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上星期閨蜜搬進了新裝修的房子,邀請我過去參觀。在參觀新房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房間放了一個巨大的書櫃,書櫃有三分之一的空間放滿了書籍。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書籍的數量,應該有三百本以上。還沒等我感嘆,閨蜜太愛讀書了。閨蜜就跟我說,這是她特意為孩子準備的書房。因為,孩子今年上小學了,以後的幾年裡,需要大量地閱讀。所以,她最近通過各種渠道大量購買書籍。現在書架上的書籍,基本上做到了各種種類都有......
聽到這裡,想必你跟我一樣,非常很欣賞閨蜜對孩子的教育用心程度,但是有一點,我還是忍不住提醒閨蜜:這幾種類型的書籍,不要讓孩子讀太多,家裡有建議扔掉一部分。
研究書的書籍少讀一點,多讀點原著書籍,更有助於孩子構建原典意義的理解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比較上心,在孩子剛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購買各種書籍,希望孩子通過廣泛閱讀各種領域的叢書,增長見聞、開拓視野。家長有心引導孩子閱讀,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家長還是要注意了,一些研究書的書籍少買,也少讓孩子拿來讀。
因為,研究書的書籍,只不過是後人在閱讀名著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所撰寫的書籍,跟讀後感類似。例如,於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孩子閱讀這一類書籍,雖然有助於他理解名著。但是孩子讀多了,自己再翻看名著的時候,很難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也就是說,孩子失去了構建原典意義理解的機會。他能從名著中的獲益非常少。所以,孩子要少讀一點研究書的書籍,多讀一點原著書籍。
學習方法類的指導書籍少讀一點,更有助於孩子培養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節奏快,追求高效率的時代,無論什麼事情我們都太想短時間內看到結果。所以,有家長在為孩子購買書籍的時候,存在太過強烈的功利心。在給孩子購買書籍時,買了大量的學習方法類的指導書籍,例如《只用15天,成功和不會寫作文說拜拜》。家長希望孩子從中獲得某種學習秘訣,短時間內學會考試技能或者提高學習效率,在成績上能夠突飛猛進,這種心情還是能夠理解的。不過,學習方法類的指導書籍,還是少讓孩子閱讀。
因為,孩子閱讀太多學習方法類的指導書籍,潛意識裡就會認為學習是有捷徑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就難以腳踏實地。從長遠來看,並不利於他們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習成績的提高。
不知名的作家翻譯的外國著作少讀一點,更有助於孩子領會原作者的精神內涵
家長給孩子購買國外著作,在國內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潮。因為,孩子閱讀經典的外國著作,能夠了解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的風土文化以及歷史背景,對開拓孩子視野、拓展認知世界,是很有好處的。不過,家長要注意了,坊間不知名的作家翻譯的外國著作,少給孩子買,少讓孩子讀。
因為,外國文學的翻譯非常考驗翻譯者的文學功底,如果翻譯者的水準不夠,在翻譯上容易「失之毫釐謬之千裡」。孩子閱讀了翻譯不準確的書籍,不利於孩子領會原作者的精神內涵。所以,家長如果真的想讓孩子從外國著作中受益,儘量為孩子購買大出版社出版或者名家翻譯的外國著作,並且讓孩子多讀。