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Digital Trends)
在過去幾天中,前瞻網為大家盤點了2018年科技領域出現過的各種高科技產品。不過,所謂高科技,往往只是我們自己以為。誰都知道,最尖端的技術永遠會先用在軍事上,只不過不為普通民眾所知而已。說到尖端科技,第1個躍入小編腦海中的名字,就是那個復聯裡神盾局的原型、「黑科技專業戶」DARPA。
首先簡單介紹一下,DARPA全稱是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即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第1顆衛星後,美國人受到了驚嚇,次年,艾森豪總統就急忙建立了DARPA的前身ARPA,目標就是和蘇聯拼黑科技。手上拿著數十億美元預算,又能接觸到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它擁有的資源是其他研究實驗室做夢都想擁有的。
既然有「國防部」3個字,想必大家也猜到了,這個機構的黑科技主要和軍事有關。不少人一看到軍事科技,就會想到戰爭、殺人武器等事情,然後對其展開道德批判。不過,軍事科技有時候也是人類福音,近代列強為了生產炸藥發明的合成氨工藝,為化肥工業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由此引發的「農業革命」拯救了不少人。
DARPA這家機構,它從指縫中漏出一點東西,都夠全世界享用許久。比如他們一開始研究的軍事指揮系統「高級研究計劃局網(ARPANET)」,最後演變成了網際網路;GPS是它的項目;Windows作業系統有它的影子,就連Google Map也是它早期的一個項目發展來的。
通常情況下,對於DARPA在搞什麼名堂,外界是難以獲知的。不過,有時候為了秀肌肉,DARPA也會公布一些不那麼重要的技術。細思恐極的是,下面的這些科技已經如此先進,如果這只是他們庫存的冰山一角,他們發達到什麼程度?
柔性外骨骼
對於未來武器的設想一般有2大方向,一些是不斷提高飛機、坦克、無人機或機器人等技術兵器的威力,全面替代人力;另一些人認為,士兵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應該想辦法加強士兵的作戰能力。後1種想法,導致了外骨骼技術的出現。
提到外骨骼,人們總是會想到套在人身上的沉重金屬部件、密集雜亂的線路、複雜的液壓機構和威力巨大的武器系統,總結起來就是強大而笨重。人們也設想過輕盈的外骨骼,最典型的就是鋼鐵俠身上那套裝甲,既靈活又強大,然而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做到。不過,根據公開報導,DARPA似乎已經取得了技術突破,他們研究出了1套軟式外骨骼。
據公開報導,這款裝備被稱作「柔性外骨骼」,最開始是由哈佛大學韋斯生物靈感工程研究所開發,之後被DARPA看中,撥款290萬美元資助研發。據報導,這款外骨骼的初步目標是為士兵提供輔助動力,而在未來,它可能民用化,幫助腿部殘疾人士恢復行動能力。
如前文所說,這款外骨骼最大的特徵就是輕盈,穿上它也就和穿1件厚重衣服的感覺差不多。而就在這件厚重衣服中,研究人員塞進了1套靈活的動力單元和集成傳感器,電纜網絡從腰部向外衍射,為關節提供動力,外骨骼頂部的微型電腦可以根據穿著者的速度和動作自動調整動作。
植入式醫療追蹤器
醫療追蹤器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是得益於生物傳感器技術和集成技術的迅猛發展,DARPA和美國陸軍研究辦公室計劃讓其更上一層樓。他們向Profusa公司投資了750萬美元,研究向皮膚內部植入水凝膠傳感器,監控士兵體內氧、葡萄糖、乳酸鹽、尿素和離子水平相關的生物標記物的技術。毫無疑問,這種技術在消費市場上有著光明的前景,尤其是監控糖尿病這類慢性疾病上。
據稱,Profusa這種生物工程技術可以在避免人體排異反應的情況下植入生物傳感器。傳感器由新型材料「智能水凝膠」製成,直徑只有500微米,植入皮下2-4毫米的地方。這種材料可以在人體組織內存在2年之久,在2年間,它會將數據發送到手機APP,為用戶提供實時信息,作為決策參考。
制導子彈
1顆子彈在飛行途中突然自己改變了彈道,這聽起來完全就是科幻小說裡的情節。然而,它現在成了DARPA正在研究的1個真實項目,他們可能很快就能消除天氣、風或人員失誤導致目標miss的情況。
