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三成能源來自太陽和風

2020-07-14 機器迷

日前,在距離科隆市30公裡外,德國航天中心的一個防輻射房間裡,德國科學家啟動了一個超大型的「蜂巢」。「蜂巢」由149盞大號聚光燈組成,功率達350千瓦,用於模擬太陽光,因此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太陽」。它的作用,是探索製取未來清潔能源——氫氣的新方法。

這個耗資380萬美元的「大太陽」僅是德國新能源運動中的最新嘗試——2011年7月,默克爾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能源轉型計劃」,旨在用太陽能、風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炭、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減少碳排放。2016年,德國可再生能源利用佔比達32%,在每年5月的某一天,德國全境的能源供應都來自可再生能源。

與此同時,德國也為新能源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 尋找氫氣

氫氣燃燒時不排放碳,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清潔的「未來燃料」,可為汽車、飛機等提供動力。「如果我們希望飛機和汽車不產生二氧化碳,就需要數十億噸氫氣。」主持「大太陽」研究的德國航天中心主任霍夫施密特說。

但地球上氫氣稀少,電解水是目前常見的人工獲取氫氣的方式,其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科學家希望能夠利用太陽光、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能量來分解水,得到氫氣。

「大太陽」使用的是電影院內常見的短弧氙氣燈,這些燈組成了近14米高、16米寬的燈牆,能將燈光聚焦在20釐米見方的區域內。當所有燈都打開並聚焦後,所在的實驗室將變成一個大熔爐,溫度瞬間可達3000℃。

一旦用350千瓦人造光來制氫的技術成熟,這一過程可以10倍放大,達到發電廠的技術水平。「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利用太陽能製取氫氣,而不是人造光。」 霍夫施密特說。

然而,「大太陽」本身的運轉就耗能巨大——目前,這個系統在4小時內就耗費一戶四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大太陽」項目就如德國整個「能源轉型計劃」的縮影——前景誘人,代價巨大。

2 清潔能源

當初,德國政府執意推廣太陽能時,一名傳統電力公司高管就嘲笑這無異於「在阿拉斯加種菠蘿」——德國全年光照充足的時間也就和美國的西雅圖相當,地理條件上來說實在不是搞太陽能的合適區域。但憑著德國人的技術精神,他們做到了。

技術的成功

可以說就技術而言,「能源轉型計劃」或許是成功的,而在50Hertz輸電公司負責輸電的德國東北部,這種成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50Hertz輸電公司的電網範圍內,包括從波羅的海沿岸到捷克邊境的地區,2015年清潔能源的供電比例達到49%,而其中的38%來自太陽能和風能,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這種成功源自精密的科技——在50Hertz輸電公司總部的監控室裡,有一個屏幕不定跳動,時刻監控著太陽能和風能的實時發電量。公司從7家公司購買了風力風向預測報告,從另外5家公司購買了太陽強度預測報告,使得他們對風力預測的準確率達到96%~98%,對太陽強度預測的準確率達到93%~95%。因為太陽能起步比風能晚,同時影響太陽光照的因素也比風力多,如霧和雪,因此對太陽強度預測的準確率會稍遜。

即便如此,精確的預測還是讓德國避免了2015年的「日食電力大崩潰」。2015年3月20日,從德國當地時間9時28分起,德國開始日全食,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裡,月亮漸漸遮住太陽,擋住了德國82%的陽光。這意味著德國境內光伏發電功率瞬間減少6千兆瓦,影響相當於6座核電站同時退出運行;當太陽從月亮後面鑽出來後,在陽光的突然照射下,短時間內13千兆瓦的光伏發電量又進入電網,相當於12座核電站突然接入。但由於提前6個月的準確預測、預案和協調,德國並沒有發生大面積停電。

3 全民運動

大量的光伏電力從哪裡來?從普通德國民眾的屋頂來。在德國接近法國和瑞士邊境的奧普芬根山區,農民杜梅爾的農場上,四座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板閃閃發光,這些電板產生的電量每年為他掙得4萬歐元的收入,抵得上他全年農場經營收入的40%。

對我很好,對德國很糟

自從「能源轉型計劃」啟動對安裝太陽能電板和風力發電設備的補貼以來,龐大的消費者大軍加入了「太陽能屋頂運動」,杜梅爾正是其中的先行者;在另一個僅有800人口的村莊普洛斯科姆,居民積極響應補貼政策,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的電可供1.5萬家庭使用。從2013年5月起,德國又正式啟動對太陽能電池系統儲存的補貼政策。如果個人為太陽能裝置購買新的儲存電池,將從國家那裡得到最多660歐元/千瓦的補貼。

杜梅爾拿著政府補貼的錢,既沾沾自喜又暗自內疚——「能源轉型計劃」以20年固定價格收購個人或公司提供給電網的光伏電量,當時這個價格是普通電價的幾倍。「這對我個人來說當然是好,但對德國人民來說卻很糟糕。」杜梅爾說。

