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達肖夫指數簡析:人類到底能發展到什麼程度?

2020-12-05 騰訊網

[摘要]一種文化的發展(用最寬泛的意義來說)是能源和科技的產物:通過科技,能源被利用了,就像社交系統是科技的表達一樣,一種文化的狀態依賴於(且取決於)被利用的能源的多少。

利維坦按:我們可以按照卡爾·薩根提出的卡爾達肖夫指數進行計算,將地球接收到太陽的能量估算作1.74×10^17W,而人類消費的能量表明我們現在正處於0.7型左右的文明程度。也就是說,能源消費還需擴大1000倍,我們才能達到「Ⅰ型文明」的標準。

與此同時,阿波羅計劃等地外拓展項目打開了人類往II型文明發展的一個好開端,而對於III型乃至更高文明,目前似乎大多由藝術工作者挑起展望的重擔……

實話實說,我們在地球上有共同承擔著的問題:戰爭、洪流、疾病、貧窮、環境毀壞(例子永遠舉不完)。但我們也有一大堆好的東西:阿庫別瑞引擎(Alcubierre Warp Drive)、隱形鬥篷、火星探測器任務、希格斯粒子(Higgs)的發現(同樣,例子永遠舉不完)。

阿庫別瑞引擎是一項推敲性的時空數學模型,為科幻中星際旅行裡作為跨星際超光速航行的工具——曲速引擎提供理論支持。圖源:Engineers Garage

在所有這些既激動人心又具啟發意義的科學發現與這些毀滅力量之間,我們到底要怎樣權衡?永無止境的災難清單與我們對科技的完美無窮盡的追求成雙成對(確切地說,並行不悖)。隨著難以想像的可怕之事與壯麗的發展齊頭並進,作為一個文明世界,我們怎樣才能度量我們所處的狀態?

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創造一個指標,能讓我們科學地度量我們科技的現有能力,而非可能性。幸運的是,我們有一些能夠實現這類度量的方法。

其中之一就是「卡爾達肖夫指數」。

如果你想了解這項指數的基本概念,你可以跳過更科技性的版塊直接閱讀以下段落,這些段落被幫助性地標記為「太長不想閱讀部分」(The TLDR Part;譯者注 :TLDR:too long; didn t read.)。

本質上,卡達爾肖夫指數是以一種文明能利用多少能量為重點,去度量一種文明的發展程度。特別地,一個文明種族可用的能量的多少是與這個文明種族分布得多廣相關聯的(它的人口是否遍布一個行星、銀河系或者整個宇宙)。

TLDR部分

卡達爾肖夫指數因一位名叫尼科萊·卡達爾肖夫(Nicolai Kardashev)的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而得名。

在1964年,卡達爾肖夫提出,一種文明的狀態,作為整體,主要取決於兩樣東西:能源和科技。他建立了一個理論,一個文明科技的發展程度和這個文明能夠控制利用能量的多少並行不悖。重要的是,一個社會能夠產出的能量越多,他們的科技程度就越高(科技程度最開始是與可用來溝通交流的能量相聯繫的,但後來被擴展了)。

尼科萊·卡達爾肖夫(Nicolai Kardashev)。圖源:Fanwave

換句話說,根據這個理論,一種文化的發展(用最寬泛的意義來說)是能源和科技的產物:通過科技,能源被利用了,就像社交系統是科技的表達一樣,一種文化的狀態依賴於(且取決於)被利用的能源的多少。

這個指數有許多不同類別(等級分類)。近幾年,科學家已經將這個指數擴展到去度量假定文明的程度——銀河系文明、星系間文明,甚至是自然界中的多重宇宙文明。

文明類型

圖源:Trantor

•零型:亞全球文明(Subglobal Culture)——這類文明是從天然有機資源如樹木、煤和油來攝取能源和原材料。這個文明種族使用的任何火箭都依賴於化學推進力。因為這類文明的發展緩慢得可悲,在這一等級的文明種族(對大部分來說)是被禁錮在母行星上的。不幸的是,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程度,我們離Ⅰ型文明還差得遠。

