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鹽、鉻酸鹽、鉬酸鹽和鎢酸鹽
硫酸鹽、鉻酸鹽、鉬酸鹽和鎢酸鹽的結構和化學特性相同,所以放在一起介紹。大多數硫酸鹽都不常見,而鉻酸鹽、鎢酸鹽和鉬酸鹽很稀少,它們集合而成的礦物都是工業上的重要礦種。
這一類礦物的晶體結構都是由4個氧原子分布於四面體的四個角然後中間是硫(S)、鉻(Cr)、鎢(W)、鉬(Mo)原子。差別只在於中間的原子。
重晶石(BaSO4)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現在南京博物院「晶華」特展館展出
重晶石(baryte)的名稱來源於希臘語的「barys」,意思是「重」,指的是其比重很大。因此也被叫做「heavy spar」。它是一種最常見的含鋇礦物,也是鋇元素的主要礦石。
石膏(CaSO4·2H2O)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此外還有硬石膏(CaSO4)也叫無水石膏,英文為Anhydrite。燒石膏(CaSO4·0.5H2O)也叫熟石膏或煅石膏,英文為Bassanite。透石膏(CaSO4·5H2O) ,英文為Selenite。
鉻鉛礦(PbCrO4)
產地:澳大利亞
尺寸:25*2515CM(長*寬*高)
AINU / Alessandro Clemenza 拍攝
藏於MIM貝魯特礦物博物館
鉻鉛礦(crocoite)是一種鉛的鉻酸鹽,它的名稱來源於希臘語的「橘黃色」。它的晶形呈柱狀、常為纖細的拉大晶體,有時內部中空或有孔穴。優質的晶體產自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俄國、德國和美國。
白鎢礦(scheelite)以瑞典化學家舍勒(C.W.Scheele)的名字命名。它是種鈣的鎢酸鹽,是煉鎢的主要來源。外形為粒狀石塊,白色帶黃,有脂肪光澤。世界主要產地有朝鮮、德國、英國、澳大利亞、玻利維亞和美國等。我國湖南瑤崗仙是世界著名的白鎢礦產地。此外,在四川的雪寶頂,白鎢礦和多種礦物共生,這些礦物顆粒大、晶形好,已經達到寶石級。
鉬鉛礦(wulfenite)以奧匈帝國礦物學家烏爾芬(F.X.Wulfenite)的名字命名。鉬鉛礦是第二常見的鉬礦,僅次於輝鉬礦。鉬鉛礦是鉬的次要來源。通常形成細薄的方片狀或傾斜的方板狀,也可以形成塊狀或者顆粒狀的幾何體。顏色可以為黃色、橙色、紅色、灰色或者褐色。
水膽礬(Cu4SO4(OH)6)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銅的鹼式硫酸鹽,通常與藍銅礦、孔雀石以及其它礦物伴生。
石膏(Ca4SO42H2O)
藏於江蘇礦物文化交流中心
天青石(SrSO4)
產地:馬達加斯加
尺寸:18*17*13CM(長*寬*高)
AINU / Augustin de Valence 拍攝
藏於MIM貝魯特礦物博物館
鉬鉛礦(PbMoO4)
產地:墨西哥
尺寸:10*7.5*7.5CM(長*寬*高)
AINU / Augustin de Valence 拍攝
藏於MIM貝魯特礦物博物館
註:本文由「晶彩收藏」整理編輯,部分圖文資料參考自網絡,相關圖文版權屬於原作者。文內選用的圖片均為分享推廣用,暫未有消費指向作用,侵刪。本文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