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講臺寄深情——記大連理工大學鍾萬勰院士

2020-12-05 光明網新聞中心

  每個周一、周四上午,大連理工大學的校園裡,一位老人拄著拐,蹣跚地走著,有時還要停下來歇一會兒,然後繼續前行。10時05分,他走進大連理工大學第二教學館109教室,開始講課。教室裡坐滿了學生,老先生底氣十足,思維敏捷,理論解析、公式推導娓娓道來。

  他便是我國計算力學界泰鬥、大連理工大學的鐘萬勰院士。雖然已84歲高齡,每學期他仍然在為高年級本科生或研究生上課。

  「讓更多年輕人理解『辛』體系」

  「每周兩次課,您累不累?」「怎麼不累,這是個力氣活兒。」鍾萬勰每次上課前都吃得很少。他說:「少吃,胃裡沒負擔,保持力氣。」

  對上課,鍾萬勰一絲不苟,一節課,1小時30分鐘,中間稍有休息,可以說一氣呵成。他親自編寫教材,免費發放給學生。腿腳不便,也不麻煩別人,自帶個「小墩子」,放在講臺旁,方便上下。

  鍾萬勰講授的課程是「經典力學『辛』講」。「辛」是1939年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赫爾曼·韋爾在運用數學進行動力學分析時,在國際上首次建立的「辛幾何」體系。而鍾萬勰講授的這個「辛」,是挑戰這個盛行西方半個世紀的「辛幾何」而創建的「辛代數」體系。比較「辛幾何」,「辛代數」體系反其道行之,擺脫了其高深難懂、脫離工程實際的局限性,將分析動力學與分析結構力學結合起來,創造了國際力學領域一個嶄新的標誌性成果。

  談及把畢生建立起的理論體系作為課程講授給學生的初衷,鍾萬勰說:「讓更多的學生理會『辛』的妙處。」「希望有更多的學生與『辛』『結緣』。」

  用「結緣」二字,鍾萬勰解釋:「因為『辛』體系不太好理解。每學期上課我都在調整,把它說得儘量淺顯。中國人講究返璞歸真,深入淺出,高明就在這裡。」

  學生們對課程的普遍反映是「聽懂了個大概,更深的內容還需要課下仔細學習。『辛』體系對我們將來搞科研很有用」。這讓鍾萬勰非常高興,「一旦領會,會不放手的」。

  「我們研究數學是為了應用,不是玩數學」

  錢學森曾致信鍾萬勰說:「是您使彈性力學的工程計算體系適應了電子計算機時代的要求,真是立了大功!」

  這也是鍾萬勰為何不辭辛苦傳授他的「辛」體系的深刻用意。為此,鍾萬勰不僅在大連理工大學,還在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高校都做過系列講座,可見鍾萬勰的拳拳之心。

  凡是聽過他課的學生都有共同感受,就是鍾萬勰的民族氣節、傳統文化底蘊從講課中自然地流露出來。「不要小看給學生上課,我還要把教材再修改,讓祖衝之更加突出,寫在前邊。」

  近年來,鍾萬勰把「辛」體系按照祖衝之方法論進行歸結,找尋中華民族科學之「根」,揚中國人志氣。

  鍾萬勰說:「我講的課總是扣住我們國家的需要。我們研究數學是為了應用,不是玩數學。沒有應用,我們做它幹什麼?花了好多力氣,不解決問題,那怎麼行!比如說人工智慧,不懂就要學,要去探索,我講的只是基礎,不能包打天下。」

  可以說,讓計算力學這一應用基礎學科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是鍾萬勰一生秉持的信念。20世紀70年代,大連理工大學計算力學在服務國民經濟發展中率先在國內突起,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而鍾萬勰就是這支隊伍中衝鋒陷陣的闖將。

  鍾萬勰說:「科學研究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體系自信,自信的底氣來自科學研究要適應時代發展。」

