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分析模型(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結構-行為-績效模型) 由美國哈佛大學產業經濟學權威貝恩(Bain)、謝勒(Scherer)等人於20世紀30年代建立的。該模型提供了一個既能深入具體環節,又有系統邏輯體系的市場結構(Structure)一市場行為(Conduct)一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產業分析框架。
SCP 框架的基本涵義是,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市場運行在各個方面的經濟績效。
SCP模型,分析在行業或者企業受到表面衝擊時,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
SCP模型,從對特定行業結構、企業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角度來分析外部衝擊的影響。
SCP分析框架
行業結構
市場結構是指特定的市場中的企業在數量、份額、規模上的關係。一個特定的市場屬於哪種市場結構類型,一般取決於下面幾個要素:
1、交易雙方的數目和規模分布
完全競爭市場存在眾多的買者和賣者,企業的規模很小以至於不能單獨對市場上的價格產生影響,只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一般情況下,隨著交易雙方數目的減少,雙方的規模會相應增大,價格變動的潛力越來越強,出現壟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賣方壟斷(買方壟斷)。
2、產品差異化
在理想的完全競爭情形下,企業出售的都是同質的產品,只能通過價格進行競爭。在現實的世界中,產品間總是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隨著產品差異化程度的增大,不同企業間產品的可替代性變弱,企業獲取壟斷地位的可能性相應變大。但產品差異化所帶來的消費者主觀上的滿足和企業的市場控制力導致的福利損失之間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
3、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
特定的市場中,市場份額(某個企業的市場銷售份額比重)、市場集中度(少數幾個最大規模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與市場結構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市場份額越大、市場集中度越高,少數幾個企業的市場支配勢力越大,市場的競爭程度越低。
4、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意味著進入某一特定市場所遇到的各種障礙①,主要包括:國家立法、機構政策針對少數特定廠商授予特許經營權所形成的政策性壁壘;在位廠商採取措施抵制新廠商進入而形成的策略性壁壘;因資源分布的區域性導致某地廠商無法取得該資源而不能進入特定行業的資源性壁壘;潛在進入者獲取行業核心技術的困難所形成的技術性壁壘;在位廠商的絕對成本優勢所構成的成本性壁壘;此外,市場容量、規模經濟、消費者偏好也會構成進入壁壘。
企業行為
企業行為是市場結構、經濟績效的聯繫紐帶,企業行為通過各種策略對潛在進入者施加壓力從而影響市場結構。但必須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討論企業行為方有意義,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微弱的市場控制力決定了企業廣告、竄謀等行為的無效性,企業可以按照市場價格銷售任何數量的產品。
經營績效
經營績效是指特定市場結構下,通過特定企業行為使某一產業在價格、產量、成本、利潤、產品質量、品種及技術進入等方面達到的狀態。
麥肯錫對SCP的理解
SCP模型在產業態勢分析是由兩個主要作用。首先,它提供了一個MECE結構框架去收集和分析歷史數據以便你的團隊能夠對當前產業S、C和P有更完整的理解。其次,在給定的現在或將來的衝擊條件下,它能夠提供產業中S、C和P未來變化的假設。
運用SCP模型進行現狀及未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