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輩起堅守沙漠植樹造林 他用經歷告訴你「種樹更要植心」

2020-12-05 華龍網
吳向榮講述「發現沙漠裡的百萬森林」。記者 李文科 攝

  華龍網3月25日16時48分訊(記者 伊永軍)今(25)日,重慶科技館舉辦第67期「科技•人文大講壇」,「沙漠種樹人」吳向榮與到場的上百名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了他從父輩起就堅守沙漠一線種樹的經歷,並提出「種樹植心」的理念,倡導「在沙漠種一棵樹,在心中種一棵樹」,喚醒全社會對自然生態的認知。

  他倡導在沙漠種一棵樹 在心中種一棵樹

  「有朋友見我在基地修剪樹木,便問:『你一個人剪樹不孤獨嗎?』『不孤獨,因為我有樹!』朋友又說:『但是樹不懂你呀?』『你不是樹,你怎麼知道樹不懂我!』」在今天的「科技•人文大講壇」上,吳向榮講起了自己曾經和朋友的一段對話,在他看來,「沙漠不可怕,沙漠化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內心的沙漠化。」

  吳向榮說,他希望環境保護的種子能種進更多人的心裡,讓大家都能夠認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進去,「不僅要種樹,更要植心。」

  吳向榮是土生土長的阿拉善人,目前是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項目基地負責人,從他的父輩開始就一直從事沙漠治沙的工作,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阿拉善騰格里種樹造林、防沙治沙的最前沿。

  吳向榮回憶說,兒時最深的印象,就是跟著父親坐上農用播種機,「看著種子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四散開來,感覺它們好像是長了翅膀的精靈,擁有讓沙漠變得靈動的活力……」這樣的場景深深刻在吳向榮的心底。

  數十年如一日堅守沙漠 種樹幾乎就是生活的全部

臺下觀眾聽得很認真。記者 李文科 攝

  騰格里沙漠是我國第四大沙漠,沙丘面積佔71%,年降水量只有100多毫米,但是年蒸發量卻高達3000多毫米,每年二三月份會出現8級暴風……正是在這樣惡劣的生態環境下,從2003年開始,吳向榮及其團隊通過大量實踐和摸索,採用工程固沙和生態固沙相結合、人工種植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長期在騰格里沙漠東緣種植複合型生態鎖邊林。

  吳向榮團隊裡固定的種樹人也才8個人,基地周邊也只有11戶農牧民。放眼望去,唯有茫茫黃沙相伴,種樹幾乎就是吳向榮每天生活的全部,日子無疑是清寂的,而他也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節奏。

  「每一棵樹都是一個生命,我們把一個生命種在了自然環境惡劣的荒漠裡,就需要我們用心去關愛和呵護。」吳向榮把每一個樹苗都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全心全意呵護著它的成長。

  15年打造百萬森林「鎖邊綠色屏障」成活率提高到9成以上

  吳向榮及其團隊引入滴灌節水、灌木容器育苗、開溝造林、釺插造林以及採種育苗等相關技術,阿拉善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項目基地平均每年造林超過3000畝,截至2017年,已實際完成造林15120畝,管理面積達33000多畝,成活率從過去的70%左右提高到現在的90%以上,造林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對荒漠化地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和貢獻。

  經過近15年的連續攻堅克難,目前,這片「百萬森林」鎖邊林基地已形成長度約18.5公裡、寬度500至2000米的「鎖邊綠色屏障」,有效阻攔了騰格里沙漠東移,促進了賀蘭山西麓植被的自然恢復。