電價飆升 電量浪費

2013年,德國對清潔能源的財政直接補貼達到180億歐元,2016年更達到250億歐元,清潔能源已經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包袱,轉而又成為普通民眾的沉重負擔——在這250億歐元的補貼中,230億歐元來自於民眾的電費單,德國戶均電費已從2007年的500多歐元飆升至2016年的1060歐元,漲幅高達50%。

還有電量浪費的問題,在陽光和風力充足的時候,光伏電量和風力電量會顯得「過量」,這時,電網就要選擇讓傳統電力公司少發電——這會造成電力公司利潤下降,電網需要付給電力公司補貼;或者,電網會通知光伏電量和風力電量發電者停止把電量接入電網——但電網還是要按他們每小時瓦特的電力產量付費。上述操作,按照行話說,叫「擁擠管理」,換成大白話就是「浪費錢」,這些浪費到頭來還是轉嫁到民眾頭上。

4 尷尬補充

風能和太陽能也並不總是充足的。風能和太陽能最大的弱點就是不穩定性,完全依賴天氣和自然條件——風大時產生的電量就多,當風突然停止時電力供應就極為緊張;光照充足時發電多,陰天時發電少。為了應對清潔能源發電的波動以及關閉大量的核電站的影響,德國必須重啟燃煤電廠。

德國能源巨頭意昂集團在法蘭克福以東一個小鎮的5個煤電機組原計劃要遭淘汰,卻被緊急通知「必須保留」,以保障電網穩定。未來幾十年,德國仍需煤電站確保能源供應,2014年,德國還在新建產能110億瓦特電力的煤電站,全國約550億瓦特的產電量不會縮減。

這時,國際能源市場也發生了變化:由於美國頁巖氣生產快速發展,美國過剩的煤炭被運往歐洲,壓低了歐洲市場煤炭的價格,而俄羅斯的天然氣價格依舊堅挺。如此一來,德國重新掀起了使用煤炭的熱潮,其中褐煤為德國提供了15%左右的電力,而褐煤是所有化石能源中汙染最嚴重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升

根據數據,2012年德國1627家參與碳排放交易的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4.524億噸,比2011年的4.503億噸有所增加。德國《可再生能源法案》規定,到2030年,德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較1990年下降55%。但現實是,德國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較上一年增加了2%,直到2016年,排放預期還是上升的。

儘管代價巨大,儘管對全球環境實際影響甚微——德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僅佔全球排放量的2%,但德國還是堅定不移地走在新能源的路上,德國希望樹立的是一個示範效應:自己做成了,其他國家就有信心跟進,這就會對改善全球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相關焦點