  傳統「辛」體系與計算科學融合不足,而鍾萬勰的「辛」體系在「離散分析」基礎上,又經過4年研究,成功引入數值計算,這樣分析動力學、分析結構力學經「離散」分析,便可進行數值計算。鍾萬勰還率團隊對這一理論體系設計了系統軟體,理論成果得以應用,適應了信息化、數位化時代需要。而且,鍾萬勰的「最優控制理論」,對機器人快速機動操作,制導武器的精確打擊和攔截,衛星編隊隊形的重構以及飛機起飛、降落階段的姿態調整等,都在發揮和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原創是闖出來,不是隨出來的」

  鍾萬勰用自己不斷超越、不懈求「新」的一生告誡學生:「行成於思,毀於隨。」「總隨別人走,能隨出原創成果嗎?原創是闖出來,不是隨出來的。」「有人說我的『最優控制』和洋人不一樣,我為什麼和洋人一樣,我做出來的就好使,你做不過我!」

  這些年,鍾萬勰堅持為學生上課,感動了無數師生。去年他心臟不太好,住院一段時間,這學期身體稍好,又堅持上課。「您完全可以不上課呀?」鍾萬勰連用三個「不」,態度堅定地說:「不敢輕視它,只要身體允許就堅持。上課是熱身,使我始終處於研究狀態,同時也帶年輕教師。」

  鍾萬勰辦公室有張小床,除了去年生病期間外,他每天午間都和大家一起去食堂,回來在辦公室小憩一會兒後,接著工作。正如他的弟子高強所說:「鍾先生眼界高遠,我們都跟不上,往往開闢出一個研究方向後,就留給我們做,他馬上又找尋新的方向。」

  「我雖然老了,但新課題我都願意做,機會來了,就得抓住!」鍾萬勰鬥志不減。(光明日報記者 吳琳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呂東光)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23日 08版)

[責任編輯:王宏澤]