•Ⅰ型:行星文明(Planetary Culture)——這類文明比地球現有的文明略微先進一些。他們能夠利用他們母行星上的所有可用資源,巧妙地駕馭整個世界的能量輸出(瓦特)。運氣好的話(如果我們不把自己湮沒或者把地球變為不可棲息的廢墟的話)我們在100至200年內就能達到這個等級。所以你的孫子可能有生可以看到這類文明,希望如此吧(假定你有孩子)。

• II型:恆星文明(Stellar Culture)——這類文明遠比我們先進(超越我們進化階段幾千年)。這樣的一個社會能駕馭其恆星的所有能量(在這個例子中,約為瓦特)。這類文明可能類似於《星際迷航》(Star Trek)的行星聯合會(Federation of Planets);或者可能類似於遊戲《質量效應》(Mass Effect)宇宙中的大部分人設,如阿莎麗族(Asari),賽拉睿族(Salarians)還有突銳族(Turians)。

卡爾達肖夫指數的能源消耗估計三種類型文明的定義。圖源:維基

•Ⅲ型:銀河系文明(Galactic Culture)——這類文明能駕馭一個銀河系的能量輸出(大約是Ⅱ型文明能量輸出的100億倍,比我們先進大概10萬至100萬年)。他們殖民於整個銀河系,從上百億星球中攝取能量,在星際間穿梭,並且人口分布於無數世界中。這類文明種族可能與博格族(Borg,譯者註:電影《星際迷航》虛構的一個宇宙種族)類似(但希望不是那麼尖酸刻薄且「無力抵抗」的樣子),又或者他們會更像《質量效應》中的收割者(Reapers,但希望不是那種喜歡「把你的身體分解成生化粘液」的類型)……有沒有人注意到在這個等級的文明種族似乎都很邪惡可怕?

•Ⅳ型:宇宙文明(Universal Culture)——這類文明是星際文明,其寬、廣度跨越至整個宇宙。他們穿越宇宙,攝取千億萬億恆星的能量。這些社會能夠嘗試龐大的超人類項目,如改變時空結構或者為達永生而故意延緩熵增(甚至逆轉)。又或者說,這類文明種族最終還有可能居住在超質量黑洞的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譯者註:事件視界是在超時空中事件無法影響到外界觀察者的邊界)裡!對人類來說,這樣的成就可能是我們永遠望塵莫及的。或許只有非實體物種才能達到這一級別,就像《星際迷航》中Q連續體(Q Continuum)的成員,又或者是《神秘博士》(Doctor Who)裡的伽裡弗雷星人(Gallifreyans)。

《星際迷航》中Q連續體(Q Continuum)的成員。圖源:comicvine.gamespot

•Ⅴ型:多重宇宙文明(Multiverse Culture)——這類文明將超越原始宇宙。他們能操控宇宙水平上的事物(能在包含不同物質形態、物理形態和時空形態的多重宇宙中自由穿梭)。居住在這樣的文明世界的物種將有無法想像的力量和能力。

展望未來

我們甚至連Ⅰ型文明都沒有達到,著實有點讓人痛心。說一些鼓舞人心的話總是好的,譬如」縱使我們發展緩慢,但除了太空我們就沒別的地方可去了!」但是,一些大型災難(自然或者人為)仍然完全有可能把我們送回到石器時代。

那麼,這一切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呢?

如果想超越零型文明的話,我們就得善待彼此(投資科學和教育可能也會有幫助)。(文/Jolene Creighton,譯/$ecret)

