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神話是歐洲文學的泉源之脈,現代文學與影視作品、遊戲故事受到北歐神話的普及性覆蓋,迪士尼動畫電影《馴龍高手》、漫威電影《雷神》之類的現代文藝作品,有過北歐神話閱讀基礎的或許會想到那些關於冰霜巨人、侏儒、北歐諸神的故事。
《魔戒》和《霍比特人》中的矮人,精靈和巨人,DND世界中的灰矮人,動畫《馴龍高手》中的戰士和巨龍,《納尼亞傳奇》、《安鉑志》等等這些著名的奇幻作品都和北歐神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冰與火之歌》的故事雖然主要取材於中世紀到文藝復興階段的「玫瑰戰爭」,但細看之下,維斯洛特世界的設定仍然有一些北歐神話的影子。
馬克思曾說:「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徵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一直以來,北歐神話中的種種元素就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出現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奇幻作品當中,而茅盾先生在1929年寫下《北歐神話》,在文學上留下了一部傳世之作,中國人記述的北歐神話故事。
01、冰與火——北歐神話的混沌對立
北歐的原始人,最初審視審視世界,就是通過眼前的自然現象一面是北極之光照耀極亮的冰雪世界,雪堆似的巨浪打擊著高聳的崖石和極圈的冰山,另一面短促夏季的藍天和碧海、長在的光明、植物的繁榮。
寒冷和溫暖充滿強烈的對比,原始的冰島人認為世界就是冰與火的混合之世。
北歐人常年與自然鬥爭,想像是必然結果和路徑,北歐神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創造故事能力,他們以為天地之間本沒有地、還和空氣,一切包孕在黑暗之中,「萬物之主宰」的力存在著。
最初的開啟始於巨人,火焰之神蘇爾特爾鎮守在真火之國,手持發光冒火的大刀砍擊冰山,冰山受熱融化而融化一半,融冰所冒的水汽升騰,凝為寒霜。
南邊是烈焰滾滾的熾熱區,北邊是冰雪凜冽的高寒地帶。由於冰與火、冷與熱的碰撞和擠壓,造就了一片大地,「萬物之主宰」的力量,由寒霜所產生出來另一個重要的巨人伊米爾,冰霜巨人。
伊米爾大腿和胳肢窩之間,誕生了最初的神,巨人的身軀也化為天空、海洋、原野、高山、巖石、雲朵……
而真實的地理現狀位於北大西洋中部的冰島是如何形成的?就是真正的冰與火之歌的衍生物,大約2000多萬年以前,靠近北極的北大西洋海底火山爆發引起地殼變動,在噴湧而出的火山巖漿凝固後,地球上就多了一個島嶼。由於島嶼被大量的冰川覆蓋,人們稱為「冰島」。
北歐的創世神話最獨特之處在於,人們根據在認知革命之後,根據自然環境,傳達一些想像和宗教意味的傳說和神話。世界的誕生始於「「冰與火」等兩極事物的二元對抗。北歐神話從最核心的創世神話開始就充滿了鬥爭意識。
02、與惡——北歐神話的主要骨骼
奧丁和弗麗嘉生了一對孿生兄弟,光明神巴德爾和黑暗神霍德爾,這兩個人無論是體格還是性情,都是絕對相反的,
巴德爾光明之化身,英俊、天真、愉悅,萬物皆愛他,霍德爾的性格與他的兄弟相反,陰沉、憂鬱、寡言少語,總是獨自一人呆在旁邊。
