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有人第一反應會是南極、北極,但是不可否認北極境內,的確居住著不少居民,零下幾十度的時候,還有人住在帳篷裡,雖然南極、北極都當選了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但是說起撒哈拉,你一定也不會反駁。
這個250萬年前就已經形成的巨大荒漠,如今佔地面積已經達到906萬平方千米,這個面積乍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概念,但是想想地大物博的中國,陸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公裡,如此比較一下,兩者的面積竟然差不多,但是居住環境卻大不相同。
對於撒哈拉來說,906萬平方千米的面積是世界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2大荒漠,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撒哈拉位於非洲北部,因為惡劣的氣候條件,一直被打上了「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的標籤。
而關於「徵服撒哈拉」的話題,也一直是探險者們討論的焦點。「撒哈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撒哈拉」為大沙漠,源自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大荒漠」。而在許多為談到探險目的地的書籍中,撒哈拉沙漠被放在書籍的開頭已經不知道多少次了。
在《全球最神秘100探險地》中,第一章的標題為「世上最險惡的7次旅程」,而撒哈拉沙漠,就位於這最險惡的探險地之首。但是這也並不代表撒哈拉沙漠中沒有生物的存在,在高地、綠洲窪地和幹河床四周散布有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樹;含鹽窪地的附近也會發現一些鹽土植物;在這個極度缺水的環境中,能生存下來的還有一些耐熱耐旱的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樹,但是總體上說沙漠中植被整體來說是稀少的。所以當在撒哈拉的高地上發現油橄欖、柏和瑪樹,在許多地方發現埃及姜果棕、百裡香、夾竹桃,也並不需要驚奇。
在沙漠中行走,你還會發現不少動物,光是鳥類就有超過300種,沿海地帶和內地水道吸引了許多種類的水禽和濱鳥,內地還有鴕鳥和走禽。
要發展沙漠的經濟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千百年來,撒哈拉幾乎從未因人而改變,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在沙漠中發現了石油之後,撒哈拉開始引起了國際的興趣和投資;1950年之後,隨著人們對於未知地帶的探索,荒漠上的旅遊業有所的發展,然而由於交通和提供膳宿的困難也只能限制在撒哈拉沙漠的邊緣地帶。
但是,對於探險者來說,撒哈拉也不一定只是一片荒漠,「至於身在沙漠還是海洋,那要視你的心胸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