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在課題研究的過程,對一些基本問題總會有一些困惑。比如,課題立項了。下一步做什麼?什麼是開題?為什麼要開題?開題報告怎麼寫?怎麼準備開題活動?有的老師說:這麼複雜,頭都大了。
但是經常做課題的老師,就會有另外的說法:今年我要聚焦某一問題,好好研究一下子。還有的老師說:今年沒有課題做了,心裡空落落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些說法?在這很大程度上,這和教師的工作方式有關。下面,和老師們談一談相關的話題。
一、為什麼我的課題不能立項
每當課題發布後,有的老師就會追問:為什麼我的課題不能立項?我看網上發布的課題還沒有我這個題好呢,為什麼就立項了?
這當然是教師的自我判斷。其實,課題能否立項:一方面和課題的價值性、創新性、可行性、前瞻性等有關;也和評審專家的專業、視野、關注點有關。所以評審時,聘請多個專家同時看一個課題,是有道理的。專家都打出了高分,肯定就立了;專家都打了低分,自然就立不了。所以課題立項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能夠立項確實讓人歡欣鼓舞,沒有立項也無需沮喪。不立項的課題,如果通過紮實的研究,也可以取得有質量的研究成果。
好,我們把話題拉回開題這件事情上來,就有關問題交流交流。
二、什麼是開題
所謂開題就是一項課題取得立項後,在正式研究活動開始之前,對研究活動進行的具體設想和規劃,也就是對課題的研究目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人員分工、預期成果以及課題的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評價和預測,並徵求有關專家、學者、同行意見,這樣的學術活動就是開題。
從這個概念中,我們大體可以明白開題是怎麼一回事。
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概念,可以拎取一些關鍵的語句:第一,開題是立項之後、正式研究之前要做的事情。第二,開題是對研究活動再次深入且具體地設想和規劃。第三徵求他人意見,完善研究方案。
三、為什麼要開題
初做課題的老師會問為什麼要開題?不開題可以嗎?
我們教師自行搞一個小課題或微型課題,可以不用開題。有個選題,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於是就做起來了。但是上級科研機構審批立項的課題,還是需要開題的。
開題的目的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
一是從課題負責人角度看,開題活動是對課題研究工作再一次的深入思考,對研究活動進一步具體設計和規劃,力爭使研究有序有效推進,取得預期成果。文喆先生講:「搞好開題報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 完善研究設計。」
二是從科研管理部門角度看,給予立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這個課題有一定的價值性,對當前教育改革發展有重要意義,納入某一區域教育科學規劃管理範疇,給予資質證明或經費支持。開題是科研管理部門重要的管理程序和手段。
四、開題論證和申報論證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絕大多數教師還是比較明確的,申報論證的目的是說服評審專家,贏得立項;而開題論證的目的是為了徵詢意見、完善計劃、更好地開展研究。可見,兩個論證的指向不一樣。
有的老師會問:申報論證中的「課題設計論證」和開題報告結構一樣嗎?寫法上有什麼區別?我們來說一下這事。
下圖,是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辦研製的課題申報書中的「課題設計論證」的結構,總共13項。
對於這個結構,很多老師都記憶猶新,很燒腦,沒少受折磨。上邊的結構解決的是申報的問題。申報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說服評委專家,讓他們對我這個課題表示理解和認同,最終得以立項。
我們還原結構背後的問題:
你研究的關鍵詞是什麼?這個專題有人什麼研究過嗎?研究到什麼程度了?你研究的目的、意義、價值何在?你研究的目標是什麼?你是通過怎樣的內容來達成目標呢?你怎麼能說服我,你這個研究就能解決你的問題呢?你能說一下你的課題有哪些創新的東西嗎?好,你打算怎麼研究?說說你的思路和方法,把你的研究框架模型給我看看。最後,請你把研究步驟給規劃一下。
以上問題,申報者都想清楚、寫清楚。寫出來專家能夠看明白,立項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到了撰寫開題報告的時候,就要從申請立項的重心,轉移到研究的重心上來。那麼,研究的重心是什麼呢?就要突出目標、突出內容、突出方法、突出步驟、突出分工、突出成果。
有的老師問:既然突出以上這幾個方面,是不是就只寫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呢?不是的。
開題論證報告做為一種規範性文本,還要保證其文體的完整性和嚴謹性,所以,給大家一個結構。
我們可以輕鬆地看出,開題報告和申請報告還是有一些變化,如結構順序有變化,研究的價值、擬創新點、研究思路、技術路線沒有了;多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預期研究成果、附件等。如何看待這些變化?可以這樣講,雖然有些變化,但其本質沒有變。況且,開題報告也並非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有的會根據要求不同而有所取捨。比如技術路線對於課題研究就很重要,在開題報告裡也可以寫上。有的開題報告結構中,還有理論依據這個板塊,也可以寫上。
無論怎樣變,開題報告要解決的問題沒有變化:即你研究的是什麼?為什麼要研究?你怎麼研究?你研究出來的成果是什麼?
