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農民根本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統籌規劃城鄉汙染物收運處置體系,嚴防城市汙染上山下鄉,因地制宜統籌處理城鄉垃圾汙水,加快建立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長效機制。
我們調研發現,各地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生態宜居、美麗家園建設為抓手,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動實踐。
一、實踐探索(一)福泉市創新「五步工作法」貴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把對鄉村的「五改、五化」和對群眾的「五教育、五引導」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抓手,取得了顯著成效。「五改」是指改廁、改圈、改灶、改水、改電;「五化」是指院壩硬化、屋簷溝硬化、村寨通道硬化、聯戶路硬化、村寨亮化;「五引導」是指引導良好的生產習慣、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風俗習慣、家庭教育;「五教育」是指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
福泉市在推進「五步工作法」的過程中,一方面,注重前期調研、強化中期設計、狠抓後期問效,做到盯牢「前中後」全流程,確保政策科學合理,特別是圍繞省州市脫貧攻堅重點工作和「五改、五化,五引導、五教育」階段任務進行清單化、項目化管理,明確責任、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推進各項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另一方面,通過全市上下總動員、鄉鎮街道全覆蓋、村組自治共發力,確保工作部署到位。截至目前,福泉市「五改」已完成改廁91戶、改電86戶、改水73戶、改圈37戶、改廚131戶,「五化」已分別完成硬化院壩188戶、屋簷溝136戶、村寨通道3720米、聯戶路1951米、村寨亮化501盞。駐村幹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民意、摸清民情,引導群眾摒棄「等靠要」的消極思想,心甘情願參與鄉村建設。
(二)德興市創新「垃圾兌換銀行」,破解「垃圾圍村」農村垃圾處理工作,一直以來都是鄉村兩級難以解決的「老大難」。2016年以來,江西省德興市以「黨建+垃圾兌換銀行」為試點,成功破解農村「垃圾圍村」問題。
德興市創建「垃圾兌換銀行」的具體做法是:各鄉鎮街道通過向上爭取一點、鄉村兩級環衛經費擠一點、鄉鎮從公用經費中切一點、村裡按照村規民約以保潔費形式嘗試由村民自繳一點等方式做拼盤解決經費問題。「黨建+垃圾兌換銀行」,村支部是「行長」。村支部通過支委會、黨員大會、村級民主協商等議事機制,商定了兌換操作流程、「零存整取」制度、「累計積分」制度、工作人員職責、獎勵辦法等配套制度,規範了管理。村民用一定數量的塑膠袋、易拉罐、菸頭等生活垃圾就可以兌換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現在鄉村多數是婦女、老人,他們勤儉節約,很樂意用廢電池、農藥瓶、塑膠袋和香菸頭等垃圾到「銀行」兌換肥皂、紙巾、鉛筆等「好東西」。「垃圾兌換銀行」的「生意」慢慢火了起來,垃圾變成百姓眼中的「香餑餑」,可以變現了、不再亂丟了。
目前,德興共有「垃圾兌換銀行」101家,「環保小站」18家,實現垃圾源頭減量。垃圾兌換銀行通過「四兩撥千斤」,使農村環境整治從「末端清掃」轉變為「源頭減量」,從「粗放投入」轉變為「精準補貼」,從「政府包攬」轉變為「人人參與」,成功破解「垃圾圍村」,大大改善了農村「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的尷尬狀況。
同時,德興市堅持把建設秀美鄉村與鄉村遊結合起來,重點打造了「茶韻文化」江村、「農墾文化」池口村、「耕讀文化」小目源村、「彩虹童話」黃竹山村、「健身休閒」白米洲村、「董氏家規家訓」海口村、「石頭部落」陳坊村、「溫泉小鎮」新村等一批集生態休閒、觀光度假、傳統文化、農事體驗、運動養生為一體的秀美鄉村風景線。2017年,實現旅遊接待人數達131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22.65億元。
(三)遵義市創新轉型發展之路遵義市從貴州省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開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即:緊緊圍繞「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把農民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願望變成現實。走出一條經濟快速發展、生態日益改善的提速轉型之路。
遵義市匯川區把「四在農家•美麗鄉村」打造確定為普及型、特色型、升級型三種類型。堅持全景域理念,推進生態、文化與旅遊整合,打造一批「一村一特、一村一景」的精品示範區。其中,重點是「兩區」「三點」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工程打造,高標準高質量打造海龍囤村示範區、松杉村示範區和板橋鎮婁山關村金鐘組示範點、泗渡鎮觀壩村永安組示範點、雙仙村乾田壩組示範點,聯動建成仁江河沿岸「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範帶,做到以點帶面、示範帶動。
(四)浙江後岸村創新「石頭變風景」浙江天台縣後岸村曾是一個偏僻小山村,全村348戶,1203人。說起後岸村的歷史,不得不追溯其上世紀80年代的「輝煌」。當時,該村依託幾百畝的石礦資源,家家戶戶做石板生意、當採礦工,大大小小礦眼有70多個,最深的有近百米。但後岸人為此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曾參與石礦開採的200多位村民普遍出現石肺病。當時流行著一個令人扼腕的說法,「聽到家家戶戶『噗嗤噗嗤』的呼吸機,就知道後岸村到了」。
後岸村為改變村民「以命換錢」的生存方式,狠下決心關閉汙染的石礦,挖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依託「石頭村」優勢,科學規劃布局,保留大量的石板房,推進農文旅體融合,探索出一條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生態產業振興路。後岸村通過組建黨建聯盟,推動以後岸為龍頭、規劃面積21.3平方公裡的寒山田園綜合體建設,放大「後岸」效應,更大廣度、更有深度推動鄉村振興在天台的生動實踐。目前,全村共有農家樂71戶,床位1800餘張,餐位5000多個。2017年,全村共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7500餘元增至45000元,村級集體經濟從2010年「零收入」增至現在370萬元。
後岸把全村當作一個景點來設計,緊扣「農的特色、家的感覺、樂的天地」主題,成立寒山旅遊開發公司,推出「四統一」管理模式,實行統一營銷、統一分配客源、統一服務標準、統一內部管理,旅遊團由村辦公司統一接待,輪流分配到各農家樂戶,避免無序經營,探索了「統分結合、公私共贏、治理有效」的經營機制。村辦體育館每年吸引10多場全國性和省市級賽事,吸引遊客3萬餘人,收入200多萬元。