相關焦點

  • 「種樹植心」:不止於眼下,更關乎未來
    從這個角度來說,戴爾科技「第五代存儲地球有效容量守望計劃」始於種樹,卻絕不止於種樹,更是「種樹植心」,其價值更是「不止於眼下,更關乎未來」。「種樹植心」:不止於眼下,更關乎未來眾所周知,中國在數據中心的機櫃數量和新建以及保有面積規模上,過去幾年都一直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每年都有兩位數以上的增長,而這與目前我國各個行業和企業的數位化轉型逐步加深有著直接的聯繫。
  • 中國反人類操作,沙漠植樹造林不算什麼,沙漠種水稻才可怕!
    其實很簡單,就拿植樹造林一說,很多國家都在沙漠植樹造林,可是最後成功的也只是中國而已,而中國之所以成功,也並不是靠運氣,因為中國很早就開始了植樹造林。尤其是三北防護林,從1797年開始,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有了一點小成績,很多事情都是靠堅持的,並非一朝一夕才能完成,如果其他國家和中國一樣付出時間,完成沙漠植樹也不是什麼難事。
  • 17年堅守沙漠植綠 新疆兵團老人榮獲「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中新網烏魯木齊12月3日電 (記者 戚亞平)17年堅守沙漠植樹造林,充當「生態衛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場退休職工馬獻民新近榮獲「2018-2019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馬獻民老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與治理風沙、保護環境緊緊聯繫在一起,堅守沙漠,與梭梭林為伴,風裡來,雨裡去,從未間斷。他用17年的時間守望著綠色夢想,投入了40多萬元,讓1900多畝沙漠穿上綠裝,用年邁之軀建起一道綠色防護牆,阻擋住風沙前進的腳步,為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紅旗農場的防風固沙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 原來梭梭樹的作用這麼大,怪不得被當成沙漠植樹造林的先驅者
    可能很多人都會在網上積攢能種樹,而且很多人積攢的能量兌換的第一棵樹就是「梭梭樹」,現如今,經過5億多網友的努力,在沙漠地區已經種植了10億多棵樹,其中大多數都是梭梭樹。那麼問題來了,梭梭樹究竟有什麼魔力,為什麼首選的植樹品種是它們呢?
  • 中國人種樹到底有多牛?
    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漠之一又稱鄂爾多斯沙地、毛烏素沙地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位於陝西、內蒙古兩省區交界被稱為「人造沙漠」幾十年前的毛烏素地區春天西北風一刮就起塵「飛沙走石家無糧>而一代代的「治沙人」往往要花幾十年時間用智慧和努力將荒漠化為綠洲女子治沙連:誓叫沙海變綠洲1974年5月,陝西榆林54位年僅18歲的女子民兵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的號召成立了女子治沙連
  • NASA:衛星圖顯示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在變綠
    NASA衛星Terra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採集了2020年2月23日和4月29日和田附近一部分沙漠的圖像,發現4月底和田附近的沙漠較2月份局部出現綠色。NASA表示,植被正在大地上萌芽。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德國國土面積。
  • 當年,馬雲承諾要帶領全國人在沙漠種樹,過去4年如今怎樣了?
    ——出自唐·呂巖《七言》大家都知道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地球是屬於我們全人類的家園,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只有生的環境好了,人類才能夠更好的投入生產還有工作,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位商業奇才,曾經的他帶領著全中國的人民在中國最大的沙漠裡面植樹造林,那個時候並沒有多少個人覺得如此荒唐的計劃會實現,一眨眼過去了四年,人民有沒有為實現這一個計劃付諸行動
  • 他們在沙漠種樹30年,然後奇蹟出現了!
    出現下面的場景真不是兒戲,牆裡比牆外看著更像沙漠。你在戶外坐下來沒幾秒,就像剛刨出來的摸金校尉。>在沙漠上,人活著都艱難,更不用說農作物。鹽廠周邊的沙漠固定之後,運鹽又成了問題。要把產品遇到火車站,為了躲開沙漠要多走三百多公裡,賣鹽的利潤全都補貼了運輸費。為此他們又決定修一條穿沙公路,流動沙漠中修公路,曾經的異想天開竟然也成功了。
  • 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右玉精神」讓生態底色更濃
    (中國減貧故事)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右玉精神」讓生態底色更濃  中新社太原7月31日電 題: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洲:「右玉精神」讓生態底色更濃  作者 楊傑英 楊佩佩  當大巴車駛入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時,目之所及,皆是綠色。很難想像,70多年前的右玉,還是個「不毛之地」。