五、開題報告的各個部分怎樣寫
這是一個非常具體且現實的問題,如果你在選題申報時,寫得比較規範,準確,在撰寫開題論證時,就會比較省事。如果在申報課題時,論證得比較馬虎,在開題論證時,就需要一併搞清楚。
下面,我們一個一個地說吧。
(一)研究的背景
所謂的研究背景就是提出問題,即你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闡述研究該課題的原因。
在申報論證時,我們寫了選題的目的、意義和研究價值。在開題報告時,對此再度進行思考:你為什麼要選這個題進行研究?該課題的研究意義何在?這個問題應該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時刻提醒我們,初心不變。如果在申報時思考得很成熟了,表述沒有問題,可以用到此處。
1.選題緣由
所謂的選題緣由即研究目的,我們從三個角度寫:
第一,從社會發展、國家政策、重大會議、重要的教育文件要求的角度撰寫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從當前課程改革、學科建設、立德樹人、課程標準等方面,選取恰當角度的撰寫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從教育教學現實的具體問題出發,撰寫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我們的研究通常都是紮根於實際問題,只有產生了問題,我們才會產生研究的動因。所以解決現實問題是我們開展研究的重要追求。
選題目的在表述時,總的邏輯是:宏觀-中觀-微觀,從理論到現實這樣的邏輯來撰寫選題緣由。
2.研究意義
什麼是研究意義?所謂研究意義,即該項研究對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和現實工作帶來的影響。影響大則意義就大;影響小則意義就小,沒有影響也就沒有意義;負影響就是反向意義。
如何寫好意義呢?依據預期成果談意義這是一個重要的思考路徑。在寫意義之前,先要判斷你的研究成果是什麼?再思考這個成果產生的影響。然後從對理論的影響和對實踐的影響兩個角度來闡述研究的意義。
第一,理論意義
所謂的理論意義,也有稱為學術意義,即所形成的成果,在理論上有哪些突破與創新,對豐富相關理論有哪些作用,是驗證性的,還是獨創性的,要說清楚。
第二,實踐意義
所謂的實踐意義,即所形成的成果對改進自身工作有哪些幫助,對其他一線教育工作者有哪些啟示。
還有的課題研究對教育政策的制定、行政決策的走向產生一些影響,這也是可以寫的。可以稱其為政策意義或行政決策意義。
(二)文獻綜述
文獻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必經之路,是不可逾越的環節。
1.什麼是文獻綜述
所謂文獻綜述,就是課題負責人在課題研究中,結合自己的研究主題、關鍵詞等進行文獻檢索,收集一定數量的文獻資料,對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問題以及發展趨勢等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敘述、評論。「綜」即收集「百家」之言,綜合分析整理;「述」即對文獻的觀點、結論進行敘述和評論。
2.為什麼要做文獻
課題做文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價值:一是從他人研究中尋找思路。相關的研究看得多了,即使起初不會研究,也變得會研究了。二是借鑑他人成果為我所用,借鑑不是抄襲,成果發表出來的價值是什麼?就是推廣,就是讓他人借鑑。我們借鑑過來,在自己的教育場域實踐,這是應用研究,不是抄襲。如果查閱文獻的目的不是應用,而是改頭換面去發表,那就涉嫌抄襲了。三是在他人研究基礎上再創新。由於實驗場景的變化,科研成果和經驗都會隨之變化或調整,這就是教育科研的最大的特點。
3.開題報告中的文獻與申報書中的文獻有區別嗎
兩個文本中的文獻沒有本質區別,檢索方法一樣,檢索內容一樣。兩者唯獨不一樣的,就是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對研究的問題可能又有了新的認識,文獻資料可能更豐富了。文獻綜述的水平應該再上升一個臺階。如果你認為在申報時,你的文獻已經很成熟了,沒有什麼可以補充的,那就直接拿到這裡來用。
4.文獻檢索的重點和技巧
