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最近媒體報導,位於我國陝西、內蒙古和寧夏交界處的毛烏素沙漠經過幾代人,多年堅持不懈的治理,沙化土地的治理率已經達到93.24%,這就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從我國版圖上消失,那麼毛烏素沙漠在歷史上是怎樣形成的,本文將探討毛烏素沙漠的歷史演變過程。
嚴格意義上講,毛烏素沙漠並不是一個沙漠,稱之為沙地更為合適,因為它本身不具備形成沙漠的氣候條件,之所以大規模的沙化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毛烏素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北鄰庫布齊沙漠,南接黃土高原,位於東經109度到東經110度40分,北緯38度到北緯39度之間。該區域海拔自東南向西北逐漸遞增,東南部海拔最低處為900米,西北海拔最高處為1500米。區域內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量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降水量區間在250毫米到440毫米之間,平均蒸發量在1770毫米到2500毫米,是年降水量的4-9倍,年平均風速2.1米每秒到3.2米每秒,平均大風日數10-40天,最多達到95天,根據地形和降水量的變化,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則根據響應不同而不同,總體來說,毛烏素沙漠氣溫低、乾燥,多風,地勢平坦,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嚴重。整體環境脆弱而敏感。
毛烏素沙漠
沙漠化指在乾旱、半乾旱和部分半溼潤地區的沙質地表條件下,由於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的影響,破壞了脆弱的自然生態系統平衡,出現了以風沙活動為主要標誌,並逐步形成風蝕、風積地貌景觀的土地退化過程。沙漠化已經成為當今全球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之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不合理的人類活動是毛烏素沙地發展成沙漠的發生、發展的誘導因素,在歷史上,毛烏素周邊的環境並不像現在這樣沙丘廣布。
新華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大保當東南約2公裡處,處於毛烏素沙漠的東部邊緣。遺物表明該遺址在龍山文化到夏時期一直沿用。該遺址的龍山-夏文化層直接疊壓在沙丘之上,同時又被沙層覆蓋,表明龍山-夏時期的居民就生活在沙地之中。有學者通過對該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進行研究發現,在此地生活的動物多為荒漠動物,這就進一步表明毛烏素地區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呈現出荒漠景觀。此外在新華遺址的西側不遠處發現了古城夯層沙,這表明漢代大保當古城就修築在沙地之中,考古發現的墓道填沙也來自於地表,表明當時地表上存在著沙漠景觀。
三北防護林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於統萬城的記載,不僅歷史文獻本身比較矛盾,也與考古發掘存在一定的距離。歷史文獻關於統萬城周邊的環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是赫連勃勃所稱讚的「美哉斯阜」,說明統萬城周邊環境優美;另一方面,基本上處於同一時代的酈道元則在《水經注》中記載當地有「紅沙阜」、「沙陵」、「沙溪」。表明當時有沙地的存在。現代的考古發掘證明統萬城下10米都是沙土組成的。但是很多學者對當時統萬城周邊究竟是什麼樣的沙漠景觀欠缺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會很容易忽視當地生態環境的退化。有學者結合保寧堡剖面的年代結果,認為當時統萬城周邊雖然存在一定的沙漠景觀,但是植被條件遠遠比現在要好。《魏書》記載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政府下令自高平、安定、統萬、薄骨律四鎮調運糧食給沃野鎮,沃野鎮與薄骨律鎮同在黃河東岸,薄骨律鎮的守將刁雍上奏朝廷說:「臣去沃野八百裡,道多深沙,輕車來往,猶以為難,設令載谷,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陷。」因此後來改走水道。刁雍的這番話表明當時統萬城周邊已經是沙漠廣布了。
隋唐時期毛烏素沙漠有關環境的記載比之前更加豐富,但仍是零星記載,李益在詩歌中這樣描述毛烏素地區的自然環境,「十歲騎羊逐沙鼠」、「沙頭牧馬孤燕飛」,「沙之幕幕,草之冥冥」表明唐代毛烏素地區已是一片沙地景觀。《新唐書》記載長慶二年(公元822年),風沙曾經掩埋了統萬城的城牆。
毛烏素沙漠經治理後的植被覆蓋率對比圖
明代時,河套地區重新納入中原漢族王朝的統治之下,明代實行衛所軍墾制度。明朝在邊牆南側設置了保寧堡,並駐紮了軍隊。明政府在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接受餘子俊關於修建邊牆的建議,最終在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修成了一條東起清水營,西到花馬池,長約1770裡的邊牆。但這時河套地區的環境已經明顯惡化,邊牆建成後,很快便受到風沙的侵襲,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以來,風沙侵襲日益嚴重,「高者至於埋沒墩臺,卑者亦如大堤長阪,一望黃沙,漫衍無際。」明萬曆年間,劉敏寬在軍事策論《榆鎮中路論》中說:「保寧昔稱水澤之區,近年來諸水皆涸,馬無所飲。」在《榆林府志》中也記載道榆林曾經有楊官海、方家海、酸梨海、天鵝海、曹海子、土地海子等六七個小型湖泊,但如今這些湖泊都已不復存在,現在在保寧堡附近,呈現塊狀分布,並處於低洼地區的農田極有可能就是當年這些湖泊的所在地。
毛烏素
通過對歷史上毛烏素沙地沙漠化的研究,學者們大體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是人類因素導致沙漠化,他們認為毛烏素地區發生的三次沙漠化過程分別是漢代、唐代和明清,分別對應歷史上的三次屯墾高潮。另一派則認為是自然因素主導者毛烏素地區的沙漠化進程,他們認為沙漠化發生在三個時期在魏晉、唐末和明清時期,分別對應歷史上三次氣候變得乾冷時期,明清時期沙漠化愈發嚴重與明清小冰期密切相關。筆者認為毛烏素地區的沙漠化是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共同疊加的結果,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毛烏素沙地才得以正式形成。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參考文獻:
1. 黃銀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趙力強:《毛烏素沙地歷史沙漠化過程與人地關係》
2. 楊帆、田華、荊秀豔:《人類活動對毛烏素沙地沙漠化的影響分析》
3. 艾衝:《論毛烏素沙漠形成與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關係》
4. 郝成元、吳紹洪、楊勤業:《毛烏素地區沙漠化與土地利用研究》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帳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