根據僅有的數據,DARPA正在研究的子彈被稱作EXACTO,口徑.50。他們在這顆巴掌長的子彈中集成了特殊的光學瞄準技術和1套實時制導系統。本周,DARPA難得地公布了研究的新進展,在1段視頻中,子彈可以在飛行中自動調整方向,擊中移動目標,甚至是射出後才開始移動的目標。
無人反潛船
提到「drone」這個詞,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大疆的無人機,不過,這個詞具有相當大的軍事意義。DARPA正在研發一種長132英尺、重140噸、最高航速27節的無人反潛船,除了可以反潛外,它具備排雷、後勤運輸等功能。由於不用配備船員,這種無人船隻需消耗燃料,海上自持時間長達3個月。
相較無人機,無人反潛船集成的水下探測設備可能是最有意義的設備,因為海洋至今為止,對人類來說還相當神秘。在初步測試中,無人駕駛飛機成功地從1公裡外追蹤到一艘潛艇,五角大樓稱這是該技術的重大進步。
巨型飛艇
早在飛機之前,人類就研究過飛艇。相較於飛機,飛艇滯空時間長,無論在軍事還是民用領域都有很大作用。然而,由於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在德國興登堡號飛艇1937年空中起火墜毀的悲劇後,飛艇發展逐漸停滯。
不過,遠距離運輸大量貨物的需求,使得巨型重新受到美國軍方的高度重視。2006年,國會曾啟動了1個叫「海象」的飛艇項目,驗證大型混合飛艇將陸軍作戰單位及其裝備從駐防區運送至戰區的可行性。項目將研發1種載重500-1000噸,航程1.2萬海裡的飛艇,其載重量是現在全球第2大運輸機安-124的3-6倍。DARPA 的意圖是,「海象」最終將發展成為一種能攜載500噸以上物資橫跨大陸進行洲際飛行並能夠在未製備的場地以及水上著陸的大型飛行器。
不過,很早以前就有消息稱,國防部已經停止了「海象」的撥款,再加上這幾年都沒有後續消息,這個項目很可能已經涼涼。不過,DARPA之後又推出了混合超大型飛機(HULA)研究計劃。
昆蟲間諜
據小道消息,DARPA研究半機械昆蟲的歷史已有70餘年。前年,聖何塞州立大學講師馬雷特(Susan Maret)博士根據《信息自由法案》,要求其公布研究進展,在拖了1年多後,DARPA終於不情不願地發回了88頁大部分是Powerpoint的文件.
文件顯示,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DARPA就和眾多承包商和學術機構一起發起了HI-MEMS混合昆蟲微型機電系統,開始了奴役昆蟲的歷史。在證實昆蟲可以受控後,項目人員目前已經具備改造實際昆蟲的能力。在蟲蛹階段,研究人員將微探針插入蛹中。當昆蟲破繭成蝶(蛾),微探針就已經和它們血肉交融,這時,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激活微探針,控制昆蟲的翅膀和飛行路徑。
相比於人造微型機器人,半機械昆蟲的優勢明顯。昆蟲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完整的成品,而機器人則需要科學家將一個個微小的部件精密地組裝到一起才可以工作。半機械昆蟲的能耗比同等大小的機器人要小得多,它們也不需要複雜的代碼。
不考慮軍事用途,這些半機械昆蟲在探索人類無法達到之處,或者是日常救援活動中,也能發揮巨大作用。
腦機交互
用意念控制外物,這是真正的黑科技,而這種黑科技已經實現了。今年9月,DARPA披露了他們在2015年啟動的腦機交互項目,該項目希望賦予飛行員藉助思維同時操控多架飛機和無人機的能力。
DARPA負責人稱,截至今天,大腦信號已經能夠用於下達命令,並且同時操控3種類型的飛機。而在更早之前的2016年,裝備了腦機接口的志願者就能夠在模擬飛行中操控1架飛機,並且同時操控另外2架飛機處於飛行編隊中。DARPA發言人聲稱,所有的操作都是志願者藉助大腦完成的。
為了降低技術的使用門檻,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DARPA最近啟動了新一輪的免手術神經技術項目(代號N3)。這個項目意在研發1種非侵入式的裝置,在外形上看起來更像腦電圖掃描帽,不需要再通過外科手術在人類大腦中植入金屬探針。當飛行員完成飛行任務之後就可以輕易取下來。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