在開題階段的文獻檢索更要突出概念的檢索,突出理論的支撐,突出相關成果的檢索。文獻檢索是有一些小技巧的,比如「兩先兩後兩關注」,即「先期刊後網絡,先近期後遠期,關注碩博論文、關注專題綜述。
(三)概念界定
1.什麼是概念
概念包括兩個部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概念的內涵是對事物的特有屬性的反映。比如「商品」這個概念的內涵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體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那些事物或表現形式。 比如「商品」這個概念的外延是市場上用於交換的汽車、房子、食品、電視......等等。
2.怎麼界定概念呢
界定概念方式是這樣的:內涵的界定是概念種差+臨近屬;外延的界定是列出概念外在的實際形態,如,範圍、表現形式等。
可以這樣講:概念是理論思維和理論表達的基本單位。一切研究都離不開概念,一切研究都始於對概念的界定,概念創新是研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3.核心概念的數量與界定事項
一般情況下,核心概念來源於課題,一個課題有1~3個核心概念就可以了,核心概念不會也不應太多。如果核心概念太多,則難以區別主次,也難以理順核心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對於界定概念的數量由課題負責人決定,核心概念原則上必須界定,一般性概念根據課題研究需要來決定是否界定,不宜太多,3~5個即可。
概念一旦定界下來了,就不要再變了。如果變來變去,就會犯嚴重的邏輯錯誤。筆者做過一個研究,關於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性學習是一個核心概念。關於研究性學習有兩個種界定:一方面它是綜合實踐課程的組成部分,研究性學習是國家必修的課程。另一方面,研究性學習還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如要在一個課題裡,兩個概念混用,一會兒是課程,一會兒是學習方式,就會使課題研究就陷入混亂。
4.概念在課題研究中的作用
核心概念在課題研究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課題研究的靈魂。核心概念可以直接切割出課題研究的邊界、研究的範疇。 課題組要研究什麼,不研究什麼,通過對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一目了然。 核心概念關聯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成果等諸多要素。所以,課題研究必須高度重視對概念的研究。
5.把概念界定與文獻綜述放在一起寫可以嗎
一般來講,不建議混在一起寫。課題研究中的概念,最好和文獻綜述並列為同級標題撰寫。最終,課題組要給出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因為概念在課題中的地位特別重要。
但是在文獻綜述的文段裡,可以綜述以往研究者提出過的概念界定,一般討論3-5個學者的界定就可以。
(四)研究假設
1.什麼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依據一定的科學理論、相關文獻、實踐經驗,對研究問題的規律、原因做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研究之前的預先設想的、暫時的、有待驗證的結論,是研究者所希望得到的某種結果。
課題研究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檢驗研究假設的過程,研究假設貫穿課題研究的始終。
2.研究假設是怎麼形成的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對課題研究系統思考和反覆論證的結果。表述研究假設就是要把解決問題的諸多可行性舉措、路徑、策略、方法擺出來,依據研究者的視野對這些自變量進行評估、遴選、歸類,建立起研究模型。
有的教師問:答案都想出來了,還用研究嗎?當然要研究,研究就是驗證你提出來的諸多答案是真還是偽,是不是能夠解決你工作中的問題。
預設的答案從哪來?
