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遊戲》自從播出以來,已經走過了六個年頭,但是喜愛它的觀眾始終有增無減。這部電視劇呈現了一個恢弘壯闊的世界,作為一部建立在架空的歷史和充滿魔幻色彩的作品,其真實性卻絕不亞於真實的歷史。原著《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R·R·馬丁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如此具有說服力的作品,原因在於他借鑑了北歐神話的世界觀。
北歐神話產生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這篇土地跨越了北極圈,主要氣候類型為寒溫帶氣候,終年氣溫較低,冬季漫長而嚴寒。斯堪地那維亞山脈過去是歐洲第四紀冰川的主要中心,冰川覆蓋了整個北歐地區,因此到處可見冰川侵蝕和堆積地貌。並且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靠近地震帶,地震與火山活動頻繁,僅在它西部的冰島上就分布著一百多座火山,其中有三十幾座活火山。
所以對生存北歐的先民來說,火山噴發和嚴寒的氣候構成了他們最大的恐懼,其中又以嚴寒的氣候尤甚,因為火山噴發是間歇性的,而嚴寒則是他們持續面對的災害。
瑞典旋律死亡金屬樂隊Amon Amarth發布於2011年的專輯《Surtur Rising》,歌詞內容與北歐神話緊密相連,而專輯封面上揮舞火焰大劍的正是蘇特爾。北歐相信宇宙最初是由冰與火兩個部分構成的,北方是暗無天日、冰積千裡的荒原,而南方則是一片無盡的火海,中間隔著一道大裂谷。火焰巨人蘇爾特(Surtr)站在這裡,揮舞著燃燒著熊熊烈火的寶劍抗擊北方冰川的侵襲。在冰雪之家靠近南方的地區,冰川和南方吹來的熱浪反覆作用,生成了冰霜巨人的祖先於米爾(Ymir)。後來從鹽巖中誕生了阿瑟神族的祖先卜裡(Buri),帶領他的兒子和孫子一起殺死了於米爾,並把於米爾的後代驅逐到了宇宙邊緣。然後阿瑟神族把於米爾的屍體拖到大裂谷,用它創造了一個氣候溫和的世界。他們還用於米爾的睫毛建成了一圈柵欄,以防止冰霜巨人入侵到新世界。
冰霜巨人的祖先於米爾當然,馬丁並沒有完全照搬整個北歐神話,一個成熟的作家清楚借鑑和原創的比例應該把握到多少,也懂得恰當的取捨。馬丁只借鑑了值得借鑑的部分,《權力的遊戲》呈現了一個類似北歐神話的格局——被一道圍牆區分開來的兩個世界。矗立在維斯特洛大陸北方邊境上的長城是抵禦異鬼入侵的防線,就如同神話中隔離冰霜巨人的柵欄。
這裡體現了一種二元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人類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依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去重新規劃這個世界。對於溫和的、可以馴服為人所利用的自然事物,人類歡迎它們;對於那些無法被徵服和利用的自然力,人類畏懼和排擠它們,築起一道二元論之牆,將它們隔絕到牆壁外面。
對於北歐人來說自然的桀驁不馴的力量首先體現為寒冷,具象化為冰霜巨人,而阿瑟神族就是人類自身的理想化形象,以及自然和善之力的化身。可以說幾乎整部北歐神話都是圍繞著阿瑟神族/人與冰霜巨人/自然的狂暴力量鬥爭的史詩。《權力的遊戲》中的異鬼相當於冰霜巨人的一個弱化版本。因為這部作品講訴的是人類故事,所以馬丁必須把人類和對手的力量控制在可比的限度內。
但異鬼的象徵含義仍然和神話裡的巨人相當。因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守夜人的任務比世俗的紛爭更加重要,他們守護的是人類文明的屏障,一旦這道屏障被擊潰,人類世界就會被自然的危險的力量所淹沒。
在《權力的遊戲》裡有一句關鍵語——史塔克家族的族語——「凜冬將至」,這句話無疑是一個重要劇情暗示,最終異鬼將會突破長城,到時候無論維斯特洛大陸的紛爭如何,人類都要聯合起來和異鬼展開決戰。
北歐神話裡預言了世界末日的降臨,當諸神的黃昏到來,嚴寒的冬季持續數年——《權力的遊戲》借用了這個寓言;冰霜巨人將聯合火焰巨人一齊衝入神族和人類居住的世界,眾神與巨人們鏖戰至同歸於盡;火焰巨人蘇爾特揮舞他那燃燒著烈火的劍,將大地燒成灰燼,最終大地沉入沸騰的海洋中。當大火熄滅,黑暗重新籠罩宇宙,正如它受造以前。
《權力的遊戲》中出現一棵神聖的魚梁木,布蘭一行人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才找到它,這棵樹承載著整個世界的記憶,通過和它聯繫布蘭看到過去發生的一切。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這棵樹的重要意義。
北歐神話裡也有一棵類似的 「世界樹」,它是從死去的冰霜巨人於米爾的心臟處長出來的。它的強壯的樹幹支撐起整個世界,三條根從三座聖泉中汲取水分,同時它也像生物一樣有感覺,時時刻刻感受著大地上發生的一切苦樂哀愁。這棵樹是整個世界生命力的象徵,代表著自然仁慈的面向。當世界毀滅時,最重要的徵兆就是毒龍啃斷了世界樹之根,它的枝葉開始凋零。最後火焰巨人將整棵樹焚毀,也標誌著世界徹底毀滅。
北歐神話中的世界樹Yggdrasil北歐神話是一個悲觀的體系,這是由於北歐先民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所孕育出的無力感——人類最終要向自然的力量臣服。然而絕望中也蘊藏著一絲希望,根據傳說,在黑暗籠罩世界不知道多少年以後,大地重新將浮出海面,倖存下來的和復活的幾個阿瑟神族將重建家園。
當然,我們大概不用擔心《權力的遊戲》結局會像北歐神話一樣灰暗,作為一部主流的作品當然不會以人類世界毀滅作為結束。
網友筆下的諸神的黃昏Ragnarök(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