原文/futurism.com/the-kardashev-scale-of-civilization-types/

本文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由$ecret在利維坦發布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卡爾達肖夫指數
    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表示,未來100年的科學發展將會決定人類到底是墜入地獄還是升上天堂。我們到底是只能停留在〇型文明,還是飛出個未來?當一個文明的規模越來越大,科技越來越發展的時候,人口和機器對能量的需求也會迅速上升。根據這種原理,我們就可以基於一個文明所能利用的能量多少(原始版本中僅包括用於交流信息的能量)來衡量這個文明的科技發展程度,也就是所謂的「卡爾達肖夫指數」。
  • 卡爾達肖夫指數:我們如何衡量一個文明的技術進步?
    他的模型被稱為「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該指數以文明能夠利用的能源數量為基礎,來衡量文明的技術進步程度。大體上來說,一個文明擁有的技術越先進,能夠利用的能源就越多。隨著能源利用率的提高,文明社會可以進一步改進技術。卡爾達肖夫認為,人類文明將達到其技術和利用能源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程度。
  • 一億年後人類將發展到什麼程度
    如果說地球的人類能在四五百年內不會被自己毀滅,那麼500年後將會訪問銀河系,一億年後將會控制整個銀河系。前提是有沒有更高級的外星人將來會消滅地球人。按卡爾達肖夫的觀點,第一級文明是能夠利用自己生活的行星上的能量。
  • 50億年後太陽將滅亡,在太陽滅亡之前,人類能發展到七級文明嗎?
    ,不過也有例外,人類有可能會在太陽滅亡之前完成文明升級,在宇宙中開闢第二個家園實現星際移民從而延續人類文明,那麼在50億年後太陽滅亡前夕,人類文明會發展到什麼程度,能否具備星際移民的能力呢?太陽死亡過程50億年後,太陽將變成紅巨星目前人類已經建立一套用來不同宇宙文明等級的理論,這套理論叫做卡爾達肖夫指數,卡爾達肖夫指數是由前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提出的一種宇宙文明分級理論,根據活動範圍大小和資源利用能力高低,把宇宙文明分為是三個等級,分別是一級宇宙文明
  • 科學家推測人類在200年內達到行星文明的水準
    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在1964年時由俄羅斯物理學家尼科萊·卡達爾肖夫最先提出。
  • 1-7級文明分別具有什麼能力?人類文明竟然只有0.7級
    1963年,蘇聯宇宙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創造了衡量宇宙文明等級的卡爾達肖夫指數,這個指數對於文明先進程度的評估主要基於該文明可以利用的能量等級及總量。卡爾達肖夫最初只設想了文明的3級模型,隨後這一模型基於更多因素得到了更多擴展,現在已經達到了7級模型。
  • 比人類更先進10億年的,外星高級文明是什麼樣的?看完你就知道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嘗試換個思路,10億年後的人類文明將發展到什麼高度?經典的卡爾達肖夫指數可以幫助預測,該指數由蘇聯天文學家卡爾達肖夫創立,是根據一個文明利用的能源量級,來量度文明層次的一種假說。
  • 智能水龍頭 到底智能到什麼程度
    #智能水龍頭#發展趨勢,從全屋到個體,日益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個我想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智能水龍頭,這個一貫只明確負責出水的小物件到底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更智能一步的是這樣,有顯示屏,或者是觸屏的也有,其實我想說,我看那溫度指數,還是要自己的皮膚去感知,唯一方便的是,知道一次自己適合的溫度,下次可以直接調到那裡,不用擔心被燙到,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指數。
  • 宇宙7級文明等級劃分,人類文明只有1級最高文明等級無法想像!
    1963年蘇聯宇宙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創造了衡量宇宙文明等級的假象指數,卡爾達肖夫指數對於文明先進程度的評估主要基於該文明可以利用的能源等級及總量
  • 挪威作為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網友:嚇到了!
    挪威作為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網友:嚇到了!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這也是人們熱衷旅遊的原因之一,畢竟出國旅遊了解這些國家的風俗文化,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值得人們嘗試,可見旅遊的意義所在了。
