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秦始皇陵的文章中,我們有提到,始皇帝為了尋找長生不老藥,耗費了畢生精力。其實文明對永生的追求從未停止,作為個人來說,也許很多人並不希望永生,這一輩子過得開開心心,走的時候瀟瀟灑灑,正如徐志摩所寫「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但作為一個文明來說,永生仿佛是文明進步的必經之路。人類的平均壽命,從原始社會的15歲到現在的70歲,壽命不斷在增加。相對的另一個數據,文明和科技也在不斷進步。因為對於人類來說,壽命決定了知識儲蓄的多少,以及推進科學進步的時間有多少。
我們大約2-3歲開始慢慢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如語言、行為等。再後來學習基礎的語數外等,直到大學的時候,才逐漸細分專業,碩博時才真正開始進行某一學科方面的研究與鑽研。到這裡已經接近30年過去了,還有40年,可以在領域裡去繼續推進及研究。在這期間,還要花費很多時間去讀前輩留下的研究資料,在研究正有起色時,可能生命馬上就要到盡頭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知識沒有辦法很好的累積,所以文明進步會很緩慢。而如果人類實現了永生,情況就不一樣了,每個專業領域有可以無限研究下去,文明將加速發展。(這裡都是以人類文明大方向來說明的,不細分到人類個體)。當然我們也要考慮到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面對有限的資源如何分配的問題。所以我們在不斷的想辦法開發自由能源,所以我們更要推進文明的進步,地球人目前在0.75級宇宙文明的狀態,還不足以利用宇宙的很多資源。當文明進步後,我們將能利用宇宙中很多現有資源。
(戴森球假想圖)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侵刪
今天說的永生計劃是2012年3月在莫斯科舉行的全球未來2045年國際會議上,由俄羅斯媒體大亨德米特裡·伊茨科夫提出的。這個計劃也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改造我們的基因或端粒,使我們現有的身體長生不老。而是把人類思維移植進機器身體中,以實現長生不老。永生計劃也叫阿凡達計劃,目前有100多名科學家加入。
所以我們的意識將得到保留,移植進人造身體裡(或可稱為機器),同時個人意識在被移植到的新的軀殼中能做出獨立決策。
在之後的階段裡,實體的機器身體也將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虛擬人(類似於全息投影)。繼續發展下去,我們的意識將被儲蓄在同一個超腦中,這就實現了高等文明的第一步,意識交流。(三體小說中的三體人就是用意識交流的,文明進步得快,且他們的世界中沒有謊言的存在,因為意識交流,讓人沒辦法說謊)
直到這一步,我們才真正的進入到一個所謂的永生階段,一個超腦中,什麼知識都有,文明得以延續。我們是不同的個體,但又是同一個大體。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
聽到這裡,想必很多觀眾都是拒絕的。有些人覺得永生太無聊,永遠這麼過下去,生命並不精彩。對於這種擔心,作者完全理解,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從出生就是這樣的生活著,我們有著不同的欲望——美食、情感、所謂食色性也。大家想一想,這些欲望的存在,或我們在這些欲望中得到的滿足,是不是都是基於身體上的需求?
餓了,要吃東西,為了維持身體的機能。連性愛中的體驗,也是服務於身體的感受。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這些事維持身體機能,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推進文明進步的時間又少了。
所以人類永生計劃,原則上是為了推進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使我們可以跨入更深的宇宙中。在我們的家園地球完全不能生存前,移民出去,這是一次人類文明的移民與延續。
如果我們沒有走出去的能力,我們就沒有延續文明的能力,如果現在,史前大洪水(此處不辯解是否真實發生)或其它未知災難突然來臨,人類未必能倖免,也許我們還未來得及發聲,就消聲滅跡。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
人類在這件事上,也做了不少努力,為了在茫茫宇宙中留下一點點我們存在過的痕跡,我們開始了航海家計劃(下期侃大山和大家說航海家計劃)。
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得不拋棄現在的家園。霍金說過,2060年人類必須離開地球,不然可能會滅絕。
所以馬斯克(鋼鐵俠原型,特斯拉創始人,擁有幫NASA發射火箭的技術和公司)已經開始執行火星移民計劃,改造火星環境,在多年後的某一天,進行移民(當然最後我們也有可能找到其它更適合生存的地方,這取決於我們文明的進步,讓我們能在宇宙中飛多遠),也許我們這一代人看不到這些,也許我們能看到,但以後的人類,可能就是宇宙中的遊牧民族了,也許更多年後,新家園也不適合生存了,我們不得不斷在宇宙中移民。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侵刪
但人類文明的種子,卻從不願就這麼熄滅,即使我們只是一道微光,也要亮下去,我們有職責,延續文明。
讓我向所有延續人類文明、發展人類文明的推動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