雖然巴德爾太過矚目,而霍德爾不受關注,但是他們從來不曾有過一次矛盾。後來因惡神洛基對巴德爾不滿,將能殺害巴德爾的槲寄生交給雙眼失明的霍德爾並勸他攻擊巴德爾,對此不知情的霍德爾照做,無意中導致巴德爾的死亡。
再如索爾和洛基,索爾出行必有雷電,但北歐人並不以為他是破壞之神,在寒冷的北歐,雷士農民的恩人,冰凍消跡,凍地懷春。索爾的神威可以驅走寒冷,是大地恢復生機,有富饒的食物,有恩於民眾的神。代表惡勢力的巨人,最怕諸神中的索爾,他的雷錘一切巨人的致命仇敵。
洛基象徵著火,所代表的是「惡」。茅盾先生敘述的洛基的惡是:「世界上最普遍且起先並不大使人嫌惡的尖刻狡猾和愛開玩笑的惡。」
電影《雷神2》海報——索爾和洛基
洛基被視為「惡」神,北歐人視他就只有畏懼,並無敬奉,他也沒有廟祀,惡從來都是善的對立。但北歐神話裡,諸神一直都是容納作為惡的代表的洛基的,甚至聽從了洛基的提議,讓他們捲入了困難的境地,終至犧牲和損害了他們維護的道義和平和。洛基還盜走了最寶貴的——純潔和天真的化身巴德爾。
北歐人因生活關係而養成的嚴肅頭腦又自然而然地以為宇宙間的兩種善與惡的勢力是不斷地鬥爭的。「善」與「惡」在諸神之間有明顯的糾葛牽扯,在「諸神之黃昏」的和惡的,同歸於盡。在善勢力的神與代表惡勢力的巨人們之間的鬥爭。「善」與「惡」正是北歐神話的主要骨骼。
03、毀滅與重生——北歐神話牢不可破的觀念
北歐神話之所以稱為最接地氣兒的神話,神不是萬能的,他們常常會有做不了的事情,也會出現和我們一樣的各種情緒和小私心,還有各種身體上的殘缺,而且是神總有一天也會死亡。有生必有死,是北歐神話牢不可破的觀念,諸神也不例外。
他們的能力很有限,要獲得能力,還得付出代價。比如,奧丁是眾神之王,世界的統治者,他需要獲得大智慧的代價是他的一隻眼睛。沒有絕對的權力,只有付出才能有回報。
有殘缺或者能力限制,諸神的世界註定要毀滅,這就是「諸神之黃昏」。這場戰役無可避免,眾神必定失敗。這場惡火,燒盡了空、陸、冥三界的一切。
北歐的眾神依然坦然地面對這最終的結局。而在世界滅亡之後,殘存的神會再次建立起新的世界。
北歐神話的邏輯更接近於人類的邏輯,比世界上其他神話體系更容忍錯誤和犧牲。
北歐神話的另一個特點在於毀滅與重生。在神話裡,神的世界註定要毀滅,這就是諸神的黃昏。這場戰役無可避免,眾神必定失敗。但即使如此,北歐的眾神依然坦然地面對這最終的結局。而在世界滅亡之後,殘存的神會再次建立起新的世界。
北歐神話的整體結構是很戲劇性,「諸神之黃昏」是一場悲劇的結局,但從另一個方面解釋,從太古時代,地球都經歷著冰川、洪水、以及火山爆發等等自然災難,所以在全世界的神話中,都有世界毀滅與再造的故事。
《大埃達》和《小埃達》都出自基督徒之手,我們可以猜想「諸神之黃昏」的毀滅,也許是基督教徒想利用這種結局締造北歐的原始信仰和基督教信仰的融合妥協。奧丁等諸神毀滅之後,有至高無上的神——無可名的一神,成為世界的主宰,使善者得福惡者得禍。而這主宰世界的神應當就是上帝。
在北歐人看來,諸神也必得像人類一樣,有死亡的一天——經過肉體的死亡,而後達到精神的永存。萬物,即使是神,也不免是善惡的混合體,這是北歐人的基本思想和世界觀。
《北歐神話》插圖
寫在最後
這本《北歐神話》是茅盾先生用中國人的文字,為中國文學上敘寫了北歐神話的系統記載。
神話,淺層看,是古人對社會、自然的觀察及解讀;深層看,是古人藉助故事在傳遞人類心靈底層的精神沉積物。讀神話,讀的不僅是古人,更是在讀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