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巔峰時期20人」到當初的「十八姐妹」,再到今天數以萬計的人數規模,空中乘務員的發展變化是中國民航發展的一個獨特符號。
空中乘務員是如何誕生的
我們所熟悉的空姐、空少的出現,竟然源於一次閒聊。
「先生,我們的航班可能需要一個這樣的崗位——具備一定的護理能力,可以照顧乘客的身體健康;要有溫柔細膩的性格,讓旅客保持穩定的情緒和愉快的乘坐體驗。」
「哦天吶,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在1930年波音航空公司董事史蒂夫·斯廷普森和護士艾倫·丘奇在一次閒聊中描繪出了「空中乘務員」的雛形。
史蒂夫將這一想法細化之後進行上報,波音公司決策層一致認為,這個方法可以將副駕駛從服務員的角色中解脫出來,協助機長,更好地保障飛行安全。
就這樣,提出想法的艾倫·丘奇被受聘為波音公司的第一位空中乘務員,也是民航史上第一位空姐。同時還有幾位有護理專業背景的畢業生一同加入到了空姐的隊伍中。
聘用空姐的方法在波音公司取得了成功,其他航空公司也開始紛紛效仿,聘用女性作為空姐成為航班團隊的一部分。
空姐職業的規範要求不斷地完善和規範化,成為備受矚目的新興職業。
中國最早的空姐
民國時期的第一家民航公司——中國航空公司,是1929年民國時期中國政府與美國寇蒂斯·賴特飛機公司共同成立的。
但中航飛機上出現空姐,卻是在1938年左右。
1937年,根據上海《申報》上記載的歐亞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前身)招聘信息:
年齡20-25歲,體貌端正
身高1.5米-1.7米,體重40公斤-59公斤
精通國語、粵語、英語,可以流利讀寫中英文
這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最早的一次公開的空姐招聘信息了。
但對於當時來說,這些招聘條件十分嚴格,所以直到1938年1月,歐亞航空公司才招聘到了6名符合要求的員工。
但從中航成立到1948年期間,中航空姐人數的巔峰也不過20多人而已。
十八姐妹空乘
1955年8月,新中國的第一次空姐招聘工作在北京展開。
這次的招聘工作比較特殊,除了2名來自民航局工作人員,其餘16名入選者都是來自北京各中學。
在北京市教育局的配合下,中國民航局組成了新中國的第一代空姐。
這18名空姐在一起進行了半年的集訓,強化學習執飛所學的地面和空中知識,包括值機、配載、氣象、禮節禮儀、服飾等,還要在飛機上進行試飛適應(當時的飛機多半是蘇式前三點和後三點的伊爾-14及立二機型,飛行環境比較艱苦)。
就這樣,新中國的首批空姐得到了鍛鍊和成長,承擔起了繁重的飛行任務。周總理誇獎她們:「很細心,很聰明,服務工作就應該做這樣,要善於觀察,要分析研究旅客心理,把服務工作做在旅客提出要求之前。」
毛主席親切地稱她們為「紅色空中小姐」,紅色空姐成為了當時民航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空乘新篇章
1979年中國民航脫離空代管,空乘招聘開始由航空公司主導,更加注重空乘的整體素質要求。
但當時的招聘條件還是按照挑選空軍的標準來進行的:
五官端正,身體健康
身高1.6米~1.68米,體重與身高比例相稱
高中文化程度,會講一門外語
年齡為17周歲~20周歲
儘管當時的飛行條件極其艱苦(機型佔據一大部分原因),所要接受的訓練更是非常嚴格,但報名應聘人數依然在提升。
1988年民航招聘空乘湧入了大學生乘務員的生力軍。在民航北京管理局將從應屆生中招聘10-30名乘務員的信息時,短短3天就有250名應屆生正式報名。
1990年8月,民航第25飛行大隊在哈爾濱市招收20名合同制空中乘務員,1200餘名女青年踴躍報名。
根據2020年3月公布《中國民航乘務員發展統計報告》,截止到2019年底,共有108955名乘務員任職於我國各航空公司。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中國民航對於空乘的責任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一批又一批藍天熱愛者不斷進入民航領域。
無論在什麼時候,能夠圓夢藍天都是一件非常自豪且興奮的事情。
也正是這份熱愛,一代又一代的空乘用自己的心血和責任感,使中國民航的天空更加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