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很嚴峻,加之北半球冬季到來,整體低溫環境更適宜病毒生存。近期多地冷鏈食品或包裝物檢出新冠肺炎病毒陽性,確實讓不少市民憂心不已。有人甚至直言:「管住嘴,不吃進口冷鏈食品即可。」不過,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顯然不切實際。
那麼,普通市民該如何做好防護措施呢?記者第一時間聯繫醫療領域的專家,就讀者的疑問進一步給出專業解答。
手繪:李潔
問題一:冰箱消毒如何進行?
目前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病毒在零下20攝氏度的條件下仍可存活,因此專家建議,市民每周可對冰箱進行一次清理消毒。
冰箱消毒前,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拔下電源插頭、停機,靜置檢查是否安全,然後依次取出內部存放的食品,同時把冰箱中的擱架、果蔬盒等取出清理殘留物,除霜並擦淨內膽及附件。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感染科護士長劉璐表示,如果市民朋友嫌麻煩,可直接採購市面上的冰箱消毒劑,按照說明書正常使用即可。除此之外,她也有不少小妙招分享。
冰箱清空食物後,可用海綿或尼龍刷蘸取蘇打水,對表面、內部及配件進行清洗和消毒。市民朋友也可選用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消毒擦拭,擦拭完成後,關上冰箱門作用15至30分鐘,之後再用清水擦拭,也可用75%酒精替代。清洗工作全部完成後,讓冰箱靜置通風半小時,再正常通電使用。
「如果用蘇打水消毒,清洗冰箱的頻次間隔可短一些,如果用酒精或消毒液,建議時間長一些。」劉璐提醒,在清洗冰箱的過程中一定要全程佩戴手套,不要遺漏冰箱的縫隙處。工作完成後在流動水下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家裡的冰箱絕不是保險箱,反而極易成為細菌與病毒滋生、傳播的溫床,因此即使不是因為疫情,也應定期做好家庭冰箱的清洗消毒工作。
問題二:選購冰鮮食品怎麼處理才安全?
當前這段時間,市民到超市選購冰鮮食品,從挑選到購買再到回家清洗、烹飪,個人防護到底要怎麼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危害監控所副主任醫師宓銘以一份進口冷凍深海鱈魚為例,做了「全流程」講解。
首先,市民如果去正規超市或市場選購,應先佩戴一次性醫用口罩、一次性手套,挑選時關注鱈魚的產地、來源、進口食品檢疫等相關信息,還可向商家要求查看已消毒證明。選購完畢後,市民可用隨身攜帶的免洗手消毒液等對手部和物體(手機、錢包等)表面消毒,有條件的可用流動水清洗雙手。
回到家後,請將鱈魚原外包裝去除,放入垃圾袋後紮緊,安全丟棄。如果是從購物平臺訂購的冷凍食品,也應及時做好上述這一步。
清洗加工食材時,先做好手部衛生,隨後戴上一次性醫用口罩和手套。將鱈魚放入處理冷凍冰鮮食材專用器具,解凍後避免直接在水龍頭下衝洗,可用浸泡搓洗方式。同時避免採用大力劈、剁等切割方式,如有必要可佩戴護目鏡及防水圍裙。「要注意的是,所有處理鱈魚的容器、砧板、刀具等應及時清洗、消毒。」宓銘說,市民在完成生鮮食材的處理後也應避免用手直接觸碰口眼鼻,儘快做好手衛生。
此外,廚房要保持通風,建議市民日常對廚房的臺面和其他物體表面經常清潔並擦拭消毒。宓銘表示,臺面消毒可用含有效氯(溴)500毫克/升的消毒液進行噴灑或擦拭,作用20分鐘後清水擦拭乾淨即可。餐具、炊具要經常高溫消毒處理,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煮沸消毒。
問題三:寶寶還能吃進口冷凍冰鮮食品嗎?
深海魚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是不少家長首選的食材。疫情當前,不少人開始猶疑,家裡的寶寶還適合吃這些進口冷凍冰鮮食品嗎?
對此,宓銘的建議是,烹調食用冷凍冰鮮食品時一定要燒熟煮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醃後直接食用海鮮食品。要注意的是,生的魚肉等食物不宜長時間冷凍,家長每次買夠吃的食物量即可。最後,儲存食物時,要注意將生熟食物分層、分隔存放。
秋冬季節相對不容易發現食物變質,家長應保持警惕之心,一旦發現食物外觀或味道異常,應立即停止食用,並及時丟棄。(記者 李晨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