主要來源於五個方面:一是從文獻中來,二是從實踐中來,三是從討論中來,四是從專家那來,五是從同行那來。
3.研究假設怎麼表述
一線教師特別希望給個模板,一般性的寫法如下:
課題組認為,如果通過……的方法(策略、途徑、方式、工具等),就可以促進(解決、提高、改善等)……
(五)研究目標
1.什麼是研究目標
所謂研究目標,用比較直白的話講,就是經過研究後,能夠得出來的用以解決問題的辦法、策略、路徑、工具等具體指標。
2.研究目標與研究目的的區別
有時,一線教師將研究目標與研究目的搞混。其實,兩者在科研領域確定存在較大差異,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為了區別,以列表的形式進行比較。
如下:
研究目的與研究目標差異比較表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研究目標與研究目的是不一樣的。目標是可量化、可測評的指標。而研究目的則是針對現實問題的一種回應。
還有兩個概念,有時也會跳出來幹擾一線教師搞研究:一是教育目標和教學目標。必須澄清,研究目標既不是教育目標,也不是教學目標。都不能混為一談。
3.研究目標撰寫的思維邏輯
有的教師問,研究目標怎麼確定呢?其實還是有一些思路的,下面,給出三個步驟。
第一步:分析現實存在的問題。
第二步:針對現實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策略、路徑。
第三步:將解決問題的辦法、策略、路徑歸納轉化,形成研究目標。
4.不恰當的研究目標
我們舉一些例子,下面研究目標的表述是不對的。
(1)促進學生發展
(2)促進教師發展
(3)促進學科發展
(4)促進學校發展
這種大一統的目標,太空泛,也沒有實在意義,似乎放在哪個報告中都可以,這樣的研究目標是不成的。我們如果仔細分析的話,以上不是研究目標,應該是研究效果的表述,也可以認為,是課題研究追求的目的。當然,這種過於籠統地表述研究目的也是空泛。
(六)研究內容
1.什麼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為了解決研究問題,達成研究目標,所設定的具體研究事項。
研究內容是實現研究目標的載體,也是研究目標的具體化。有什麼樣的研究目標,就應該配套寫出相應的研究內容。
一般情況下,研究內容的數量不能少於研究目標的數量。
2.如何分解出研究內容
在這裡提供三個分解出研究內容的策略。
(1)從核心概念出發分解研究內容的策略
課題的核心概念是一個課題的關鍵所在,抓住了核心概念,並且分析出核心概念的外延、要素、特徵等,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分解出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2)從現實問題出發分解研究內容的策略
一線教師做課題主要是著眼於教育教學中實際問題的解決。所以研究內容的確定可以回到現實問題進行思考。
(3)「現狀+方法對策+評價」分解研究內容策略
這是分解研究內容的一個模板,現狀+方法對策+評價,反映了研究內容的一般邏輯,需要在具體實踐中靈活運用。「現狀+方法對策+評價」模板構成了研究內容的三大板塊。(在這裡不提供案例了,可以百度搜索「課題申報:如何撰寫研究內容」。)
對課題研究內容的分解沒有固定的模式,有時一個課題的研究內容會有多種分解方法,但是分解的內容要基於解決的問題,基於理論上的邏輯。需要提示的是,在分解研究內容時,為了避免研究內容的交叉衝突,不宜同時選擇多個標準分解研究內容。
(七)研究方法
1.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線教師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分析法、調查法、行動研究、實驗法、觀察法、案例研究、成品分析法、經驗總結法、文本分析法。在此不一一解釋,其中的行動研究、案例研究,嚴格講是一種研究方式,因為在行動研究過程中,會運用到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交叉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2.開題報告中研究方法的表述
在開題報告中,將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一一對應起來,就可以了。這個沒有什麼玄妙之處。
3.科研方法使用的問題
教育科研方法看似簡單,但是在一線教師開展的教育科研活動中,研究方法往往會出現不少問題。有的時候是科研方法使用不對頭,有的時候以工作的方式推動研究,而不是運用科研方法推進研究。比較典型的情況是,組織大量的培訓活動、參觀活動、學習活動、聽課活動,卻不見實際的研究行為。 從本質上講,就是科研方法不會使用的問題。