相關焦點

  • 講「辛」求「新」——84歲力學泰鬥鍾萬勰院士三尺講臺寄深情
    這位84歲的我國計算力學泰鬥、大連理工大學鍾萬勰院士,每學期仍然在為本科生高年級或研究生上課,雷打不動,風雨兼程。「讓更多年輕人理解『辛』」「每周兩次課,您累不累?」「怎麼不累,這是個力氣活。」腿腳不便,也不麻煩別人,自帶個「小墩子」,放在講臺旁,方便上下。鍾萬勰院士講授的課程是「經典力學『辛』講」。「辛」是1939年普林斯頓大學大數學家赫爾曼·韋爾,在運用數學進行動力學分析時,在國際上首次建立的「辛幾何」體系。而鍾萬勰院士講授的這個「辛」,是挑戰這個盛行西方半個世紀的「辛幾何」而創建的「辛代數」體系。
  • 鍾萬勰院士:84歲的堅守
    鍾萬勰院士:84歲的堅守 2018年05月04日 13:59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鍾萬勰院士:84歲的堅守 84歲的計算力學泰鬥、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鍾萬勰院士
  • 鍾萬勰的「辛」事業
    這位84歲的我國計算力學泰鬥、大連理工大學鍾萬勰院士,每學期仍然在為本科生高年級和研究生上課,雷打不動,風雨兼程。挑戰「辛幾何」創建「辛代數」鍾萬勰院士講授的課程是「經典力學『辛』講」。「辛」是1939年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赫爾曼·韋爾在運用數學進行動力學分析時,在國際上首次建立的「辛幾何」體系。
  • 鍾萬勰院士:「獨復」「從道」以求「辛」—新聞—科學網
    鍾萬勰  ■本報通訊員 呂東光 不久前,當中國科學院院士
  • 鍾萬勰:計算力學裡的「愛國大義」
    1962年調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工作至今。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常務理事與執行理事。現為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執委會榮譽委員,英國威爾斯卡迪夫大學名譽教授。
  • 鍾萬勰:計算力學裡的「愛國大義」
    【大家】學人小傳鍾萬勰,工程力學與計算力學專家,中國計算力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1934年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橋梁與隧道專業,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1962年調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工作至今。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光明日報整版」鍾萬勰:計算力學裡的「愛國大義」
    2020年8月3日光明日報第11版「光明學人」欄目整版報導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鍾萬勰,具體內容如下:1962年調入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工作至今。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常務理事與執行理事。現為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執委會榮譽委員,英國威爾斯卡迪夫大學名譽教授。
  • 鍾萬勰院士:計算力學裡的「愛國大義」
    光明學人【鍾萬勰院士:計算力學裡的「愛國大義」】鍾萬勰是中國計算力學發展的奠基人之一。1965年前後,大連工學院正式承接核潛艇耐壓殼的研究任務,鍾萬勰擔任理論組組長,為我國建造首艘核潛艇制定了「潛艇耐壓殼強度」的設計規範。更令人欽佩的是,1996年,鍾萬勰帶著他的「離散辛數學」去史丹福大學力學所講學。
  • 大連市副市長楊耀威一行來大工看望鍾萬勰院士
    大連市副市長楊耀威一行來大工看望鍾萬勰院士 2020-01-19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院士鍾萬勰
    鍾老是15歲離開新市踏上求學之路的,1924年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電氣工程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學位,1927年放棄美國優厚待遇和優越的研究條件,回國擔任交通大學電機科教授,從教60年,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有原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有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美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科學院院士田炳耕、世界電腦巨子王安等。
  • 德清籍中國科學院院士鍾萬勰獲得終身成就獎
    此次年會特邀兩院院士、知名專家、學者為年會做主旨報告,就模擬仿真技術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CAE數字仿真分析專項技術;CAE數字仿真的行業應用與解決方案展開交流與討論   德清籍中國科學院院士   鍾萬勰獲得終身成就獎   為表彰在CAE數字仿真領域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自本屆年會開始正式設立「數字仿真科技獎」,其中包括自主軟體創新獎、卓越應用獎、青年科技獎、終身成就獎。值得一提的是,數字仿真終身成就獎由德清籍中國科學院院士鍾萬勰摘得。
  • 是「園丁」也是逆行者:從三尺講臺到抗疫前線
    從三尺講臺到抗疫前線,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責任擔當,為健康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來源:河北新聞網
  • 四川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戴著義肢站上三尺講臺
    四川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戴著義肢站上三尺講臺 唐菱霞 胡甦 鄒立楊/@中國新聞網 2020-11-01 21:50
  • 賈振元擔任大連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1月25日大連理工大學官網微信公眾號顯示,教育部任命賈振元為大連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賈振元。圖片來自大連理工大學公開資料顯示,賈振元生於1963年7月,遼寧朝陽人,為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院長,機械工程與材料能源學部部長,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等職務。
  • 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
    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時間:2020-11-22 00:31   來源:中國新聞社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失去手掌腳掌女子執教12年 不屈命運,帶著義肢站上了三尺講臺 近日,一段#失去四肢女教師教書12年#的視頻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 教育部任命賈振元為大連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
    圖片來源:大連理工大學微信公眾號11月25日,大連理工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根據教育部教任〔2020〕77號文件,任命賈振元為大連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賈振元,大連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1963年7月生,男,漢族,遼寧朝陽人,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990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院長,機械工程與材料能源學部部長,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等職務。
  • 楊光富 三尺講臺 一生追求(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就這樣,楊光富登上了母校的三尺講臺。楊光富是農藥化學研究所第一個從外引進的博士,次年憑著紮實的科研成果他被破格評為副教授,3年後破格晉升教授,那一年他31歲。2002年學校整合化學系、農藥化學研究所等組建化學學院,楊光富被推舉為院長。化學學院組建以後,基本運轉經費困難,師資和科研都沒有人氣,一時人心浮動。
  • 大連理工大學王眾託院士獲得管理科學獎特殊貢獻崇敬獎
    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日前,由中國管理科學學會舉辦的2020中國管理科學大會暨第七屆管理科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召開,大連理工大學王眾託院士與同濟大學郭重慶院士、海爾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張瑞敏三人獲得管理科學獎特殊貢獻崇敬獎。
  • 大連理工大學和湖南大學,兩所985大學,該如何選擇?
    一、大學概要大連理工大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湖南大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B類建設高校近年來應說湖南大學實力下降,降為「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B類建設高校。二、學科實力大連理工大學的第四輪學科的評價獲得了A類學科的7個,其中A學科有兩個,機械工程、化學工程和技術;A-學科有5個,力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