們的觀影熱情。 攝影Ingun A. Mæhlum,圖片來自TIFF官網此次受邀的中國媒體團在當地時間1月19日上午向TIFF組委會報到。一月份的特羅姆瑟,剛剛結束了長達兩個多月的極夜,每天上午十點天才放亮,午後三點便儼然是華燈初上入夜的光景。中國導演劉傑執導的影片《寶貝兒》(2018)入選2019TIFF競賽單元,當日午間一點整,影片在電影節主場地焦點戲院(Fokus Kino)一號廳準時放映。開場前匆匆一瞥,偌大的影廳坐得滿滿當當,擠進了五六百號觀眾。103分鐘的電影放映結束後,黑黢黢的影院在短暫的靜寂後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導演劉傑也在現場,他走到幕布前介紹說《寶貝兒》全片只有三位職業演員,「福利院的職工,以及片中的警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素人,他們都在演繹自己真實的職業狀態。電影去年在中國公映過,我聽到最主流的聲音是這個女孩(楊冪飾演的女主江萌)在多管閒事。」
劉傑導演的《寶貝兒》參賽特羅姆瑟電影節,「早早的票已售完」。《寶貝兒》講述了殘疾女孩江萌救助無肛女嬰的故事。劉傑說:「如果大家知道我之前的電影題材,你們會發現它們都是我在社會上面對無解的問題而給出的(作品)。我不知道答案,但我可以用電影反映問題。」
今年有12部電影參賽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是TIFF的一大特徵。從這個角度說,TIFF倒是有些像政治色彩濃厚的柏林電影節。本次電影節上安排有「冷戰電影」展映環節,顯然是對當下國際政治形勢有所映射。八部反映「冷戰」諜戰情形的電影,基本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由肖恩·康納利主演的007系列電影《來自俄羅斯的愛情》(1963)最受歡迎,興衝衝去售票處買票,被告知早已售罄。售票的電影無緣一見,幕天席地的「冬季電影院」展映單元卻真正是清風朗月不費一文。走出戲院過個馬路就來到了特羅姆瑟廣場,每天下午入夜後這裡便開始放映老少皆宜的電影,19號當天放映的是迪士尼動畫片《海洋奇緣》(2016),這不禁令人想到迪士尼另一部動畫片《冰雪奇緣》(2013),後者以挪威風光為基本素材打造,迄今還是動畫史上的全球票房冠軍。
超酷的戶外電影院。 攝影Mats Gangvik. 圖片來自TIFF官網電影節對於小鎮的多重意義「希望在電影節來特羅姆瑟的人們都可以做『TIFFER』(特羅姆瑟電影節人)」是特羅姆瑟市長Kristin Røymo女士在出席本屆TIFF開幕式時給出的呼籲,她介紹說自己在此次電影節上計劃看三部電影,「這都在我的日程表裡,其實我想看更多的電影。」在她看來,電影節之於這座小城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一點,電影節上的很多電影平時挪威人是看不到的,這對在北極圈生活的人們,特別是原住民薩米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幾個世紀以來他們都處於全球文化交流的邊緣。」 將世界電影呈現給當地人,亦將「北方」的風貌呈現給全世界,是TIFF常設的「來自北方的故事」展映單元的訴求。李姍姍介紹說,基本上,北極圈內的電影作品,短片、紀錄片,都會將這裡作為開啟電影節之旅的第一站。
來自北極圈的各種短片、紀錄片、劇情片在這裡展映。《電網》劇照今年摘得「特羅姆瑟棕櫚獎」的影片便是來自這一單元的短片《電網》(THE POWER GRID)。《電網》由瑞典電影人Clara Bodén女士執導,僅僅五分鐘的時長探討了個人成長與周遭環境間的關係,評委們給出的頒獎詞指出,「該片以清晰的藝術視野令人信服……導演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功地解決了複雜的問題:少即是多,令人久久難忘。」
而TIFF的最高獎項「極光獎」此次則頒發給了義大利導演阿莉切·羅爾瓦赫爾執導的《幸福的拉扎羅》(Lazzaro felice),中國不少影迷已經通過各種途徑觀賞到了這部非線性敘事的電影,豆瓣評分8.6。評委會一致將這部電影譽為「現代童話故事」,「該片以其天使般的主角,豐富多彩的人物組合和無縫銜接的視覺風格,邀我們踏上一段心曠神怡的電影之旅。儘管電影描繪了這個社會的不平等,但它並沒有讓觀眾失望。」
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頒獎禮現場,《幸福的拉扎羅》獲得最高榮譽。 攝影Mats Gangvik. 圖片來自TIFF官網保護和推動挪威語的傳播遵循慣例,2019TIFF的開幕影片依舊由挪威語電影擔綱,挪威電影人Egil Håskjold Larsen的《人歸何處》(WHERE MAN RETURNS)是一幅描繪人與自然關係的肖像畫。閉幕影片則是今年奧斯卡熱門影片《綠皮書》,英文對白,挪威語字幕。
開幕片《人歸何處》劇照之於上了些年歲的中國觀眾而言,第一次從大銀幕上了解到挪威,還要拜好萊塢所賜——1970年拍攝的《挪威之歌》完全遵從美式歌舞片的模式,講述了挪威作曲家格裡格的早年生活,1983年由上海電影譯製廠引進國內。影片開頭專門用長達幾分鐘的空鏡展現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美景:漂移的冰川、咆哮的瀑布、絢爛的晚霞,配上世人耳熟能詳的《培爾·金特》組曲,一派田園牧歌欣欣向榮貌。
《挪威之歌》近些年來,除非通過電影學院的論文按圖索驥或者網際網路上「誤打誤撞」,中國觀眾其實對於挪威電影知之甚少,最近小有知名度的挪威電影是聚焦同一恐怖襲擊事件的《於特島7月22日》和《挪威7·22爆炸槍擊案》。
Martha Otte女士自2005年起便擔任TIFF主席,她介紹說挪威是一個小國家,挪威語是一個小語種,「在挪威很多的電影和文學項目的操作都需要政府資助,初衷自然是為了保護和推動挪威語的傳播。打個比方,在法國或義大利,他們會選擇用配音的形式去呈現國外電影,但在挪威,按法律規定所有公映的電影都要配上挪威語字幕。」
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主席Martha Otte女士2001年挪威政府頒布的「新挪威電影政策」,旨在為本國電影製作提供資金供應。「現如今每年大概只有20部電影能夠得到政府的專項資金支持,電影人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拍片,拍攝各種題材,但前提是一定要用挪威語來展現。」 2015年的《海浪》是挪威首部特效災難片,也是近年來少見的北歐類型電影實踐。拿手機展示海報給Otte女士看,主席大人微微一笑,說2018年挪威電影《大地震》也是如法炮製。「TIFF本身並不設紅毯,我們不是為了明星來做電影節,而是更多地關乎電影本身,包括這些作品探討的問題以及延伸出的思考,今年的TIFF上新加入了『女性力量』單元,我認為世界本身並不像好萊塢所一貫展示的由男人的力量來推動,女性同樣很重要。2018年時,同事給我推薦了兩部非常好的巴西影片,這令我們也開始關注巴西電影反映社會問題的角度與手法,今年的『焦點』單元也專門給了巴西,好讓更多挪威人去了解這個國家。」她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