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給個思路,就是回歸問題,弄清研究目標和內容,找到研究的邏輯起點,再重新出發,這時再探討研究方法,就可解決無科研方法的科研活動了。可以一試。
(八)技術路線
筆者認為,在開題報告中,需要對技術路線進行再設計。因為技術路線圖對於理清研究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1.什麼是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是以研究假設為核心,將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等有機組合起來的邏輯結構。
在這個概念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概念,一個是「以研究假設為核心」,二是「邏輯結構」。要想理念技術路線,就是需要把這兩個概念搞清楚。
2.技術路線的作用
技術路線對於課題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價值。
第一,技術路線能夠體現出課題研究的思路。
其二,技術路線能夠體現出研究方法的使用問題。
其三,技術路線能夠把研究過程中諸多要素的邏輯關係呈現出來。
3.技術路線的呈現方式
一般情況下,技術路線要以圖的方式呈現出來,稱其為技術路線圖。把研究過程中的諸多要素,放在一張圖中,呈現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個問題用圖來表示,最容易說問題。最上端是課題名稱,中間四塊是四項研究內容,左邊是研究方法,右邊是研究成果。從上到下是課題的研究順序。這個技術路線基本體現了研究假設和各要素的邏輯結構。
(九)研究重點和難點
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主要來源三個方面,一是研究目標或研究內容,二是研究方法,三是成果的形成。建議不要把重點和難點寫得過多,寫得太多就區別不出來所謂的重難點了。這個問題無需多論。
(十)研究步驟和人員分工
1.研究步驟的常見問題
研究步驟這一板塊是處於開題報告論證的結尾部分,從教師心態考慮,馬上就寫完了,於是一些教師套用一些模板,如「準備階段、研究階段、總結階段」,寫上「查閱文獻、組織教師培訓、開展聽評課活動、經驗交流、梳理成果」等,把時間安排一下,就草草收兵。這樣寫的步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
2. 什麼是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是依據課題研究目標,採用恰當的科研方法,落實研究內容的工作流程及安排。研究步驟是研究思路的具體化,是驗證研究假設的全過程,是研究成果形成的重要依託。
3.選題報告中的研究步驟與開題中的研究步驟有什麼區別
課題申請報告書和開題論證報告書都要寫研究步驟,兩者有區別嗎?
在課題申報論證中,評審專家重點看選題的價值性、創新性、可行性等指標。研究步驟體現的是可行性問題。
在開題論證報告中,專家會對研究步驟高度關注,因為課題已經立項了,馬上就要開工研究了,研究步步驟是開工圖紙,所以研究步驟就要寫得具體明白,要將研究內容精準分解到研究步驟的各個環節,用以指導隨後的研究工作。
4.怎樣撰寫研究步驟
依據課題研究目標,採用恰當的科研方法,把所確定的研究內容落實到研究步驟中,明確時間節點,分解研究任務,責任到人。
還是舉一個例子:
(十一)研究成果
關於預期研究成果,在開題報告中是最後的部分,我們都要出哪些成果呢?
這時,要回到研究目標。所有的研究目標,嚴格意義上講都要跟進研究成果。可以是調研報告、可以是論文、可以是案例、可以是專著,最終要有一個研究報告。力求是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要把這些成果性東西寫具體。
為了減輕負擔,我們會把這些成果分在不同的研究階段完成。可以安排兩個階段,一個是階段研究成果,一個是最終研究成果。還有一些固化的、過程性的成果,做成輯錄,如管理手冊、教材、教案、學案、學生成績等。這些嚴格意義上講,不是學術上的科研成果,而是成果的載體,也可以稱其為證明課題研究成果的固化物。
(十二)開題報告的附件
開題報告時,為了保障開題工作的質量,提供前期準備的調查問卷、訪談提綱、量表、子課題方案等。一併提交專家、同行,供大家參考討論。
以上是開題報告的撰寫及相關思考。
請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