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2年誕生以來,電影節就成為了一項推動電影藝術,提高電影藝術水準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以及網際網路的興盛發達,越來越多的國際電影節進入普通觀眾的視野,甚至成為大眾的狂歡節。
目前來看,全世界有多達數千個規模不同,主題各異的電影節。通常情況下,「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會將每年批准認證的電影節劃分為A、B、C、D四類。
不過,這裡的A、B、C、D並不代表等級優劣之分,而是電影節類型的區別,這個分類完全是根據電影節本身的性質來劃分的,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不同類別的電影節都有哪些~
國際A類電影節-競賽性綜合類電影節
國際A類電影節是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劃分的「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此類電影節主要特點是:有競賽單元,關注劇情長片,題材主題不限。A類電影節規模和影響力極大,每年有大量作品參賽,競爭異常激烈,電影節提交作品的要求極為嚴苛,對於首映都有極高的要求。截止到2016年,全世界共有15個電影節獲得認證。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旨在提高電影藝術水平,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辦。該電影節分為「主競賽」、「未來之獅」、「VR競賽」、「非競賽展映」、「國際影評人周」、「威尼斯日」等單元。在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電影黃金歲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諸多世界電影大師的搖籃。
坎城國際電影節
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的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坎城舉辦了首屆電影節。
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 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自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
電影節分為「主競賽」、「一種關注」、「短片競賽」、「電影基石」、「導演雙周」、「國際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等單元。自創辦以來,坎城電影節一直在致力於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創造一個交流與創作的平臺。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電影節原在每年6-7月間舉行,從1978年起提前至2月舉行,為期2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遇見」、「短片競賽」、「全景」、「論壇」、「特別展映」、「新生代」等單元。柏林國際電影節長期以關注政治和社會現實聞名,宗旨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西班牙最大的國際電影節,被稱為「西班牙國際電影節之父」。創辦於1953年,每年9月舉行。此電影節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導演、男女演員、攝影等。此外,還有評委會特別獎、國際評論獎,聖塞巴斯蒂安城市獎等,致力於推動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
東京國際電影節
東京國際電影節創建於1985年,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它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電影節定於每年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俄羅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於1959年創辦。1999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7月舉行,1979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60周年,改為8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電影節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
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世界上歷史最久的電影節之一。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1959年蘇聯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了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
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鬥爭獎、自由鬥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開羅國際電影節
創建於1976年,由埃及電影作家和評論家協會主辦,是非洲最大的電影節之一。原為非競賽電影節,從1991年起增加了競賽單元。它規定參賽片必須不帶政治色彩,不得在其它電影節上放映過。電影節設大獎「娜妃蒂之金像獎」授予最掛故事片、最佳紀錄片和最佳短片,「娜妃蒂之銀像獎」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娜紀蒂之銅像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每年6月舉行。上海電影節是九大A級國際電影節中創辦最晚的一個,與坎城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相比,上海國際電影節雖然年輕得多,但在創辦後的第2年即獲得了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歸於國際A類電影節。