  • 為什麼說地球文明指數是0.73,怎樣才能達到I型文明的標準?
    文明指數,即卡爾達肖夫指數,這個概念是1964年,由前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Nicolai Kardashev)提出來的,他根據一個文明平均功耗的量級,將文明劃分為三個等級,如下所示。其中K為卡爾達肖夫指數,P為當前文明的平均功耗(單位為瓦特)。我們熟悉的「0.73」這個數字就是根據這個公式得來的。可能有人會比較奇怪為什麼要用平均功耗來作為標準,說好的科技呢?這是因為科技和能源是相輔相成的,通過相應的科技才能夠有效的使用能源,越高的科技水平,其消耗能量的數量級就越高。
  • 科學家將宇宙文明分為7個等級,最高級人類永遠不可能達到
    如果宇宙中真的有極多的文明,而這些文明又經過1億、甚至是10億年的發展,那麼他們會是什麼樣的呢?他們是否已經發展到我們連仰視的資格都沒有的程度了呢?而後來科學家們又把「卡爾達肖夫指數」進行了細化,從最初的3個等級拓展到了7個等級:
  • 五百年後人類的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
    雖然在之前的文章中寫到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在未來會對人類的生活有一定的主宰,不過,相信人類的智慧和相關的研究人員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並在非常嚴禁的環境中對人工智慧進行測試。那麼未來人類科技會發展到什麼程度,500年後我感覺可以發展到太陽系文明的程度。
  • 人類想要跨越到1級文明 能源消耗會導致地球資源枯竭
    卡爾達肖夫指數有極大的可能誕生又毀滅了無數個文明,人類存在的時間只相當於整個宇宙年齡的0.00015%,如果存在其他外星文明,那麼在剩下的99.99985%的時間裡,又會誕生多少文明,某些文明如果經過了1億年,甚至是10億年的發展,他們會是什麼樣呢,是否已經發展到完全無法想像的地步,1964年,一名叫做尼古拉.卡爾達肖夫的前蘇聯天體物理學家
  • 宇宙文明等級劃分人類文明只有0.72級,3級文明將控制全宇宙!
    人類的成功是非常壯觀的,但是在宇宙裡我們卻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是否有其他文明的存在,如果人類哪天遇到了比我們更發達的外星物種會發生什麼事?1963年,蘇聯宇宙學家卡爾達肖夫創立了一個衡量宇宙文明等級的指數,稱作卡爾達肖夫指數,用文明的能耗定義文明等級,定義了3種基本的文明程度。一級文明,被稱為行星文明,這種文明和我們目前的人類文明很相似。這種文明等級可以儲存和利用所用從主恆星到達行星的能量,對我們來說,主恆星就是太陽,來自太陽的能量達到7×10的17次方瓦。
  • 俄國望遠鏡收到「外星人」信號,對方文明程度超過地球人
    射電天文望遠鏡接收到了來自宇宙深處的全新信號。武仙座HD 164595恆星年齡約為63億年,大小是太陽的99%,距離地球約95光年,已知其至少擁有一顆行星HD164595b,其體積大小與海王星類似,但距離主恆星較近,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近,其圍繞恆星公轉的軌道周期約為40
  • 基礎科學已陷入停滯,誰「鎖死」了人類的發展?
    判斷一個文明發達程度最快捷和準確的方法就是能源,按照「卡爾達肖夫指數」,根據掌握的能源等級,宇宙中的文明可以被分為三個等級,其中最低的是熟練掌握可控核聚變的一級文明。 這也就意味著,按照卡爾達肖夫指數來比對,人類文明等級就像卡爾·薩根所說的那樣,只有0.7級左右。
  • 基礎科學已陷入停滯,誰「鎖死」了人類的發展?
    判斷一個文明發達程度最快捷和準確的方法就是能源,按照「卡爾達肖夫指數」,根據掌握的能源等級,宇宙中的文明可以被分為三個等級,其中最低的是熟練掌握可控核聚變的一級文明。這也就意味著,按照卡爾達肖夫指數來比對,人類文明等級就像卡爾·薩根所說的那樣,只有0.7級左右
  • 人均GDP與人類發展指數哪個更準確
    原標題:【科勒德克觀察】人均GDP與人類發展指數哪個更準確   對於所謂的「新興市場」,我們不應簡單地過度興奮,相反,更應該無視它。「新興市場」貌似是個很有吸引力的概念,但事實並非如此。   目前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對於消除發展差距非常有利,雖然一體化加快了差距縮減的速度,但這依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這對於未來意味著什麼?相關國家在國際發展中的地位將發生什麼變化?以前的「三個世界」會完全消失嗎?目前關於「兩個世界」的劃分,即高度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會逐漸消失嗎?
  • 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2020版)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今天發布最新一期人類發展指數報告,中國香港名列第4名,中國名列第8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