  • 殷玉珍:30年堅守,沙漠變綠洲
    不毛之地變綠洲雖然對在貧瘠的沙漠中種樹一無所知,但殷玉珍還是決定一試。她和丈夫在地窯前種下了第一批樹,澆水、防沙,用心地呵護著每一棵樹苗。(受訪者供圖)殷玉珍將一捆捆樹苗背到沙漠,一忙就是一整天。年復一年,日復一日,30年來,殷玉珍平均每年種植楊樹3萬多株、沙柳20多萬穴,楊柴、紫穗槐40多萬株。在不停歇的造林實踐中,她不斷探索著因地制宜的造林方法。「沙地水太深,打井要120多米。
  • 在中國最大的沙漠裡,國家每年花費數億種樹,只為了保護它
    在中國最大的沙漠裡,國家每年花費數億種樹,只為了保護它—中國最特殊的一條公路: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它因石油而生,每公裡造價是普通國道的數倍,邊種樹邊修路,路修完了還要種樹。種樹花的錢比修路還要多。它就是享譽世界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是所有遊客心中旅遊的聖地。
  • 為何英國BBC報導:中國植樹造林作用被低估?種樹狂魔有多努力
    中國植樹造林有多努力?由於中國的植樹造林覆蓋面較大,如果一個個點出來說,那感覺不太現實。今天,我們就揀重點來聊聊——三北防護林。2021年起將啟動第三階段工程。植樹造林正使地球變得更綠根據波士頓大學Ranga Myneni及其同事的研究,從2000年到2017年之間,全球綠葉面積增加了5%,相當於所有亞馬遜熱帶雨林的面積,至少有25%的收益來自於中國。用的是至少,實際可能更多。
  • 距北京僅90公裡的沙漠,十年間種植了200萬棵樹,卻迎來了新問題
    面對這片小型的沙漠地區,當地政府決定靠植樹來解決,治理工作從2004年正式啟動,為了治理這片沙漠,當地還發動了北京市民一同參與到這個活動中,經歷是十年時間的努力,在2014年左右,這裡就已經種植超過了200萬棵樹,形成了一條長8公裡,面積多達20000多畝的防風沙林帶,形成了一道「綠色屏障」。
  • 毛烏素沙漠將從陝西「消失」:栽種樹木可繞地球赤道54圈
    根據2019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空氣品質改善報告(2013-2018年)》中的數據表明,植樹造林明顯減少了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從統計圖表中清晰可見,近60年來,中國北方地區春季(3月-5月)沙塵暴,起沙平均日數總體呈下降趨勢。「綠水青山」來了,「金山銀山」也跟著來了。
  • 質疑中國植樹造林,學術分歧究竟在哪裡?
    而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國外相關媒體報導也對中國在乾旱地區的「植樹造林」活動產生質疑。有關這些爭議的真實情況究竟是什麼?截圖自《自然》雜誌官網該文章指出,並不是所有的森林都具有降溫作用,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都知道樹葉吸收的陽光要多於其他類型土地(如田地和裸地)覆蓋,森林會降低地球的表面反射率。簡單來說,森林會吸收大量的光線,引起溫度升高。這種效應在高緯度地區、山區或乾燥地區尤為明顯。
  • 你在沙漠種植的梭梭樹,原來作用這麼大!
    可能很多人都會在網上積攢能種樹,而且很多人積攢的能量兌換的第一棵樹就是「梭梭樹」,現如今,經過5億多網友的努力,在沙漠地區已經種植了10億多棵樹,其中大多數都是梭梭樹。 那麼問題來了,梭梭樹究竟有什麼魔力,為什麼首選的植樹品種是它們呢?
  • 英國專家:中國人真傻,植樹造林的舉動並不好!網友:咋回事兒?
    所以在其他國家還在一邊大喊「保護環境」一邊破壞環境的時候,我們國人們早已經開始在沙漠上種植樹木,消滅了很大一片的沙漠!>,全國聞名,因為它曾經是陝西省最「重要」的風沙源頭,可是現如今再去看,卻是一點沙漠的影子也沒有了,與之替代的是溼地遍野,綠色滿坡,水草豐美,同樣,移動沙丘也都全部消失掉了,這樣一種荒漠變綠洲的場景,使中國人看了無比驕傲自豪,但是老外卻偏要雞蛋裡挑骨頭。
  • 「失蹤人口」回歸,2個月胡歌在沙漠種樹,灰頭土臉沒偶像包袱
    在5月17號晚,有媒體曝出了這位「失蹤人口」胡歌終於又回歸到觀眾視野,原來他在這2個月間待在沙漠種樹,胡歌放慢了拍戲的節奏,不希望跟當紅明星一樣急忙把流量變現,也不希望通過媒體曝光來透支自己的人氣,而是每年都會抽一段時間去做有益於社會、老百姓和自然環境的事。
  • 馬雲斥巨資在沙漠裡種樹,如今你們的樹長成什麼樣子了呢?
    馬雲斥巨資在沙漠裡種樹,如今你們的樹長成什麼樣子了呢?當時馬雲斥巨資在沙漠裡種樹,如今你們的樹長成什麼樣子了呢?現在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支付寶這個行動支付,而且我們每天都在利用這個軟體,現在支付寶有很多的用戶把螞蟻森林作為了一種樂趣。利用這個軟體在交付煤氣等生活費用,其實這些行為也可以減少環境的碳排放量,用戶因此可以得到一些能量並在這個軟體上種一棵虛擬的樹。
  • 撒哈拉沙漠有多深?如果將沙子挖空,底下剩下的是什麼東西?
    隨著這些年不斷的調研,沙漠神秘的面紗也揭開在世人面前。揭開撒哈拉沙漠的神秘面紗由於氣候和地殼運動等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荒漠逐漸形成才有了現在的撒哈拉沙漠。所以要問撒哈拉沙漠有多深,這個問題是很難準確回答的。我們先一起來了解看沙漠的類型。首先是巖漠,其實它是沙漠中巖石裸露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