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組沙漠的衛星對比照,簡直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這是庫布其沙漠的對比圖,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是我國第七大沙漠。腹地深處寸草不生,邊緣地帶風吹沙跑侵蝕周邊草地,面積超過1.8萬平方公裡,被稱為死亡之海。
曾經每年光沙塵暴就有50多次,小風天空一片黃,大風天空一片紅,甚至漆黑到伸手不見五指。
在這裡,很多村民蓋房子都不敢建圍牆,因為刮一晚上風,沙子堵門就出不去了。出現下面的場景真不是兒戲,牆裡比牆外看著更像沙漠。
在大風後,低矮的土房子被沙子埋得死死的,門都打不開,只得從窗戶把沙子扒開才能爬出去。平日裡就算門窗關嚴,窗臺上也少不了沙土。
張嘴吃沙,喘氣吸沙,在這裡生活吃沙是常態。出門沙子打臉生疼,就算戴上口罩,溜達一圈耳朵裡都塞滿細沙。你在戶外坐下來沒幾秒,就像剛刨出來的摸金校尉。
而且庫布其是距離北京最近的一片沙漠,那裡一吹風,北京就吃土
在沙漠上,人活著都艱難,更不用說農作物。好不容易埋下的種子,風一吹,要麼被吹跑要麼被埋進深處。到了斷糧的時候,全家人只能吃野草籽。
這種地方還能住人,本身就是奇蹟了。更神奇的,是這些人想要改變被沙子趕著跑的日子。從80年代,他們用盡各種方法防風固沙。在今天看他們的成就,竟然成功了。
1997年,庫布其的一家內陸曬鹽場決定,必須治沙,因為鹽廠正被流動的沙丘一點點覆蓋,再不固沙鹽場就沒了。所以他們決定每賣一噸鹽就從利潤中拿出5塊錢用於治沙,還組建了一支27人的綠化隊伍。
鹽廠周邊的沙漠固定之後,運鹽又成了問題。要把產品遇到火車站,為了躲開沙漠要多走三百多公裡,賣鹽的利潤全都補貼了運輸費。為此他們又決定修一條穿沙公路,流動沙漠中修公路,曾經的異想天開竟然也成功了。
剛修的路轉眼就被沙子蓋住了,為此當地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出錢,沒人沒錢的農民就提供玉米、小麥秸稈扎建草方格進行固沙。在庫布其沙漠中,一小塊綠色就這麼出現了。
不過村民發現,只是不斷重複挖坑種樹澆水,成活率太低,種下十棵都活不了一棵。
後來,也不知是誰的腦洞大開。因為樹苗埋在幹沙裡一點溼土也沒有,於是他們把耐旱品類的樹苗直接插入玻璃瓶。瓶中裝水一起埋入地下,樹苗在瓶子裡面生根,後續只要有一點降水,它就從瓶口的上面生出根須,這時候瓶子裡的部分就開始退化。用這樣的辦法,成活率高達80%。
隨著科技進步,沙漠村民又用上了水衝植樹法,用高壓水槍在沙子裡打洞、噴水、種苗,10秒搞定一棵苗。
他是日本鳥取大學教授,早在80年代來中國種樹,一直種到97歲,大概幹了14年。
期間他每天種樹10小時,一個坑,一棵樹,一桶水,在他的影響下,日本7300志願者來到庫布其的恩格貝地區種樹,種下樹木300萬棵,染綠黃沙4萬畝。
他曾說環保事業超出國界,在中國種樹也是在幫助日本人。2004年,他去世時留下遺囑,骨灰一半埋在日本故鄉,一半埋在了中國恩格貝。為了紀念遠山正瑛的善行,當地人還為他立了紀念碑。
如今,根據數據統計,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率已分別由2002年的0.8%、16.2%,提升到了2016年的15.7%、53%,每年阻止上億噸黃沙流入黃河。
從1988年到2016年,庫布其的降雨量從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456毫米,沙塵暴從每年50次減少到每年1次。生物種類從不足10種增加到530種,成了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
因為植被覆蓋率增加,綠化的沙漠地面開始積累出了土壤層,規模化的種植也成了可能。
還有更多的產業,在逐漸平緩下去的沙漠地帶,光伏產業出現了。
因為局部氣候的改善,旅遊產業也開始出現在沙漠中,甚至出現了星級酒店。
經過30年的治理,曾經樹苗種一棵死一棵的庫布其沙漠,如今有三分之一被植被覆蓋。曾經躲在屋裡都能吃沙的地方,在哥看來,如今充滿想像力。
話說所謂的奇蹟也就不過如此了吧,而那些種樹的人,堪稱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