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沙漠變成森林,
聽起來似乎像天方夜譚不可思議。
但,一切皆有可能!
歷經四十年,
中國默默地把毛烏素沙漠變成了綠洲。
毛烏素沙漠,
又稱鄂爾多斯沙地,
位於陝西、內蒙兩省交界,
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
總面積4.22萬平方公裡。
寸草不生的大沙漠,
在中華兒女40年頑強對抗後,
30%的沙漠覆蓋了植物,
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
5000萬畝地水土不再流失了,
黃河年輸沙量,
也因此減少了整整4億噸。
沙漠變成綠洲,
可以說是逆天改命。
這個了不起的壯舉,
用信念譜寫了人定勝天!
追溯毛烏素沙漠的形成歷史,
我們發現其並不是天然沙漠。
在5世紀(魏晉南北朝),
它還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草原,
居住著遊牧的匈奴民族。
然而,
由於牧民不加節制的開墾,
加之民族間戰亂的衝擊。
讓毛烏素終於在唐朝時期,
變成了一塊小沙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
沙地就像傳染性的牛皮癬一般,
一點一點擴大,
草皮被一點一點無情吞噬。
但那時候的人們只知道逃走,
去下一個草原繼續放羊,
卻不知自己無情的行為,
正一點點地破壞著大自然。
半個世紀前,
這裡的人們一出生,
便要忍受沙災。
遮天蔽日的沙塵暴,
眼裡嘴裡滿是沙子。
洗澡早就成了奢侈,
連飲用水都要省著喝。
一旦出門,
就要用鐵鍬,
擊碎堵住大門的黃沙。
搖搖晃晃的小屋,
一不留神會被沙暴活埋。
耕地被吞沒了,
植物都死亡了,
水源流失掉了。
那麼此時人們將何去何從?
是選擇繼續逃離,
還是下定決心賭上一生,
去和沙漠打一場硬仗?
淳樸的西北農民,
首先受不了了。
「寧可治沙累死,
也不能叫沙漠欺負死!
牛玉琴:
當年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姑娘,
卻用驢馱、用肩扛、用手挖,
硬是頂著狂沙種下一棵棵樹。
又帶領村民種下2700萬棵!
把7300公頃黃沙變成了綠洲,
把風沙逼退了10公裡!
石光銀:
30年的堅守,
他歷盡挫敗,
卻從未氣餒,
治理了30萬畝荒沙,
種下了4000萬株樹木,
把沙漠變成了良田!
這樣的名字還有千千萬萬個。
烏雲斯慶、王果香、邊兆芳…
1959年,
國家終於也下定決心,
誓要把沙地治理到底。
科學和技術來了,
農民才明白,
光種樹沒用,得先固沙。
還得引水拉沙,
否則樹苗活不成。
然而幾十年的治沙,
就是幾十年的寂寞。
在荒無人煙的廣闊沙地,
枯燥、單調、重複的工作,
治沙英雄們用堅持來扛。
甚至偶然發現沙地上有個腳印,
要用臉盆扣住,
端詳好幾天,
當作有人陪著。
付出換來了回報,
堅持換來了勝利。
從前,只有低矮的灌木能存活,
現在,喬木的根系,
也能深扎在這片荒地了。
直到現在,
樹木蔥蔥鬱鬱遍布城市,
誰還記得這裡曾經黃沙漫天?
現在的毛烏素沙漠,
有了科學配比的沙土農田,
有了成群結隊的牛羊,
甚至有了高速公路。
這水光山色,
哪裡像沙漠,
反倒像世外桃源、塞上江南。
這一次,
勤勞的中華民族,
真的鼓舞了世界。
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幹事
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毛烏素沙漠治理實踐,
做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
毛烏素沙漠的綠化,
告訴我們,
人類靠自己的雙手,
一代一代的堅持,
真的能為自然的懲罰,
做出一點彌補。
真的能把被破壞的環境,
拯救回來一點點,
哪怕只是一點點,
也足夠振奮人心!
如果每一代人,
都只索取自然資源,
把治理交給下一代,
那麼終究會讓人類無以為繼。
而我們見證了,
用勤勞的雙手、科學的理論,
終能力挽狂瀾、全力回天。
這樣的盛事,
足夠震撼。
這一次,
我們真的可以,
毫無負擔地驕傲一回:
中國,
做了件前無古人的大事,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前人的功績,我們要銘記;
後人的福祉,我們來創造。
只要有關注,就會有希望,
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奇蹟。
編輯: 陳 晨
黃魏蕾
黃曉穎
排版: 李昊天 審核:陳筠筠 審批:董秀紅
該文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和不妥請留言,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