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誰先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
1932年2月27日,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投給《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發表。在這篇論文裡,查德威克宣布自己發現了新的粒子——中子。兩天後,即2月29日,蘇聯物理學家朗道發表了一篇論文,猜測所有恆星內部都可能存在一個非常緻密的巨大「原子核」,這個巨大原子核內部,電子和質子靠得非常近。這樣一個「巨大的原子核」的概念,也跟現在中子星的概念很接近。這兩件事的順序讓很多人認為:朗道在知道查德威克的論文之後,首次提出了中子星的概念。
然而,論文從開始構思,到寫作,再到投稿,最後通過編輯甚至審稿人的審核,需要的時間一般比較長,不可能僅僅經過2天就完成全部程序。那麼,是不是朗道在查德威克尚未發表論文時先聽到了這個消息——就像2017年雙中子星碰撞的大批論文發表前就已經有內部消息流出?事實上,查德威克是在1932年1月28日才開始按照居裡夫人的女兒和女婿——小居裡夫婦的實驗方案來搜尋中子,所以必然在此後才發現中子,而朗道的那篇論文實際上在1931年2月就已經完成了。這個時間順序一下子就把上面兩種可能性都推翻了。
朗道寫那篇論文時,還不知道中子這個概念,這一點也可以從他論文裡看出:論文裡面根本沒有提到中子,而為了解釋為什麼質子和電子靠得非常近卻不發生彼此湮滅,他採取玻爾剛剛提出的「能量守恆定律不再成立」的假說。而如果認為存在中子,就不必引入玻爾的這個假說了。
1933年12月中旬,天文學家巴德和茲威基在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可能有一種星體完全由中子構成。他們以超新星釋放的巨大能量作為出發點:一個正常的恆星收縮成一個半徑只有十幾千米的星體,釋放出的引力能才足以讓超新星那麼亮、那麼持久。而一個星體被壓得這麼小,那電子就和質子結合成中子,與之前就存在的中子一起,構成了中子星。
巴德和茲威基將這次談話的摘要發表在1934年的一期《物理評論》上面,討論了中子星、超新星與宇宙線的關係。然後,二人又於同一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兩篇論文,更加詳細地討論了這些概念。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朗道與巴德、茲威基的工作。朗道於1931年的論文裡猜測的「巨大原子核」,看上去是「中子星」,其實只是一個「質子+電子」星,只是裡面的質子和電子靠得非常近、密度也非常大而已。而1933年年底巴德和茲威基提出的卻是「中子星」。二者有著本質的差異。這就如我們知道水是氫和氧構成的,但如果只是將氫和氧混合在一起,卻並不是水。
儘管現在我們可以判定朗道並不是第一個提出中子星的物理學家,但他那篇論文裡的一個副產品卻值得注意:他在文章一開始就討論恆星的極限質量,推導出的極限質量為2.8×1033克,他認為這個值約等於1.5個太陽質量。實際上,太陽質量是1.989×1033克,所以他計算出的那個值,其實是1.4個太陽質量,這個值其實是白矮星的極限質量!朗道算出了白矮星的極限質量,但卻以為算的是所有恆星的極限質量。
而就在朗道寫下這篇文章的同一年,來自印度的青年天文學家錢德拉塞卡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這篇論文針對白矮星,計算出的極限質量是0.9個太陽,因為他將裡面的一個因子取為2.5。朗道計算時將那個因子正確地取為2,得到了比錢德拉塞卡精確很多的值。但由於朗道沒有將這個結果應用到白矮星,錢德拉塞卡將這個結果應用到了白矮星,這個質量值因此被稱為白矮星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今天我們回顧朗道那篇文章,會感覺相當可惜,他算出了白矮星的質量極限,卻沒有讓這個極限命名為「朗道極限」;他猜測到了質子與電子緊密靠近的一個巨大原子核,卻沒有進一步想到完全由中子構成的星體。
然而,對於這個後來在物理學的多個領域都做出傑出成就的偉大的物理學大師,這些都是可以原諒的,畢竟他寫完那篇論文時才剛滿23歲。
(責編:張麗瑋、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