  • 太陽裡燒的能源是什麼?太陽本身是否有完整的生態鏈,能自己不停補給?
    地球離太陽有1.5億千米之遙,從太陽獲得的熱量只是太陽總輻射能量的22億分之一,然而這對我們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太陽的巨大能量來自哪裡呢?100多年前,一位德國物理學家提出,太陽能量是由其自身物質向中心收縮產生的。據他計算,這樣的能源可以維持大約3000萬年,而地質學家測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年齡已有38億年了。
  • 人類利用的絕大多數能源資源,其實都是來自於太陽輻射能
    人類能源資源的最終來源在我們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的各類資源中,有一大類是為了給我們人類提供能源動力,我們稱為能源資源。所謂能源資源,是指在當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質和自然過程。世界太陽輻射能分布地圖從上述分類來看,人類利用的能源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實際上總結起來,我們發現從古至今,到目前為止,人類利用的主要能源資源,大多都是來自於太陽輻射能
  • 能源 德國開啟全球最大仿星器
    (原標題:能源 德國開啟全球最大仿星器) 世界最大仿星器
  • 德國航空太空中心打造出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陽」
    據外媒報導,為了協助政府進行可再生能源的調查工作,德國航空太空中心(DLR)已經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太陽」。
  • 太陽能是什麼能源,太陽是怎樣發光發熱的?
    是指是指由一次能源經過加工轉換以後得到的能源,包括電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和氫能等。一次能源無論經過幾次轉換所得到的另一種能源,統稱二次能源。需注意,將煤燃燒產生蒸氣推動發電機產的電能,電能驅動電風扇,轉化成風能,這時風能稱為二次能源。
  • 法國能源轉型中的核能發展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法國該時刻的核電碳排放約為8噸/分鐘,德國天然氣發電排放為23噸/分鐘,煤電為175噸/分鐘。)法國是歐洲碳排放量最低的國家之一。我們從碳強度實時監測網站(圖3、4)上可以看到,法國時間2019年4月28日上午8:15時,法國的碳強度為26g,而德國為357g。在這一時刻的發電能源結構中,法國77%的電力來自於核能,核電裝機容量的利用率為62%。
  • 製造終極能源,人造太陽這事能成嗎?
    終極能源是什麼,終極能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類只需要花費很少的原料投入,就能得到巨大的能源產出。這對解決世界能源問題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象徵著人類可以從能源上突破自然的限制,頂尖的科學家們在這條路上前僕後繼。
  • 「人造太陽」人類的未來能源
    &34;計劃已經歷經14年,人造太陽其實就是一個可控核聚變裝置,該裝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這是一個國際項目有35個國家合作實施這一計劃,該裝置在法國的南部目前已經開始組裝,而中國也參加了這一項計劃,中國為該項目提供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等重要部件。
  • 探秘|雲德:德國生物能源第一村
    2014年7月,德國一個叫做「雲德」(Jühnde)的小村莊,從全德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創意國度優秀地標」大賽的贏家。而雲德贏得大獎的理由,是由於它早在2005年就成了德國的第一個生物能源村,為歐洲乃至世界提供了一個綠色的鄉村能源供給解決思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雲德村是怎樣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上獨闢蹊徑,不靠市政供電,每年減少3000多噸碳排放的吧。
  • 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原標題:德國正在研製「核聚變機」, 這東西能解決世界能源危機! 話說當年德國要是老老實實的發展,估計現在我們早就可以上火星了吧!?德國人的腦迴路真的有點不一樣的感覺。
  • 通訊:從一個生物質發電廠看德國能源轉型
    這樣的「綠色」發電廠,有助於德國的二氧化碳減排計劃,也契合德國的能源轉型目標: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佔總發電比例提至40%到45%,到2050年達到80%。  為此,德國聯邦政府在2016年新修訂並通過了三部能源法案,包括《可再生能源法案》《能源轉型數位化法案》和《電力市場法案》。
  • 德國人要向撒哈拉沙漠要能源
    近日德國多家媒體披露了一項宏大的能源項目,德國多家大型金融和能源企業將聯手南下,到北部非洲建立一個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太陽能發電站,以向歐洲提供電能。環保組織對此大加讚賞,但也有人對其安全性表示懷疑。
  • 德國單方放棄核能 承擔能源轉型的巨大挑戰
    他們的態度究竟發生了多大的轉變,我們看看事實就能更加明顯地感覺得到:就在去年秋天,出於對生態和經濟方面的考慮,聯盟黨決定大力推進核能使用,這一決定建立在對能源部門進行了廣泛的分析基礎之上,並被認為是保障德國商業中心地位的必然選擇。最近政策的急劇轉變,不是因為對德國能源產業的形勢有了新發現,也不是因為德國核電站安全性能不達標。
  • 德國仿星器刷新2000萬度高溫紀錄,核聚變能源即將迎來突破?
    人類對能源的需求正在逐漸加熱我們的地球,這其中主要是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暖的功勞。為遏阻氣候變暖,各國都在尋求水能、風能、核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但同樣會釀成不同的環境和生態後果。要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人們寄希望於一種最清潔,最有效的能源,那就是模擬恆星內部反應的核聚變。
  • 人造太陽概念:隨時隨地,無限能源,無處不在,永久免費
    人造太陽概念遐想:每個人攜帶著接收器,享用著人造太陽給你輸送的能源,供你衣食住行的全部所需。重點之中的重點是:永久免費!ITER計劃模仿的是太陽產生能量的過程——將氫同位素聚合成氦,釋放出取之不竭的熱核聚變能源。正因如此,ITER計劃被形象地稱為&34;計劃。人類目前能夠利用的各種能源,幾乎都來自於太陽的核聚變。一顆氫原子,它很活潑,很容易就與氧或者硫之類的元素發生反應;然而,它又很害羞,很難單獨與同類的氫原子結合。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太陽燃料合成是未來減排的根本途徑之一
    人工光合成道法自然光合作用,是合成太陽燃料的重要策略,也是人類保護地球家園、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途徑。在2020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主任李燦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專訪,對太陽燃料的優勢、戰略意義與發展前景等方面作出闡釋。
  • 德國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有望過半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有望過半——德國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德國能源巨頭意昂集團發布的最新報告稱,今年前10個月,德國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水力發電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共發電1950億千瓦時,較去年同期增長4%。
  • 脫碳能源將是未來發展趨勢?科學家:遠不止於此
    任何關注能源領域發展的人都會知道,太陽能不再只是未來,而是現在。根據國際能源機構《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獲悉,光伏太陽能已經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廉價的電力來源,當然我們談論的並非是未來,而是現在,也就是基於當前技術水平之下的可能性。
  • 可再生能源——太陽熱能技術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    可再生能源——太陽熱能技術太陽能技術太陽熱能的利用主要是接收或聚集太陽輻射使之轉換為熱能來使用,而太陽能熱水系統是目前主要的運用形式,它利用集熱器將水加熱後儲存於儲水槽以供後續的使用。
  • 如何更好地利用清潔能源?風能與太陽能整合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冬天雖然沒有很多太陽,但是卻有很多強風。」 少數的再生資源開發者們正在探索讓太陽能和風能更好地協作發電的形式,來形成一個混合發電系統——在兩者現有的基礎上,各取所長——將兩種科技串聯起來可以比單獨運行更好的替代傳統資源,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