與國內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它的宗旨是增進各國和各地區的電影界人士之間的互相了解和友誼,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
蒙特婁國際電影節
1977年由魁北克省文化事務部在蒙特婁市創辦首屆非比賽性電影節,次年起改為比賽性。該節每年8~9月之間舉行,為期10天左右。電影節鼓勵各國影壇人士間的往來,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並使蒙特婁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場地。
洛加諾國際電影節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是瑞士舉辦的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也是世界影壇歷史上最悠久的大型國際電影節之一,素有「電影節王子」的美譽,最高獎項為金豹獎。
該電影節得到瑞士政府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組織的支持和資助。每年7~8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電影節規定,世界各國參加該電影節的影片,必須在電影節舉行的前一年內完成,並尚未在瑞士公映過。
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最早創建於1954年,其主要目的是借用電影展現拉美文化,鼓勵電影人開誠布公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展開討論,並建立專門的機構幫助阿根廷電影能得到廣泛認知,以達到將阿根廷電影推向海外市場。
電影節從1996年後每年的3月舉行,獎項分為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最佳劇本獎等等,最高獎項為「金樹商陸獎」。
華沙國際電影節
波蘭華沙國際電影節是中東歐地區最重要的電影盛會之一,每年10月份舉辦為期10天的藝術節得到華沙市長和國家文化遺產部部長的支持贊助。國際製作人協會聯盟將華沙電影節歸入「國際競爭電影節」優秀類別之中,是第一個進入聯盟的波蘭電影節。
印度國際電影節
印度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2年,由於舉行地點在印度西岸的果阿邦,因此又稱為「果阿影展」。電影節得到了國際電影製作人協會聯合會的認可,是亞洲最早的A類國際電影節。影展的宗旨是為全世界的優秀電影提供展演平臺,期望通過電影節讓觀眾欣賞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理解全球現況,並促進世界各國的友誼與合作。
塔林黑夜國際電影節
塔林黑夜電影節,簡稱PFF,是歐洲東北部最大且最負盛名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它包含四個競賽單元,即歐亞國際競賽、環波羅的海國家Tridens Herring電影競賽、Heavein愛沙尼亞電影獎以及北美競賽—獨立電影競賽,其3個附屬電影節分別為少年兒童、美術動畫和短片電影,同時還有專門的行業活動和全年在線電影市場——黑色電影在線(The Black Market Online)。2018年5月,入選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國際B類電影節-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
與威尼斯、坎城、柏林等廣為人知的A類國際電影節相比,B類國際電影節同樣以競賽為主,不同的是這類電影節有突出特定的主題,比如孟買電影節聚焦導演首作、基茨比厄爾電影節關注年輕導演的作品、斯德哥爾摩電影節聚焦新的電影攝影方向,同時它們通常規模較小、時間較短,對競賽單元參評作品有特別的要求。截止到2016年,全世界共有24個電影節獲得B類電影節認證。這裡分享幾個知名的B類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
釜山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6年,是韓國舉辦最早、規模最大的電影節,也是亞洲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節之一。該電影節的特點在於關注新人新作,尤其是關注亞洲電影人的新作品,在電影節開設的所有獎項中,只有「新浪潮」單元是競爭單元,評選出亞洲最佳新人作品,其他單元都屬於非競爭單元。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起源於1989年,是北歐最受矚目的電影盛典之一,影節以求新求異為選片原則,為銳意、前衛的影片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旨在發掘電影新秀,規定角逐「銅馬獎」的導演最多只能執導過三部作品。享譽國際影壇的知名導演們,如拉斯·馮·提爾、昆丁·塔倫蒂諾、克裡斯蒂安·蒙吉、歐格斯·蘭斯莫斯等都曾獲得過最高獎項「銅馬獎」。
雪梨國際電影節
澳大利亞雪梨國際電影節誕生於1954年,是澳洲最大的電影節、澳大利亞每年最大的電影盛會,最高獎項為雪梨電影獎。2019年的雪梨國際電影節將最高獎項頒給了韓國導演奉俊昊的電影《寄生蟲》。
孟買電影節
孟買電影節創於1997年,是印度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也是印度唯一由專業電影機構主辦的國際電影節,舉辦地為寶萊塢製作中心孟買。其「傑出藝術成就獎」每年頒發給一位國際導演及一位印度本土導演,曾經獲獎的國際導演包括奧利弗·斯通、簡·坎平恩、張藝謀、阿莫斯·吉泰、賈樟柯。
都靈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2年,原名為都靈國際青年電影節,它是聖誕節前歐洲最後一次電影盛會,以鼓勵藝術探索而享譽影壇,重視年輕導演和獨立電影,但現在也挑選了少數類型商業電影入圍參賽,以強調藝術與商業的平行。1987年,關錦鵬執導,梅豔芳、張國榮、萬梓良、朱寶意主演的《胭脂扣》獲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喀拉拉邦國際電影節
