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狸獺養殖數量的劇增,建立中國的狸獺良種群已顯得非常必要。由於我國現有的狸獺絕大多數是80年代從波蘭引進的,還有少量是從俄羅斯和北朝鮮引進的,我國50年代引進的原蘇聯狸獺還保留了很少部分,亦在我國飼養著,這些狸獺已在中國繁殖了10多代至20多代。
據筆者的現場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國內這些狸獺退化相當嚴重,體型小,針毛長而粗,毛線品質下降,甚至出現白花頭白尾尖的退化個體,有的飼養者還把這類花頭花尾個體選留作種。這種惡性繁育結果,勢必影響我國現有狸獺種群的質量。為提高狸毛皮質量,擴大優良種群數量,必須建立優良狸獺的育種場,加強優良種狸獺的培育工作使狸獺群的質量、數量不斷提高。
從我國自身的長遠利益考慮,應把狸獺育種作為一項重要的長期性工作,不斷改善和提高我國現有種獸群的生產性能和毛皮質量,培育新品種。
優良狸獺獸群的培育,應根據國家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適應當地自然條件和飼養管理條件,同時還要考慮國內外市場對其產品的需求來確定育種方向。狸獺育種的目標應是「毛線品質好,體型大,適應性強,生命力強,繁殖力高」的優良個體。
一、狸獺的育種方法
育種的基本方法有雜交育種、近交育種及放射育種等。但不論採用何種方法都包含著選種選配過程,在具體做法上,育種應貫徹本種選育和雜交改良相結合的方針,把育種和改善飼料營養、飼養管理等環境因素結合起來。
1.雜交育種
雜交,在動物育種學上又稱遠交,是指沒有親緣關係的雌雄個體間交配,包括不同品種、不同品系甚至是不同物種間的交配。
雜交結果,基因不是趨向純合(這點與近交結果相反),而是增加了基因的雜合性。雜交由於是將遺傳性不同的親本進行交配,故可以把具不同遺傳性特徵組合在一起,豐富和提高了遺傳性內容。由於有不同遺傳性的影響,雜交能產生同近交衰退完全不同的結果,稱作雜交品種優勢。雜交品種優勢表現為所得的子一代個體的性狀(如生活力、繁殖力等)優於雙親。近交衰退則主要表現為子一代生活力和繁殖力下降。雜交後代個體可能毛皮質量有所提高,但這不是雜交優勢而是遺傳性本身改進所致。
獲得雜交品種優勢的雜交,包括兩系簡單雜交,三系雜交和輪迴雜交等方法。
(1)簡單雜交:將兩個純品系個體進行雜交,雜交子一代不選留種獸。這種雜交只能提高其生活力而不能提高繁殖力。
(2)三系雜交:在三個純系品種中,先將其中二個品系個體雜交,從所獲子一代中選留種雌獸,用第三品系的雄獸雜交,子二代全作商品獸處理,不選留種獸。此法可提高胎產仔數,減少空懷,提高仔獸成活率,對繁殖生產尤為有利,可以在狸獺飼養場應用。
(3)輪迴雜交:將兩個純系品種雜交。從所獲子一代中選留優良個體作母本,再同原來兩個品系中一個系的雄獸交配,從子二代中選擇優良個體作母本,再同原品系中另一品系雄獸交配,如此輪換雜交,由此獲得繁殖力高、生活力強的雜交品種優勢。
在近交過程中,近交衰退現象會越來越嚴重,雜交品種優勢(生活力強、繁殖力高,對環境適應力高等)則在雜交的子一代全部表現出來,但如果將這些具雜交品種優勢的雜交子一代橫交,其子一代所表現的優勢會立即消失。可見,雜交品種優勢不能遺傳。但採用雜交和選擇方法還是可以培育出優良種獸的。利用雜交和選擇培育新品種的程序如下:1.雜交,把不同基因型或遺傳基礎綜合在一起:2.連續自交,使產生多樣性後代並向純型合子方向發展;3.選擇出符合育種目的的純型合子,淘汰不需要的個體。由此可知,採用雜交育種的方法是包括自交在內的,自交也是育種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方法。
在雜交育種中,雜交和選擇缺一不可,相輔相成,在綜合作用下才能培育出符合人們要求的新品種。
(4)遠緣雜交:是將不同物種間的個體進行雜交。這種雜交方式在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上已取得成就,但尚未應用於狸獺育種。
(5)種內雜交:是指將同一物種的不同品種或亞種個體間進行雜交。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培育新品種和改良現有獸群的性狀;二是獲得雜交品種優勢。
(6)培育新品種的育種過程為: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物品種或品系雜交,雜交品種後代進行雜交(動物育種學上稱作橫交固定),近交後,基因發生分離和重組合,形成有相當變異幅度的後代,根據育種方案對新品種性狀的要求進行選擇,這樣經幾代培育,即可獲得有穩定優良性狀的新品種。
為了改良現有獸群品質,多採用級進雜交法。具體做法是:將引入具優良性狀的種獸同原有種獸雜交,在避開近親繁殖前提下,將於一代同引入種回交,於二代再同引入種回交,於三代再同引入種回交。這樣反覆回交的結果是,雜交後代中具有引入種優良性狀遺傳性比例逐漸增多。通常級進雜交至四五代即可達到預期的育種指標不需再進行回交,而採用橫交辦法固定其優良遺傳性狀。採用級進雜交頂多能獲得引入種獸的優良性狀,如果希望得到比引入種更優良的性狀,則單獨採用級進法就難於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