透析後岸現象,其本質是實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和探索走「人人勤勞、人人創業、人人致富」的共同富裕道路,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二、立足農村實際,找準問題,分類施策加以推進雖然各地相繼探索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但我國擁有48萬多個鄉鎮、69萬多個鄉村,地域廣闊、農村人口眾多,農村發展水平、經濟條件、農民文明程度差異較大。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需要綜合考慮農村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農民生產生活習慣等因素,要立足農村實際,探索符合當地特點、適宜「村情」的農村環境治理模式,如將農村改廁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結合起來,與循環農業生產結合起來,實現農村廁所糞汙治理與生態農業發展協同推進,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垃圾分類。
特別是我國很多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基礎設施薄弱,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仍面臨著縣鄉村財力不足、基層社會矛盾突出、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亟需找準問題、精準施策,有針對性地加以破解。
一是縣、鄉鎮、村財力嚴重不足。長期以來,我國鄉村道路、農村集中供水和改水改廁改圈、部分山區農村電網、物流設施等基礎設施很長時間未獲有效投入,歷史欠帳多、建設落後。按照現行的國家財政體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相對充足,市級和縣級由於地區發展水平差異財政狀況差別較大,鄉(鎮)、村一級財政情況則更加堪憂。雖然國家近年來相繼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美麗鄉村建設,但很多山區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的資金量巨大。
二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內生動力不足。受傳統小農思想和自身條件、發展環境等影響,群眾自身發展願望不強、動力不足。多數村民認為,鄉村治理是黨委政府及村支「兩委」的事情,與自己關係不大,主人翁意識不強,村組事務主要還是靠村支「兩委」推著走,組織化程度不高,群眾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很長時間以來,村民習慣「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是政府的事」,農村環境整治陷入基本靠政府投入「剃頭挑子一頭熱」「政府幹,農民看」的尷尬局面。
三是美麗鄉村建設人才隊伍匱乏。建設美麗鄉村,關鍵在人,在於農村是否擁有大批有能力、有見識、有魄力有意願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的「草根」農民人才。但當前的嚴峻形勢是,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由此造成農村人才流失、「空心化」問題嚴重,留在農村的「38、99、61」部隊,即婦女、老人、兒童,難以肩負起建設農村、實施鄉村振興的重任,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缺少一支強有力的人才隊伍。
三、助推鄉村振興的政策建議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發揮金融功能,加大美麗鄉村建設支持力度。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向「三農」傾斜支持力度,通過設立鄉村振興投資基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鄉村振興。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優惠鼓勵企業家籌集資金, 到農村創辦小額貸款公司,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充分發揮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為農業中小企業服務的作用,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同時積極推動城市商業銀行將金融服務擴展到美麗鄉村建設方面。
2.變「單打獨鬥」為「全體聯動」,激活群眾參與「內生力」。針對群眾積極性難調動、鄉村振興「靠政府單幹」的共性問題,應充分挖掘村民自身潛力,匯聚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建立「鄉鎮黨委-村黨支部-聯組(村民)支部(黨小組)」的「黨組織+」模式,增強村民主人翁意識,讓村民真正意識到建設美麗家園,政府是引導,不是包辦。匯聚群眾的力量和智慧,讓群眾智慧有用武之地,自發參與家鄉建設,把熱愛家鄉、心系鄉土的熱忱,轉化為鄉村振興的主觀能動力量,變「鄉土」為「熱土」。
3.進一步整合人力人才,培育美麗鄉村建設「新隊伍」。針對鄉村振興人才匱乏這一突出問題,需要最大程度挖掘當地鄉土、鄉情、鄉愁,大力培育「新鄉賢」,解決美麗鄉村建設「人」的問題:一要在「引」上做文章,引入各路人才投身美麗家園建設;二要在「育」上下功夫,鼓勵優秀農民工返鄉、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回鄉以及在城市長大對農村有特殊「情結」的科技人才下鄉,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村「草根經濟」;三要在「用」上出實招,注重從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中選拔人才充實鄉村幹部隊伍,提高基礎組織人員素質。
4.進一步整合資源資金,打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動能」。一方面,要用活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村集體對土地管理的所有權屬性,發揮村民代表大會在推進土地流轉、收儲中的主導作用,通過村合作社將優勢土地資源連片集中,按照「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引入資金雄厚的專業龍頭企業,發展支柱產業。另一方面,要用活項目資金,提高資金效益率。改變以往涉農項目「單打一」的做法,靈活捆綁各類項目資金,整合財政「一事一議」示範村等項目,統籌實施道路交通、危房改造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實現「多個渠道進水、一個龍頭出水」。
(作者矯旭東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研究會研究部副主任、同濟大學博士後,主要從事鄉村振興、城鄉統籌、縣域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等理論與政策諮詢研究。)(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