印度喀拉拉邦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8年,由喀拉拉邦電影學院主辦,致力於推廣和傳播世界優秀的高質量影片。其國際競賽單元專門針對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影片,以鼓勵年輕電影人和即將入行的電影人。非競賽單元有馬拉雅拉姆電影、世界電影、印度電影、處女作和女性電影等。
希洪電影節
希洪電影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3年,前身為「國際兒童電影和電視競賽」。1986年改名時在原名之前加上了「希洪國際電影節」幾個字,後來「希洪國際電影節」被頻繁使用,替代了冗長的原名成為電影節的官方名稱。
雖然名字變動很大,但兒童與青少年這個主題沒被拋棄,作為資歷深厚的歐洲老牌電影節,希洪每年都吸引著大量新人導演和青少題材影片參與。
國際C類電影節-非競賽類電影節
國際C類電影節是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劃分的 非競賽類電影節 ,這一類電影節沒有競賽單元,主要展映、推廣或交易劇情長片。截止到目前,僅有2個電影節獲得認證,即加拿大的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是北美重要電影節之一,每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自1976年第一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創辦以來,共有近6000部影片在這裡與世人見面,其中有大約300部曾登上了奧斯卡提名名單和領獎臺。
有別於柏林、坎城和威尼斯三大歐洲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並不以評獎為主,而是以電影展映數量多而著稱,它主要服務於市場。2015年5月,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宣布2015年9月舉行的第40屆多倫多電影節上,將首次設立名為「站臺」的競賽單元。這個單元的名字來自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代表作《站臺》。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被認為是奧斯卡金像獎的「前哨站」,不少衝奧影片都選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進行全球或北美首映。
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維也納電影節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盛會,也是德語國家最古老,最著名的電影節之一,每年10月在維也納歷史中心的美麗電影院舉行。維也納電影節除了專注於可以想像的各種類型和結構形式的最新故事片外,還特別關注紀錄片,國際短片,以及實驗作品和交叉電影。
國際D類電影節-紀錄片及短片電影節
國際D類電影節即「紀錄片與短片電影節」。這類電影節主要關注紀錄片和短片,一般規模較小。截止到目前,全球共有5個紀錄片及短片電影節獲得認證,包括芬蘭的坦佩雷電影節、德國的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波蘭的克拉科夫電影節、俄羅斯的聖彼得堡人類信息國際電影節、西班牙的畢爾巴鄂國際紀錄片及短片電影節。
坦佩雷電影節
坦佩雷電影節創辦於1969年,每年3月在芬蘭的坦佩雷市舉辦,是歐洲最大的短片電影節之一,是北歐最古老的短片電影節,一直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德國奧伯豪森和法國克來蒙費朗並列為歐洲三大最重要的短片電影節。
每年,有約500部短片作品在電影節上放映,超過3萬名來賓參與盛會。電影節旨在呈現最有趣、最發人深省且最具開創性的視聽作品;打破電影與藝術之間不必要的障礙和分類,因為這些人為定義的障礙會阻擋新概念的發展與呈現。在這裡,傳統電影工作者可以向藝術家學習,而藝術家也可以借鑑多種不同的傳統。秉承這一理念,電影節每年都展映不同類別的影片,並吸引來自世界的各種各樣的電影人。
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
國際上最大的短片交流平臺之一,創立於1954年,此電影節形式和類型上的多樣性絕無僅有。同時,奧伯豪森也以其對實驗短片的開放性而著稱。不計其數的傑出電影製作人與藝術家,包括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羅曼·波蘭斯基等,都曾在這裡展映他們的處女作。
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是德國第二大國際電影節,僅次於柏林電影節,被譽為國際上最好的短片電影節之一。電影節評獎項目包括故事短片、紀錄短片、實驗短片、動畫片和電視片,最高獎項為奧伯豪森城市獎。
克拉科夫電影節
克拉科夫電影節是波蘭唯一具有一個奧斯卡紀錄長片提名資格和兩個奧斯卡短片提名資格的電影節,同時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歐洲電影學院和電影藝術學院和科學學院認可的歐洲最古老電影節之一。
聖彼得堡人類信息電影節
聖彼得堡人類信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9年,每年9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為期9天。從1994年開始,電影節每年舉辦一次,當年首次增加了短片電影和動畫電影,這一舉動使觀影者人數大幅提升。
電影節在2011年改為9月舉辦。目前,電影節接受國際紀錄片、短片和動畫片,關注那些用真實的電影語言來表達人文思想的電影作品,強調非劇情電影對一個國家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並使俄羅斯國內紀錄片拍攝者們越來越熟悉國際電影行業。
畢爾巴鄂國際紀錄片及短片電影節
畢爾巴鄂國際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為期一周左右。電影節至1982年已有二十四年歷史。每年有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放映一百多部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世界各國的紀錄片和短片來促進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了解。同時,介紹當今世界各國紀錄片和短片的生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